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20日,中印戰(zhàn)爭爆發(fā)后,我國從東西兩線對侵入我國領土的印度軍隊進行了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東線戰(zhàn)場距離印度首都新德里比較遠,西線戰(zhàn)場,我國邊防部隊在高山缺氧、氣候嚴寒的高海拔地區(qū),對入侵印軍實施強攻,全殲守敵,到了11月,我國西線邊防部隊前鋒已經抵達印度恒河大平原,距離印度首都新德里只有三百多公里。恒河大平原地形平坦,一馬平川,非常適合機械化部隊作戰(zhàn),當時印度軍隊已經喪失斗志,一潰千里,如果我國進攻新德里,三百多公里的距離,很快可以兵臨城下。

當時印度首都新德里陷入了恐慌,新德里城內甚至出現(xiàn)了中國軍隊距離新德里只剩下50公里的傳言,很多新德里人開始南逃。印度總理尼赫魯也下令總理府搬遷到孟買,基本做好了丟失這座城市的準備。當時美國駐印大使在發(fā)給華盛頓的信件中寫道: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一個民族士氣的瓦解。那么1962年中印戰(zhàn)爭結束后,印度為何不遷都呢?
第一,恒河大平原的重要性。恒河大平原位于印度北部,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恒河水系為這片大平原提供了充沛的灌溉水源,支撐了印度約40%的糧食生產。恒河大平原主要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等農作物,使印度成為全球第二大稻米和小麥生產國,堪稱“印度的糧倉”。恒河大平原土壤富含礦物質和有機質,被譽為“世界上最具生產力的土地之一”。

基于得天獨厚的農業(yè)條件,恒河大平原歷來是印度人口的聚居區(qū),印度大部分人口生活在這片平原地區(qū)。1950年,印度的工業(yè)政策決議,確立了恒河平原"工業(yè)基地計劃",使德里成為恒河平原的中心城市,到1960年,恒河平原集中了印度全國73%的制造業(yè)產能。
1962年時,德里國家首都轄區(qū)貢獻了全國18%的GDP和35%的財政收入。在鐵路系統(tǒng),印度全國59%的干線鐵路匯集于德里樞紐,如果重新構建交通網絡,至少需要二十年時間。在電力供應方面,德里在1960年已建成北印度電網調度中心,保障著九個邦的電力輸送。由于恒河大平原的重要性,以及新德里已經成為恒河大平原的實際中心,印度不愿遷移首都。

第二,新德里歷史意義重大。德里是一座印度古城,12世紀末,阿富汗古爾王朝將領庫特卜丁·艾巴克擊敗印度教王國,建立德里蘇丹國。德里作為蘇丹國首都,成為南亞重要的政治中心。此后300余年間,德里歷經多個王朝更迭,包括圖格魯克王朝和洛迪王朝。
1526年,巴布爾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zhàn)役中擊敗德里蘇丹,建立莫臥兒帝國。雖然莫臥兒帝國的核心逐漸東移至阿格拉和法塔赫布爾西格里,但德里仍被視為戰(zhàn)略要地。1639年,沙賈汗皇帝下令在亞穆納河西岸建造新城“沙賈汗納巴德”,即今天的老德里。

英國殖民印度之后,加爾各答成為殖民中心,但到了1911年,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宣布將英屬印度首府從加爾各答遷至德里。由于德里已經荒廢,英國下令在老德里附近建設新城,命名為新德里。1947年印度獨立后,投入15億盧比,對新德里進行改造,去除殖民印記,建設新的印度文化印記。比如新德里國會大廈穹頂上的阿育王獅柱徽章取代了之前的英王冠,象征著印度民族主權的回歸。可以說新德里作為權力象征已深度嵌入印度國家認同。
基于這一原因,印度也不愿意遷都。而且印度可以靈活遷都,比如印度是一個總理制國家,總理尼赫魯是印度領導人,印度總統(tǒng)沒有實際權力。1962年中印戰(zhàn)爭時,尼赫魯下令總理府搬遷到孟買,卻下令總統(tǒng)府不得搬遷。這種靈活的方式,也使印度不必遷都。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