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鄰居,在縣城買了房子,帶著孫子孫女在縣城讀書。他們有一個習慣,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哪怕哪天再忙,夫妻中的一個必定回到村里的家里,風雨無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回家也沒別的事,就是為了在家里給祖先燒香點燈,早晚一次,傍晚回到縣城。

農(nóng)村老一輩人敬祖是非常虔誠的。我曾問他說,難道在縣城的房子里就不能敬祖嗎?他說,怕祖先迷路,找不地方,再說,縣城的房子不像那么回事,在那里敬祖,不成敬意。

這位鄰居初一和十五回家敬祖的誠心誠意,這讓我想起農(nóng)村流傳的一句俗語:“初一不探親,紅筆不寫名”。

有一些年輕人曾經(jīng)問過我,說這句俗語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有哪些民俗說法。本期就解讀一下這句俗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初一不探親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風俗不太一樣,說法也不一樣。

有的地方不僅初一不能外出探親,十五也不能外出探親。

原因其實很簡單,初一不外出探親,一般只家里的男女主人不能同時外出探親,如果遇到親戚家有紅白喜事,夫妻中也只能去一人。原因就是初一和十五,要留人在家敬祖。

這種“敬祖”之所以不稱“祭祖”,兩者是有區(qū)別的,祭祖必須要逢年過節(jié),或者家族特別的祭祖時間,要擺出供品,燒紙等,有固定的程式。

敬祖就不同,非常簡單,早晨和傍晚燒香點燈,然后作揖即可,不用擺供品,也不用燒紙。這里的“敬”,就是心里有祖先,心里記著祖先,常懷崇敬之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農(nóng)村,人們認為,祖先雖然離開了人世,但他們會經(jīng)?;氐郊依飦恚吭碌某跻缓褪?,是他們必回家的時間。因此,在這一天,在尊重祖先方面還有一些禁忌。

比如,初一和十五不能在堂屋內(nèi)大聲喧嘩,也不能把不干凈的東西帶進堂屋。這兩天,家里不能動尿桶,也不能掏廁所。如果有需要,得提前一天或推遲一天,否則就是對祖先的不敬。

當然,各地有各地的風俗,因此,各地的說法也不太一樣。

比如,舊時農(nóng)村,有的地方認為,初一和十五這兩天是民間拜佛的日子,去的地方應該是寺廟和庵堂,如果到親戚去探親,主人非常忌諱。

還有一些地方則認為,初一和十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忌罵人,忌吵架,忌走親戚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有的地方認為,這兩天出門的人是躲避災禍,如果這兩天出門探親,會給主人帶來災禍。有人來探親,主人雖然表面上不好說什么,但是心里很不高興,這也就是民間常說的“躲得了初一,躲不過十五”。

不過,也有一些地方認為,俗語中的“初一”,指的是正月初一,而不是每個月的初一。

我國北方的有一些地方嚴格遵循 “初一不出門”的規(guī)矩。按照民間的說法,清晨家里人需在家祭祖,探親會導致祖先 “無人供奉”,引發(fā)責罰。比如,《清嘉錄》中記載了這一習俗說 :“元旦不敬祖,災禍踵至”。

二、紅筆不寫名

過去農(nóng)村,對紅筆的使用有兩大禁忌,上了年紀的人都比較熟悉這兩個禁忌習俗。一是不能用紅筆寫名字,二是不能用紅筆寫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民間的這種禁忌,主要是因為歷史上多重因素形成的。

一是歷史上禁止民間用紅筆寫人名。《周禮?春官》有“丹書克期”的記載,意思是說,紅筆是用來書寫官方文書的,只能是官方使用,禁止民間使用,不僅僅只是人名,連其他的書寫也不能用。

北齊顏之推有著名的《顏氏家訓》,其中就提到 “古者書名,常用墨筆,紅筆唯作標記”,從這句話可以看出,書寫名字只能用墨筆,不能用朱筆,朱筆只能用來做標記。這種說法對后世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紅筆書名冒犯尊嚴。在我國古代,紅色為權(quán)貴專用的顏色,比如,朱門、朱批等,如果平民百姓用紅筆寫名,就會有僭越之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紅筆書名是死亡象征。古代處決犯人時,提供的名單用于審核,凡被用紅筆勾決的,就被處以極刑。比如,《明史?刑法志》中就記載 了朝廷要審核的用筆規(guī)定:“朝審用紅筆”。

另外,我國民間習俗,一般墓碑雕刻好后,死者姓名也用紅漆填寫一遍。當墓碑脫漆后,再用紅漆描寫。

因為有以上三個方面的歷史和民俗原因,我國民間也就忌諱用紅筆書寫名字的禁忌。由于古代的日本、韓國等,在古代受到漢文化影響,這些國家同樣有“紅筆不寫名”的禁忌習俗。

這種習俗,仍然影響著我國現(xiàn)代的一些文書署名,比如,銀行票據(jù)、合同等正式文件,仍然禁用紅筆簽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總之,“初一不探親,紅筆不寫名”這句俗語,表面上看,好像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實際上是由各方面的歷史原因或民俗原因造成的。前一句是出于對祖先的尊敬,后一句則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傳統(tǒng)禮儀。今天,對這兩種傳統(tǒng)習慣和禮儀,我們給予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