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還沒透亮,王大爺就在院子里掃落葉。今兒個四月初八,既是立夏,又是浴佛節(jié),雙節(jié)碰頭的日子不多見。

村頭老槐樹底下,幾個嬸子湊一起說話,手里攥著剛摘的蕓豆,豆莢上的絨毛在晨光里泛白?!傲⑾挠鲋?a class="keyword-search" >浴佛節(jié),老輩人說這是‘雙福臨門’,可現(xiàn)在年輕人哪懂這些。
”張嬸把蕓豆往竹籃里一放,嘆了口氣。

記得小時候,立夏這天奶奶總要稱一稱我,嘴里念叨“秤桿挑一挑,夏天不消瘦”,如今電子秤普及了,那桿老磅秤早擱在倉房角落生灰。浴佛節(jié)的講究,打小就聽老人說,佛祖誕生那天,九龍吐水沐浴金身,所以這天要放生、不殺生,圖個慈悲心。家里養(yǎng)的雞鴨正下蛋呢,王大爺特意交代兒子,千萬別碰屠刀,“眼下正是禽畜長膘的時候,殺生不合時宜”。
廚房里,媳婦正煮蕓豆,水一開,豆子的清香漫出來。

“立夏一把豆,勝過吃豬肉”,老輩人傳下的話,總有些道理,豆子便宜,卻養(yǎng)人,蛋白足,微量元素也多。
她還泡了糯米,打算熬鍋魚片皮蛋粥,立夏后脾胃弱,喝些軟爛的粥,舒坦。村東頭的廟里,一大早就傳來鐘聲,幾個老太太捧著新摘的枇杷、荔枝去供佛,籃子里的水果鮮靈靈的,透著股子虔誠?!艾F(xiàn)在誰還信這些?

”路過的年輕人嘀咕,卻被老人瞪一眼,“老規(guī)矩不是迷信,是對日子的敬畏?!睜幾h就這么冒出來了,有人覺得習(xí)俗過時,有人堅(jiān)持老傳統(tǒng)不能丟,各有各的理??赡憧茨菑R里的香火旺著,家里的豆子煮著,老輩人嘴里的禁忌記著,這些傳承里,藏著對生活的盼頭。
王大爺說,早年浴佛節(jié),村里還會放生,買些小魚苗、小烏龜,帶著孩子去河邊放,“教娃懂得愛護(hù)生靈,比啥都強(qiáng)”?,F(xiàn)在生活好了,殺生的少了,但這份慈悲心,他覺得還是得留著,“日子順當(dāng),不光靠手頭寬裕,還得心里頭干凈”。再說那“3不做”,不坐風(fēng)口吹風(fēng),立夏后冷暖交替,吹了風(fēng)容易頭疼腦熱,老一輩的養(yǎng)生經(jīng),其實(shí)暗合著節(jié)氣變化。

不胡言亂語說大話,浴佛節(jié)講究口德,與人為善,這話擱啥時候都沒錯,禍從口出的道理,不分年頭。不衣著邋遢骯臟,天熱了,細(xì)菌多,干凈整潔不光是迎福,更是講衛(wèi)生,老理兒和健康,從來不分家。
你要問這些習(xí)俗有沒有用,不同人有不同看法。

但看著廚房里忙碌的身影,廟里祈福的人群,老人反復(fù)叮囑的樣子,就知道這些傳統(tǒng),是刻在日子里的溫暖。
就像那碗蕓豆蜆子面,面條勁道,湯汁鮮美,吃的是味道,更是對節(jié)氣的尊重。魚片皮蛋粥熬得稠乎乎的,喝一口,從胃里暖到心里,老輩人傳下的飲食經(jīng),藏著對季節(jié)轉(zhuǎn)換的智慧。我總覺得,這些老講究不是迷信,是老輩人在漫長歲月里,琢磨出的與自然相處的法子。
雙節(jié)相逢的日子,圖的是個吉利,求的是份心安,更是把傳承了千百年的生活智慧,往下帶一帶。
至于那些爭議,或許不用急著分對錯,傳統(tǒng)就像一條河,在時代里流淌,該留下的,自然會留下。就像明日立夏,該忌的忌,該吃的吃,該做的做好,日子,就在這一忌一吃之間,過得有滋有味。你說,老傳統(tǒng)里的這些講究,是不是比那些花哨的儀式,更實(shí)在,更貼心?
留些念想,存些敬畏,日子,才能過得踏實(shí)。明日雙節(jié),不管多忙,記得迎夏接福,讓老傳統(tǒng)在新日子里,繼續(xù)冒熱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