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檔有點意思。
馬麗迎來了自己的第一部“大女主”電影。
而且,不是喜劇。

馬冬梅搖身一變成了臧姑娘。
看笑話的人真的要失望了。
因為這部電影,催人淚下的實力不容小覷。

臧姑娘是誰?
灣仔碼頭創(chuàng)始人。
惠英紅說,馬麗太像了。
《水餃皇后》,五一檔的票房冠軍,真打動人。


沒有爽文的人生
1977年,青島人臧健和(馬麗 飾)帶著兩個女兒搭上了去香港與老公團聚的列車。
然而列車還沒抵達香港,只是在中間的站點轉車的間隙,她的婆婆和老公就給她送來了一個窒息的消息:
老公在泰國已經(jīng)重婚了,對方為他生了個兒子。

在當時不完善的法律環(huán)境下,這樣的情況很難被定性為“重婚罪”,婆家給了臧健和一個選擇,跟隨他們回到泰國,做丈夫的小妾,服侍整個家族。
臧健和不是沒有想過挽留,但老公太過堅定,在香港的出租屋里給臧健和潑了一大盆冷水,轉身離開了母女三人。
臧健和在失望中對著他說了句:“不是你丟棄了我們,是我們不要你”。

也正是這一次爭吵,使得臧健和踏上了隨時都有可能“一人走錯三人歪”的謀生之路,她只能裝聾作啞給一對家庭作坊的夫婦打點零工賺取拮據(jù)的生活費用。
身份審查越來越嚴格,她大陸人的身份讓不少住在周邊的鄰里起了疑心,彼時的香港還沒有回歸,和老公分開后的臧健和頂著的是“非法移民”的身份。

在老板夫婦倆的幫助下,她搭上了去往香港繁華中心的船,和同鄉(xiāng)好友取得聯(lián)系,在好友的幫助下,順利拿到了居留資格,也開始她她在公屋里的生活。
初到香港,僅有一紙不被認可的大陸護士資格證,臧健和想要找到一個對口的工作很難,她望著滿大街的招工啟事,最終選擇走進一家酒樓,干起洗碗妹的工作。

同鄉(xiāng)好友也向她伸出援手,得知老公上司的母親需要專人打胰島素,便介紹了她去做這份工,于是臧健和早上先去打針,白天在酒樓洗碗。
盡管如此,微薄的薪水也不足以支撐她日常的全部支出,她偶然間聽聞公屋里的鄰居辣撻哥(張達明 飾)打工的工廠在招洗車工,她又讓辣撻哥將她介紹過去。

一天打三份工,她的生活才一點點走上正軌,兩個孩子也在香港上了學,為母更剛的責任在這個時期的臧健和身上,具象化了。
雖然是大女主,但臧健和的故事,并非是爽文。
而是一點一點在異鄉(xiāng)尋找到自己一番天地的扎實故事。

溫暖的年代群像
每天花將近20個小時的時間打3份工,除了能短暫地在公屋的地鋪上陪女兒們睡上一覺,其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整個公屋的租客在幫助著母女三人共渡難關。

紅姐(惠英紅 飾)是公屋的包租婆,臧健和交不起房租時,她會默許她晚上幾天再補齊;有時候兩個女兒放學早,透過門縫偷看到她家里的電視上在放動畫片,紅姐就會趕緊熄滅自己手中的香煙,側著身子讓出視野。
在好賭的金先生(王祖藍 飾)對兩個孩子惡語相向的時候,紅姐會緊隨臧健和,帶著鄰居們來保護這三個異鄉(xiāng)漂泊的人。

公屋里發(fā)生的故事很溫暖,甚至是用一種直觀的方式在向我們呈現(xiàn)大約50年前的香港鄰里風貌。也正是因為這個群像之間的互相幫助,使得臧姑娘從一開始的打零工,一點點走上賣水餃叱咤香港的道路。
公屋的樓頂住著一位糖水伯(袁富華 飾),原本在天臺散心的母女三人并不知道樓頂還有人居住,直到糖水伯回家,三人才從天臺離開。

