咱今兒來嘮嘮中年以后咋活比較省勁。

先給你們講個事兒哈,在非洲撒哈拉沙漠里,有一種樹叫“光棍樹”。

它沒葉子,全靠枝條進行光合作用。

當?shù)厝苏f,它是怕水分蒸發(fā)得太快,主動退化了那些“多余”的地方。

咱人到中年,不也跟這光棍樹差不多嘛!

生活里一大堆瑣碎事兒,就跟沙子似的越堆越多;責任重擔也壓得人喘不過氣,跟烈日烤著似的。

要是啥事兒都較真,到處跟人爭,那不得把自己累得夠嗆?

所以啊,咱不如學學光棍樹,“刪繁就簡”,學會裝傻、閉嘴、隱身,這就是咱中年人最省勁的活法。

一、裝傻:不是真傻,是分清啥事兒該管啥事兒不管

中年以后的裝傻,可不是真傻乎乎的,而是咱看透了生活的本質(zhì)。

有位美國心理學家,叫威廉,年輕的時候那叫一個精明,連快餐店多給一張餐巾紙都要計較。

但就因為這種過度算計,他年紀輕輕疾病纏身。

后來32歲的時候,病痛折磨得他清醒過來,才發(fā)現(xiàn)太愛計較的人,活得又辛苦又悲哀。

裝傻啊,就是對那些“不值得的事兒”說“不”。

比如說在單位里,同事把鍋甩給你,你就笑著說“我真沒經(jīng)手”;酒局上有人套你話,你就說“我這腦子記不住事”。

這些看似“傻氣”的回應,其實是你看透了規(guī)則之后的聰明。

就像《圍城》里方鴻漸說的:“有時候糊涂比清醒更費腦子?!?/p>

我有個朋友叫孫大傻,業(yè)績那是杠杠的,可老是被人上司擠兌。

同事?lián)屃怂墓?,他從不拆穿,就一笑了之?/p>

親戚罵他“缺心眼”,他也無所謂,說:“每天忙得暈頭轉(zhuǎn)向,哪有閑工夫去計較這些啊?”

他這種“傻”,其實是把精力都留給了家庭和更重要的事兒,反而過得挺輕松。

所以啊,中年就像一輛車,油箱就那么大,咱別把油浪費在那些沒用的事兒上,得把勁兒使在真正值得的地方。

二、閉嘴:不爭辯的灑脫,能讓咱情緒更穩(wěn)定

閉嘴可不是讓你一直不說話,而是咱主動屏蔽那些“無意義消耗”。

有位作家朋友,姓耿,他有個教書的哥們兒,在地鐵上因為被插隊,跟人吵了半天,最后還落了個案底。

年輕的時候,咱都爭強好勝,非得爭個高低對錯。

可到了中年,咱才明白,有些事兒根本不值得去浪費時間。

閉嘴其實就是咱對“無效社交”的斷舍離。

相聲演員于謙,早年的時候,別人一質(zhì)疑他,他就要反駁。

后來他明白了:“這世上啊,無非是你評論評論別人,別人也評論評論你,沒啥大不了的?!?/p>

從那以后,他就專心搞表演,把自己的生活過好了。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被別人語言攻擊的時候,大腦的反應跟身體受傷差不多。

咱閉嘴,不僅能讓自己情緒好點,還能打亂對方發(fā)飆的節(jié)奏。

比如說在單位里,同事說你的方案過時了,你跟他爭有啥用???還不如笑著聽聽,然后用實際行動證明你的實力。

閉嘴不是冷漠,是咱讓情緒節(jié)能的好辦法。

中年就像一杯茶,要是老是被外界攪和,就品不出那沉淀后的香味兒了。

三、隱身:回歸自我,給自己的能量充充電

隱身可不是讓你逃避現(xiàn)實,而是咱主動放棄那些“外在的消耗”。

楊絳和錢鐘書說過,要是能得到仙家的法寶,他們就要“隱身衣”,不是為了干壞事,而是不想被名利束縛,能專心搞創(chuàng)作。

還有作家阿耐,她隱姓埋名,不接受采訪,卻寫出了《都挺好》《歡樂頌》這些特別火的作品。

隱身其實就是咱對自己價值的一種肯定。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不怎么跟文學圈混,就按自己的作息生活;企業(yè)家張朝陽,也不熱衷于媒體曝光,就專心搞產(chǎn)品。

這些“隱身”的人,利用獨處的時間,把自己的內(nèi)心梳理得井井有條,給自己充充電。

現(xiàn)在好多人都追求“數(shù)字齋戒”,每周給自己定個時間,不碰電子產(chǎn)品,或者培養(yǎng)一些興趣愛好,像園藝、木工啥的,專注去做這些事兒。

清華大學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能有效管理注意力的中年人,職業(yè)倦怠感比其他人低42%。

所以啊,隱身不是讓你孤僻,是讓咱把能量補滿。

中年就像一棵樹,要是老是被風刮雨打,哪還會長出好看的年輪??!

四、節(jié)能不是躺平,是跟世界好好相處

咱說的中年節(jié)能哲學,可不是讓咱去消極地逃避生活。

裝傻得有個度,閉嘴也不能沒完沒了,隱身也得看場合。

就像孔子說的“中庸之為德”,真正的聰明是能找到一個平衡。

人到中年,與其在人際關系的迷宮里把自己累死,不如像光棍樹一樣,把多余的東西去掉,專心把“枝干”長壯。

裝傻、閉嘴、隱身,不是退縮,是讓咱更輕松地跟這個世界和諧相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