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旅游已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場精神SPA:近到跟家人來一場原地度假,開啟精神快充;遠到“拼好假”,探尋“詩與遠方”。
盡管每個人出行的理由各異,但相比“到此一游”的打卡,大家逐漸轉向更適合自己的“主題探索”——有人為興趣出發(fā),有人追隨地道的城市風味,也有人獨自漫步于文化古跡……
在青島,第二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活動的成功舉行,進一步激活了這座海濱城市的文旅基因。根據(jù)攜程“五一”首日數(shù)據(jù)顯示,青島上榜“五一”首日入境游熱門目的地前十名,入境游訂單同比增長141%,酒店訂單量同比去年增長25%。此外,“感覺五一青島來了一億人”“在青島街頭get明星同款美食”等話題在社交平臺上的熱度,也持續(xù)居高不下。
尤其是作為頒獎活動舉辦地的星光島,更化身流量磁場,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前來打卡明星走過的紅毯路線,這場由國家級電影盛典引發(fā)的“追星式旅游”熱潮,為青島帶來了文旅融合的新機遇。
青島“追星式旅游”的爆火,本質是“明星效應”與城市文旅資源的精準嫁接。
明星效應具有巨大傳播力量,能極大地提高城市旅游人氣。據(jù)《2020-2026年中國粉絲經(jīng)濟行業(yè)分析與前景趨勢報告》調查顯示,69.04%的追星族都曾為偶像花錢,4.67%的追星族平均每月為偶像花費超過5000元。
近年來,“追星式旅游”持續(xù)火熱,尤其是觀眾喜歡跟著影視劇“腳步”去旅行,走“明星同款路線”成為一種潮流“打卡”旅游方式。
作為中國目前唯一的“電影之都”,擁有豐富旅游資源和良好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青島是“天然攝影棚”,許多影視劇紛紛來此取景拍攝,“影視+旅游”模式極大地促進了青島旅游業(yè)的發(fā)展,而此次華表獎頒獎活動的成功舉行,則為青島旅游業(yè)發(fā)展帶來了全新的突破口。
用好華表獎的長尾效應。坐落在青島靈山灣影視文化產(chǎn)業(yè)區(qū)的星光島,是第二十屆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活動的亮相之島,“五一”小長假期間,星光島上保留了華表獎頒獎活動部分展陳,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前來打卡明星走過的紅毯路線,沉浸式解鎖頒獎活動現(xiàn)場同款氛圍。
強化華表獎的品牌效能。除星光島外,青島其他景點如世博園芝櫻花海、太平山索道(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取景地)等也借助影視IP吸引游客。同時,海濱風景區(qū)、棧橋、奧帆中心等傳統(tǒng)地標也因人流激增登上全國熱門景區(qū)榜單。
挖掘華表獎的消費潛能。在市北區(qū),被《抓娃娃》“帶火”的有余里引入復古商店——友誼商店,在打造沉浸式體驗同時,還對照《抓娃娃》拍攝場景挖掘出200多個同款打卡機位進行跟拍服務;在嶗山區(qū),區(qū)內5家影院發(fā)放“8元觀影”消費券5000張,預計發(fā)放金額6萬元,可拉動消費40余萬元。
對青島而言,文旅突圍關鍵在于將短期流量轉化為長期文化認同。要知道,明星效應具有強時效性,因此青島還需培育本土IP以讓“流量”真正轉化為“留量”。
在這一方面,西安的做法便很有借鑒價值,例如大唐不夜城就通過“不倒翁小姐姐”“盛唐密盒”等常態(tài)化IP,實現(xiàn)了全年客流量的穩(wěn)定增長。究其根本,則是西安真正帶給了游客“走心”的體驗,在強化城市文旅記憶點同時,進一步增強游客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因此,短期之內,青島可通過與頭部綜藝、影視劇合作,打造“拍攝地打卡地圖”,并推出“明星同款美食”“愛豆同款路線”等輕量化產(chǎn)品;中期而言,青島需挖掘“電影之都”底蘊,孵化“青年導演扶持計劃”“影視科技實驗室”等產(chǎn)業(yè)IP,將游客轉化為行業(yè)參與者;長期來看,青島需搶占科技賽道,開發(fā)AR電影導覽、元宇宙電影展等新業(yè)態(tài),為“影視+旅游”注入新的動能。

當“追星”從淺層打卡升級為文化認同,青島的文旅突圍戰(zhàn),或許才剛剛開始。
這場突圍不僅關乎一座城市的文旅轉型,更折射出中國文旅產(chǎn)業(yè)在流量經(jīng)濟時代如何平衡短期效益與長期價值的深層命題。而青島眼下的探索,無疑為行業(yè)提供了一個值得借鑒的樣本。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