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之際,浦東公安分局有這樣三位臨近退休的民警,他們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詮釋著責任與擔當。社區(qū)“老法師”王亞琴,12年扎根基層,從常遇“閉門羹”到成為居民貼心人,帶徒傳技間盡顯為民情懷;“守護者”朱曹明,25載見證轄區(qū)變遷,從“小朱”到“老朱”,身份在變,守護平安的初心不變;帶著鄉(xiāng)土智慧的“阿德哥”朱建德,39年深耕社區(qū),調解糾紛有“土辦法”,消防專管鉆新規(guī),用腳步丈量民情,以堅守書寫忠誠。

如今,他們即將告別熱愛的崗位,卻仍奔跑在服務群眾的一線,用執(zhí)著與熱忱為警徽增輝,讓平凡的崗位閃耀出不平凡的光芒。

臨近退休不褪色,初心如磐守平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視頻
臨近退休不褪色,初心如磐守平安

視頻:臨近退休不褪色,初心如磐守平安王亞琴:傾囊相授的社區(qū)“老法師”

“干嗎呀?也不提前打聲招呼,成天問東問西的!”4月10日,唐鎮(zhèn)派出所新警陸意成走訪社區(qū)敲了半天門,開門的卻是一個怒氣沖沖的大嬸,對著他就是一通“輸出”。一旁的師父王亞琴見徒弟被說“懵”了,順勢接過話頭很快化解了大嬸的顧慮,讓徒弟繼續(xù)日常的走訪問詢工作。事后,問起徒弟當時的心理,聽著他坦誠的回答,王亞琴想起了曾經還是“新兵”的自己。

時間回到她剛剛接手社區(qū)警務工作的時候,王亞琴遇上的最大問題就是吃“閉門羹”。后來,她靠著幫助居民們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慢慢收獲了好幾位貼心的“通訊員”,循序漸進地走進了居民心中。轉眼12年過去,王亞琴已經褪去青澀,成了一位面對任何困難,都能很淡定,慢慢地、柔柔地推著眼鏡一個一個化解情況的“老法師”。2024年,臨近退休的王亞琴主動提出想要帶一個徒弟,便和新警陸意成結下了師徒緣分。陸意成是法律專業(yè)的研究生,還做過職業(yè)律師,但還缺乏群眾工作經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社區(qū)走訪就是要臉皮厚、心態(tài)穩(wěn)、眼睛尖、耳朵靈?!睂@個“科班”出身的徒弟,王亞琴很是滿意,傾囊相授自己的社區(qū)經驗,提醒他要廣交朋友,這樣才能實時掌握社區(qū)的情況。2024年11月,陸意成得知小區(qū)突然搬來一伙小青年,白天睡覺半夜燈火通明。師徒二人一起深入調查,很快發(fā)現這是一個詐騙引流團伙,所里立即采取統一行動將他們一網打盡。檢查場所、居民接待、入戶走訪、反詐防宣……即將退休的王亞琴絲毫沒有疲態(tài),帶著徒弟陸意成走百家路、串百家門,每一天都忙得淡定、忙得從容,他們一路奔跑,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朱曹明:堅守二十五載的“守護者”

“以后要多注意,這類短信不可信!”4月22日,周東派出所民警朱曹明剛剛在一家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勸阻了一起電信網絡詐騙,又驅車趕往轄區(qū)另一家企業(yè)進行安全檢查。朱曹明開車時,總是習慣性地將車窗敞開著,將兩側林立的高樓更加清晰地收入眼底。這里是他的管段——牛橋村,他親眼見證了它翻天覆地的變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00年,這里還是純農村地區(qū)時,他是社區(qū)民警“小朱”,隨著上海國際醫(yī)學園區(qū)和周康航大型居住區(qū)的入駐發(fā)展,西門子、金賽、華宏等360余家大型企業(yè)在這里安家落戶,一個集居住、商務辦公為一體的現代化社區(qū)逐漸成形。同樣,朱曹明的身份也一直在變遷,還是“小朱”時,他是村民們心中的另一位“村長”,大事小事總喜歡找他“嘮嘮”;后來他成了“朱警官”,又成了大家伙心中的“安全員”,在遍布轄區(qū)的大小工地來回奔波排風險、除隱患;現在已然是“老朱”的他,又成了企業(yè)的“聯絡員”,訪企業(yè)、問需求、解難題,讓企業(yè)在此安心謀發(fā)展。

進入新時代,社區(qū)警務改革對“老朱”提出了新要求。他秉持了一位老社區(qū)民警的一貫作風,有空便往社區(qū)跑,掌握社情民意,還針對轄區(qū)企事業(yè)單位眾多以及白領公寓、在建工地等重點區(qū)域繁雜的特點,開展“靶向宣傳+動態(tài)覆蓋”的防宣工作,“老朱”微信群里有多達1000余人,都是他管理社區(qū)的好幫手。辦公室柜子里滿滿五本記錄了891起調解糾紛案例的本子,見證了“老朱”25年來的警民魚水情。雖然身份一直變遷,但警民之間的聯系溝通從未間斷,他早已熟悉了這里的每條道路、每幢房屋、每位村民,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這片土地,他心中永遠都存著最初的那份純樸熱愛之情、守護平安之愿。

朱建德:帶著鄉(xiāng)土智慧的“阿德哥”

“調解就像揉面團,得順著勁道來。先把情緒理順了,道理才能塞得進去?!?月17日,走在鄉(xiāng)間路上,東海派出所民警朱建德正向青年民警謝皓傳授自己積攢三十多年的“土辦法”。就在剛才,村民陳阿婆和王叔叔兩人因為越墻而出的月季花掉落地面被碾碎成渣吵個不停,被朱建德三言兩語巧妙化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朱建德是一名消防專管民警,同時也是一名“老社區(qū)”。1986年從警的他,在社區(qū)崗位摸爬滾打了三十多年,自2002年來到東海派出所后,更是在轄區(qū)近三分之一的村子留下過自己的足跡,成了轄區(qū)村民交口稱贊的“阿德哥”。2018年,所內消防專管民警退休,年近半百的阿德哥毫不猶豫地扛起了這個新擔子,從此化身勤勉學子,專注的目光逐字研讀各項防火規(guī)范,從零開始學習他從未涉足過的陌生領域。“這個滅火器壓力不夠了?!薄斑@個應急燈不亮了?!逼吣赀^去,朱建德幾乎每天雷打不動到村民家里、沿街商鋪、企業(yè)工地“挑刺兒”,在他看來穿上這身警服,就得把安全底線守成鐵規(guī)矩。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阿德哥”就是東海派出所的“寶”。三十九個春秋流轉,20余本走訪筆記在辦公室柜子里整齊碼放,紙頁泛黃處可見褪色的鋼筆字跡,邊角還貼著調解協議的便簽、獨居老人的服藥提醒,頁頁浸潤著人間煙火。在他的言傳身教下,所里的一代代青年民警漸漸懂得了群眾工作不是機械的條文執(zhí)行,而是蹲下身來的傾聽,是記在心里的牽掛。朱建德那些沾著鄉(xiāng)土氣息的智慧,也將在年輕一代的警徽上繼續(xù)發(f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