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和幼兒用皮影講故事。 幼兒園供圖
文化的傳承性和連續(xù)性是一個民族的根本。當前,地方文化資源融入幼兒園課程時存在諸多問題,如:資源挖掘利用不足,學習碎片化、片段式;資源生硬地“塞入”保教活動,實施方法和開展形式單一;幼兒園、家庭、社區(qū)三方育人機制不暢,家庭、社區(qū)參與育人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待提高等。
齊魯文化蘊含“仁者愛人”的倫理觀、“格物致知”的實踐觀等育人精髓,與幼兒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學習特點深度契合,是幼兒心靈成長的“源泉”。在此背景下,山東省實驗幼兒園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構建了以“兒童性、具身式、協(xié)同化”為內核的實踐模式,將地方文化資源巧妙地融入幼兒園課程。
1
基于“兒童性”資源挖掘原則
形成“五領域、七板塊”內容體系
“兒童性”是指地方文化教育內容要“去成人化”,以契合幼兒年齡特征,鏈接五大領域學習的核心經(jīng)驗,回應幼兒即時的興趣需要為追求。秉承“兒童性”原則,針對豐富多元的齊魯文化資源樣態(tài),我們確立了“內涵分析—教育識別—童化轉譯—領域鏈接—主題童化”的資源篩選與轉化路徑,并將其分為“游”“塑”“品”“享”“話”“探”“玩”七個板塊。
我們組建以教師為核心,包含專家、家長、幼兒多元社會身份,涉及齊魯文化研究者、非遺傳承人等多主體資源的收集小組,通過“收集、評估、調整”的程序,綜合實地考察、網(wǎng)絡搜集、生活體悟等多種途徑,選擇具有齊魯代表性的儒家文化、禮樂文化、泰山文化、泉湖文化、建筑文化、飲食文化等13個文化專題,進行內涵分析。
我們對照政策文件以及幼兒活動特點,通過教研、家長問卷和訪談等方式進行教育識別,運用繪畫表征、觀察傾聽、兒童會議等方法進行轉譯。在此基礎上,結合幼兒學習方式與生活經(jīng)驗,讓主題貼近兒童。把13個文化專題轉化為積木搭建、戲劇表演、游戲規(guī)則、繪畫表征等幼兒喜歡的活動與熟悉的經(jīng)驗,生成了尋尋訪訪“游”齊魯、捏捏畫畫“塑”齊魯、津津有味“品”齊魯、玩玩賞賞“享”齊魯、說說唱唱“話”齊魯、鉆鉆研研“探”齊魯、樂樂鬧鬧“玩”齊魯七個板塊。
2
以“具身式”學習為活動要旨
構建“1+4+N”實施路徑
“具身式”是地方文化教育活動的實施要旨,幼兒園活動實施應以幼兒身體參與為基礎,讓他們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中探究文化。由此,我們構建了“1+4+N”實施路徑。
“1”即主題審議,師幼共商明晰方向,教師共審厘清情境脈絡,家園共議保障基本條件。師幼共商,即圍繞“五領域、七板塊”內容,對齊魯文化內容進行預選,達成共識,確定主題內容方向。教師共審,即對主題進行設計、論證、甄選和調整,對主題活動實施的脈絡、內容進行設計和論證,以提高主題活動實施的質量。家園共議,即教師與家長圍繞“幼兒生活經(jīng)驗、家園可提供的支持、可開展的家園活動”等開展共同討論,為主題活動實施提供保障。
“4”即主題開展的4種核心形式,在環(huán)境中熏陶、在生活中體驗、在游戲中創(chuàng)玩、在學習中探究。在環(huán)境中熏陶是將建筑、飲食、方言、藝術等齊魯文化元素融入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以“五廊四室”為基本布局,打造互動性的齊魯文化長廊,開設中華文化體驗館、小魯班木工坊、泥塑非遺傳承館等文化場館,讓幼兒耳濡目染。在生活中體驗是將齊魯文化元素自然滲透于晨間活動、自主進餐等一日生活的多個環(huán)節(jié),運用角色扮演、榜樣示范等具身化體驗方式,讓幼兒真切感受齊魯文化的魅力。如:我們將齊魯禮儀滲透于入園、離園之中,設置“禮儀小標兵”。在游戲中創(chuàng)玩是通過“興趣點—問題線—材料面—支持體”四個步驟,挖掘和整理適切的齊魯民間游戲,提供豐富的室內外游戲材料、游戲場地,創(chuàng)設多樣的游戲機會,激發(fā)幼兒對齊魯文化的充分創(chuàng)玩。在學習中探究是在幼兒與自然、與社會、與自我的互動、探索、對話中尋找齊魯文化融入主題活動的適宜時機與內容,通過“真實情境—任務驅動—對話合作—表征表達”的學習流程,實現(xiàn)幼兒對齊魯文化的探究、融合、傳承。如:“我是泉水娃”主題活動中,幼兒通過游泉、識泉、賞泉、講泉,萌生愛家鄉(xiāng)的民族自豪感,領會、運用、傳播了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N”即多元化的輔助形式。在上述4種核心形式的基礎上,幼兒園輔以親子活動、社會實踐、節(jié)日活動、社團活動等多元化的形式。這些輔助形式圍繞主題活動開展的需要,對核心形式進行補充,更充分地回應了幼兒學習方式的多樣性。
3
依托“協(xié)同化”三角支撐關系
探索“六維聯(lián)動”育人機制
“協(xié)同化”是指家園社三方協(xié)同的育人愿景,幼兒園、家庭和社區(qū)在明確各自角色和職能邊界的基礎上,以文化育人的目標為導向建設教育共同體,有效整合利用多方資源,通過共商、共創(chuàng)開展育人活動,進而實現(xiàn)育人目標。
“協(xié)同化”的三角支撐關系,即幼兒園積極主導、家庭主動履責、社會有效支持。我們建設由教師和各年級組家長組成的“齊魯文化項目組”,以主題開展為任務驅動,挖掘齊魯文化豐富內涵、梳理齊魯文化核心內容、設計齊魯文化教育任務、拓展園外活動補充教學,家園雙線將齊魯文化教育嵌入幼兒生活和游戲中。如:在游戲暢游日、親子廟會等活動中,教師從整體認知與行動出發(fā)設計活動計劃,家長從重點項目與體驗出發(fā)補充活動計劃,家長邀請?zhí)┥狡び皞鞒腥诉M園為幼兒表演“武松打虎”,剪紙藝術傳承人帶幼兒學剪窗花,非遺傳承人一一解答幼兒的問題與好奇,豐富了幼兒在活動中的多維經(jīng)驗。
“六維聯(lián)動”育人機制指的是目標導向、團隊建設、資源整合、任務驅動、對話協(xié)商和成果共享。這樣的聯(lián)動機制豐富了課程的實施路徑和渠道,為協(xié)同育人帶來更多的視角和可能性。在共同的價值認同中,三方搭建的育人平臺發(fā)揮了“1+1+1>3”的效力,家園社在認知層面達到高度統(tǒng)一,提升了家長參與幼兒園管理的程度,增加了社會對幼兒園的信任,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幼兒的全面健康發(fā)展,構建了家園社協(xié)同共育的新生態(tài)。
(作者系山東省實驗幼兒園園長,本文系2022年山東省學前教育研究課題“齊魯文化融入幼兒園項目學習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2XQJY102]階段性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5年05月04日 第02版
作者:宋玲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