不久之后,臧健和遇到了在香港的第一次變故,意外工傷、臥病在床、工廠裁工……一時間她失去了所有的手段和力量。也正是在她想要縱身一躍一走了之的時候,糖水伯帶著兩個女兒喚她吃糖水,使得她在絕境中看到了一盞燈塔。
她也決定,跟隨糖水伯一起,去灣仔碼頭當小販,賣水餃。

但不是所有人的開局都能是一帆風順的,語言陌生的臧姑娘甚至分不清“水餃”和“睡覺”的粵語發(fā)音,而對于當時的香港食客而言,山東水餃,更是一個聞所未聞的地區(qū)食物,碼頭的氣候濕熱,臧姑娘叫賣了一天,也沒有賣出去一枚餃子。
人一旦處處受挫,站起來就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動力。紅姐看出了她的難堪,在深夜的公屋廚房為她煮了一碗面,將自己的傷疤揭開給臧姑娘看,告訴她,做人最重要的就是抬起頭。

臧姑娘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在糖水伯和其他攤販的幫助下,成為了碼頭的小攤之光,兩個女兒休息的時間,也會到攤位上來幫她包餃子。
在食客的建議下,她把自己的產(chǎn)品改名為“北京水餃”,不分日夜地研發(fā)出了薄皮大餡的水餃,從碼頭走到檔口,有鄰里的幫助,也有同鄉(xiāng)阿sir華哥(朱亞文 飾)的幫助。

影片最動人的矛盾在于,它既展現(xiàn)了生存的現(xiàn)實,又賦予了臧健和奮斗以詩意。對于臧健和來說,這是她人生經(jīng)歷里意義非凡的一段時光,在導演劉偉強的鏡頭里,也成為了一段細致溫暖的年代群像。

這些角色共同構成了一幅當年的香港市井浮世繪。
舞小姐露絲(薛凱琪 飾)帶孩子們上街玩耍、房東紅姐在深夜為她留一盞燈、雙喜叔(太保 飾)在她早出的時間里起來給她亮燈、甚至連收保護費的古惑仔老大也因和她爭執(zhí)時看到她護女的菜刀想起自己的母親……

這些情節(jié)看似巧合,實則暗含著對香港精神的另類詮釋,平凡人單打獨斗的時候,總是能以人情溫度織就生存之網(wǎng)。

故鄉(xiāng)與他鄉(xiāng)
除了在他鄉(xiāng)漂泊打拼的故事動人,臧健和身上也一直投射出那種對于故鄉(xiāng)與故人的懷念與不舍。而在電影的敘事里,餃子也早已超越食物范疇,成為多重意象的載體。
作為臧健和與故土的精神臍帶,包餃子是母親贈予她的手藝,做餃子這個事業(yè),也藏著她對母親和妹妹的思念,也成為了她在異鄉(xiāng)打拼時,與故鄉(xiāng)緊密又深刻的聯(lián)結。

而這一點同樣也在對她頗有好感的同鄉(xiāng)阿sir華哥身上有所體現(xiàn),正所謂久旱逢甘雨,他鄉(xiāng)遇故知,對華哥而言,那些正在記憶里抹去的故事,又重新通過一枚枚餃子串聯(lián)起來。
事業(yè)有起色之后,餃子更是成為了臧姑娘拓寬商業(yè)版圖的基石,當日本商人試圖抹去“北京水餃”的商標時,臧姑娘的堅守讓餃子成為了故土文化的一種象征。

幾十年的堅守,也使得臧姑娘的水餃如同華哥的祝福一樣,遍布世界的各個角落,讓全世界的華人華僑,都吃上了這一口改良無數(shù)次的故鄉(xiāng)風味。
作為一部“百科式”的傳記電影,《水餃皇后》沿用了香港媒體對于臧健和具有時代背景的贊譽,但又融入了女性身份的新詮釋。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東北喜人的馬麗遇上了一群TVB的老戲骨,在這樣一個溫情的故事里,意外碰撞出了港味兒很足的戲劇效果,仿佛她和臧健和在某種意義上也實現(xiàn)了一種難得的同頻共振,讓我們看到了這個生命力十足的電影。

南北的對撞,既是演員之間的對撞,也是臧健和與香港之間的對撞。被蒸汽覆蓋的歲月里,總有人的人生,能夠被稱贊為史詩。
這部電影作為五一檔的首發(fā)之一,某種意義上也算是完美地切合了勞動節(jié)這個主題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