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一看到B超報告"肝硬化"三個字就慌了神,急著吃藥、住院,甚至四處求偏方。作為肝病科醫(yī)生,我想告訴大家:肝硬化不能隨便下結論!單憑一個指標就給自己“判刑”,只會白白增加心理負擔,甚至可能被過度治療

如何科學判斷是否需要治療?關鍵看3個核心指標!

一、肝功能指標:判斷肝臟的“工作能力”

肝臟是否還能維持基本功能,關鍵看以下指標:

1.白蛋白(ALB)

正常值:35-55 g/L

異常意義:低于30 g/L提示肝臟合成功能下降,可能出現(xiàn)腹水,需干預。

2.總膽紅素(TBIL)

正常值:3.4-20.5 μmol/L

異常意義:持續(xù)升高(>34 μmol/L)可能進入失代償期,需積極治療。

3.凝血酶原時間(PT)

正常值:11-14秒

異常意義:延長超過3秒,說明肝臟凝血功能受損,病情較重。

? 結論

代償期肝硬化(無癥狀,指標輕度異常):可保守治療+定期復查。

失代償期肝硬化(黃疸、腹水、出血):需藥物或手術干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肝纖維化指標:評估肝硬化嚴重程度

肝硬化是肝纖維化的終末階段,但早期仍可能逆轉。關鍵檢查:

肝臟彈性檢測(FibroScan)

7.3-9.7 kPa → 輕度纖維化

9.7-12.4 kPa → 中度纖維化

12.4 kPa → 肝硬化

正常值:<7.3 kPa

異常意義

APRI指數(shù)(AST/血小板比值)

計算公式:(AST/正常值上限)×(100/血小板計數(shù))

APRI>2.0 → 可能肝硬化,需進一步確認。

? 結論

若肝彈性檢測僅輕度升高,無并發(fā)癥,可先抗纖維化治療(如抗病毒、護肝)。

若已進入明顯肝硬化階段(如彈性值>15 kPa),需密切監(jiān)測并發(fā)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病因指標:找到肝硬化根源,針對性治療

肝硬化病因不同,治療方式截然不同:

1.乙肝/丙肝病毒(HBV/HCV)

關鍵檢查:HBV-DNA、HCV-RNA

治療:抗病毒藥(恩替卡韋、丙通沙)可顯著延緩肝硬化進展。

2.酒精性肝病

關鍵檢查:飲酒史+GGT(γ-谷氨酰轉肽酶)升高

治療:嚴格戒酒+營養(yǎng)支持,部分患者可逆轉。

脂肪肝/代謝相關脂肪性肝病(MAFLD)

關鍵檢查:超聲/CT顯示脂肪肝,伴血糖、血脂異常

治療:減重、控制血糖血脂,早期可改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煥顏純凈

? 結論

病毒性肝硬化:必須抗病毒,否則病情會惡化。

酒精性或代謝性肝硬化:改變生活方式是關鍵,部分可逆轉。

哪些情況容易被“過度治療”?

無癥狀代償期肝硬化:僅肝彈稍高,無并發(fā)癥,卻長期用昂貴“抗纖維化”藥物(如某些中成藥)。

錯誤診斷:把輕度纖維化(F2-F3)誤判為肝硬化,導致過度治療。

忽視病因:不抗病毒、不戒酒,只依賴保肝藥,治標不治本。

科學應對肝硬化:3步策略

明確病因(病毒、酒精、脂肪肝等)→ 對因治療。

定期監(jiān)測(每3-6個月查肝功、超聲、肝彈)。

并發(fā)癥早防(如胃鏡查靜脈曲張,補充白蛋白防腹水)。

總結

肝硬化并非絕癥,關鍵看:

肝功能(白蛋白、膽紅素、凝血功能)

肝纖維化程度(彈性檢測、APRI指數(shù))

病因(病毒、酒精、脂肪肝等)

無需過度恐慌,但也不能放任不管! 科學評估后,制定個性化方案,才能有效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