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偶然看到演員馬伊琍的一段訪談,她講道:

人是有氣場的,如果你總是嘆氣,總是覺得“我為什么這么倒霉”,你就會越來越倒霉。
如果有個人罵了你,你因為這個人生了一整年的氣,那這個人就罵了你一整年。
如果有人攻擊你,你不要在意,那這個人就消失了。

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現實生活中,那些容易焦慮、長期深陷負面情緒、越活越不快樂的人,通常都有類似的經歷。

因為別人隨口的一句評價,整日耿耿于懷,日歷翻過了一頁又一頁,還是咽不下那口氣。

每天被各種爛人爛事包圍,過不去、放不下、忘不掉,最后耗盡了全部的精力。

究其根本,其實都是因為自身有一個不太健康的習慣:窮思竭慮。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來源:視覺中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個人痛苦的根源:習慣性內耗

余華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很多人覺得自己好像已經走投無路了,其實你可能是情緒進入了死胡同,而不是你的人生進入了死胡同?!?/strong>

人生中有太多事情,想得越多,心中的恐懼越深,對精神以及生活狀態(tài)的影響就越大。

很多時候,你以為前方早已無路可走,其實只是自己給思緒打了個死結,過不去心里那道關卡。

而所謂“窮思竭慮”,通俗來講就是反復回味過去的事,或者日日擔憂還未發(fā)生的結果,為了許多無關緊要的事情自我折磨。

時間久了,不僅活得越來越累,還過反了日子,讓生活深陷泥潭之中。

不久前回家時,碰巧遇到鄰居陳阿姨過來串門,之前聽母親提起過,陳阿姨隔三岔五就會來家里傾訴家長里短。

年輕時,她總是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和丈夫吵架,吵完后就會向眾人哭訴自己當年嫁錯了人,大半輩子沒過過一天安分日子。

孩子工作后,她又總羨慕別人的兒女都有份好工作,自己的兒子雖然上了大學,但到頭來還只是個打工的。

事實上,她家的經濟條件強過身邊不少人,她兒子的收入不錯,所處的行業(yè)發(fā)展前景也挺好,可不管別人怎么勸說,她始終覺得自己命苦,處處不如人。

等到兒子成家后,她又會時不時找鄰里們訴苦,話里話外表示兒媳難相處,就連對方收拾廚房時放碗筷的聲音大了些,她都會想很多。

這些年來,她看別人家都是光鮮亮麗,望自己的生活只有一地雞毛,幾乎整日以淚洗面,逐漸拖垮了身體。

仔細想想,沒有什么事情是過不去的,過不去的其實都是自己痛苦的心境。

經常想得太多,就會形成習慣性內耗,而這一切,就是痛苦的根源所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來源:視覺中國

生物工程博士尹燁提到過一段親身經歷:

他有段時間做研究時,一直沒有得到滿意的數據,因此狀態(tài)變得特別低迷。

那些日子里,他因為情緒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壓力,身體開始有了一些不適,頻繁出現胸痛的狀況,頭發(fā)也掉了不少。

在身邊人的建議下,他決定先調整好心情,暫時停下眼前的實驗,外出看看大自然。

在此期間,他放下了繁雜的思緒,心里的結也被一點點解開,負面能量逐漸被驅散,再一次為自己注滿了生命力。

后來聊起如何處理情緒方面的問題時,尹燁表示:

雞叫天亮,雞不叫天也會亮,人別太把控制不了的事當回事,你好好愛護你自己,身體會比你更懂得保護你自己。

老話也常講道:怒傷肝,悲傷肺,思傷脾,恐傷腎,氣傷心。

長時間的內耗,就是在默許自己的精神世界堆滿垃圾,如果不及時清理,遲早會傷及自身。

別再被陰霾籠罩著生活,務必趁早改掉“窮思竭慮”的壞習慣。

唯有清空內心的垃圾,才能積聚更多積極的能量,為往后的人生賦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來源:視覺中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真正聰明的人:不著急,不生氣,活自己

人為什么總是感覺特別累?

主持人張越說:“因為我們心里充滿了猶豫、焦慮、自我懷疑、著急、擔心,所以你就特別累?!?/p>

行走于世間,你越在意什么,就越容易受什么限制。

你做任何事情都在意別人的目光,永遠秉持“面子第一”的心態(tài),那就會一直活在別人眼里,永遠被臉面束縛。

你時常為了旁人的評價陷入自證的陷阱,不斷解釋自己,那就容易被他人的一句話左右,活得寸步難行。

真正聰明的人,早已隨著年齡的增長,修煉出了自我修復的能力。

畫家黃永玉常被人稱為“老頑童”,他一生走過近百個年頭,那份灑脫豁達的人生觀令不少人深受啟發(fā)。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黃永玉

有位年輕人曾在網上向黃永玉提問:“您一生中最驕傲和失意的事情是什么?”

他從容答道:“我這一輩子沒什么驕傲和失意的,我從來沒有丟失自己?!?/p>

不管到了什么年齡,對于自己熱愛的事物,他都沒有放棄追求,只為來人生這一程能玩得開心。

五十歲考駕照;七十歲外出寫生時,一畫就是十幾個小時;八十歲去給時尚雜志當封面模特;九十歲時還經常開車出去玩......

而如此對生活質量的講究,也為黃永玉引來了不少非議,可他無所謂別人怎么評價。

在黃永玉看來,人生就像是一場跑萬米的比賽,有人說你跑的姿勢難看,那就跑遠點,聽不見就好了。

有人詆毀他的作品是“崇洋媚外”,甚至作畫丑化他的形象,他也不愿浪費時間多做回應。

在他眼中,有太多值得的事還沒來得及做,何必花時間去恨無關緊要的人。

《人物》曾在采訪黃永玉時,這樣寫道:

他有一種強大的內在力量,大于時代,大于命運,大于痛苦,大到足以讓他扭轉結局,把悲劇寫成喜劇,把苦變成笑話。

細想來,這正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修煉出了穩(wěn)定的內核,精神上便不會再受累。

面對生活中的每個變化,不慌不忙,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心穩(wěn)住了,難事總會過去。

對于生命中的所有得失,減少計較,凡事看得太重,都會給心中壓上一塊石頭。

文化學者王立群講過一個觀點:

“人生的悲劇,往往是從自我的失衡開始的,命運的陰霾,它是始于內心的烏云。你的內心首先是被烏云遮住了,然后你才會有各種不幸的事情產生?!?/p>

活到一定年紀,放得下面子,戒得了怨氣,為生命賦能,收獲有價值的東西,才能更好地充實里子,成就自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來源:視覺中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年以后,唯有自度治愈一切

人到中年,什么才是最好的養(yǎng)生?

媒體人周軼君在《圓桌派》中談道:

會養(yǎng)生的人不是說你吃多少補品,睡覺沒睡好補多少覺。
而是你根本看不見那個要死磕的地方,這些事情扔掉就好了。

正如她所說,一個人遇事不死磕,眼中根本沒有消耗自身元氣的東西,什么事情都能過得去。

中年以后,在錯誤的人和事中,及時放過自己的情緒,趁早全身而退,就是治愈痛苦最好的方式。

與其在日復一日的壞情緒中透支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如把自己調成低耗能模式,開啟嶄新生活。

如果想要調整心態(tài),沉淀自己,擺脫焦慮、悲觀、心煩意亂等負面情緒,不妨試試《人民日報》推薦的這6個好辦法。

(1)停止沉迷手機,學會屏蔽無效信息。

手機中往往充斥著各種各樣繁雜的信息,認真觀察就會發(fā)現,真正跟你眼前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少之又少。

學會屏蔽無關緊要的事情,才能讓自己的注意力回歸有意義的生活。

適當遠離浮華且虛幻的網絡世界,才能感受到眼前細水長流的美好。

(2)停止過度敏感,別太在意旁人看法。

為了別人隨口的一句話,思前想后一整天,甚至夜幕降臨時還耿耿于懷、難以入睡,實在是自討苦吃。

高敏感的人,首先傷害的就是自己的神經。

人生在世,你永遠管不住別人的嘴,那就只能守好自己的心。

(3)停止處處攀比,專注于自身的節(jié)奏。

有多少人,生活中習慣處處和身邊人比個高低,比完房子比車子,比完伴侶比孩子。

比來比去,若是自己贏了,便揚揚得意;若是自己輸了,便心懷憤恨。

永遠別忘了,最好的生活狀態(tài),其實就四個字:知足常樂。

(4)停止沉溺過去,不必過度擔憂未來。

過去的事已然發(fā)生,多思無益;未來的事還未到來,想再多都是徒增煩惱。

每天活在患得患失中,遲早會給身心帶來病痛。

請相信,所有失去的,都會以另一種方式歸來,一切到最后,都會是最好的安排。

(5)停止壓抑情緒,找到壞情緒的出口。

情緒就像垃圾,在心里堆得越多,前行的步伐就越沉重。

難過痛苦的時候,可以試著找朋友或家人聊聊天,或者運動、爬山、練字、做飯。

總有一件事,總有一個辦法,能為你重塑活力。

(6)停止無效社交,懂得高質量地獨處。

后半生,不必再為了拓寬圈子,強行去擠進不適合自己的人群。

面對錯誤的關系,趁早斷舍離;面對爛人爛事,及時止損。

往后的日子,懂得打理好生活,在獨處中豐盈靈魂,在寧靜中收獲心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來源:視覺中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人曾問投資家查理·芒格:長壽、快樂的秘訣是什么?

他想了想回答:

很簡單,不嫉妒,不怨恨,保持開心。
不糾結于你的煩惱,和信賴的人在一起,做你該做的,這些簡單的事情都可以讓你的生活變得很好。

在變老的路上,請你照顧好自己的心情,富養(yǎng)自己的生命,盡情享受每一刻,把簡單的日子,過成最美的模樣。

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