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宋八大家”許多人印象中的都是蘇軾、蘇轍、曾鞏這些人,這些文學家在北宋文壇上的地位是不容小覷的,但是在科舉考試中他們的成績卻不是第一。

嘉佑二年,蘇軾、蘇轍、曾鞏等文學大腕參加了同一場科舉考試,這場考試也被后世稱為是“千年龍虎榜”,但是這場考試的狀元并不是他們幾人,狀元的風頭確確實實是被蘇軾、蘇轍搶走了,這位狀元就是章衡。

章衡是千年科舉考試歷史上第一個“全科狀元”,就連歐陽修看見他的文章都忍不住連連贊揚,章衡究竟是何許人也?為何在歷史的洪流當中他留下的事跡卻少之又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章衡:文曲星下凡

眾所周知,宋朝一向就是重文輕武的,文官的地位要比武將的地位高出許多,1072年,宋朝一位員出使遼國的時候,遭到遼國國主的刁難,明明他們知道宋朝重文輕武,還讓這位官員表演騎射為他們助興。

而這位官員卻十分從容淡定地接過了弓箭,更是百發(fā)百中,狠狠地打了那些想要看笑話人的臉,遼國國主也不得不稱贊這位官員文武雙全,這位官員就是章衡。

章衡小時候在讀書學習的時候,還常常習武,嘉佑二年參加了當年的科舉考試,和他一同參加考試的考生都是后來名留青史的文壇巨星,在還沒有考試的時候,他們的名聲就已經(jīng)傳遍天南海北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所有人都在猜測狀元究竟會落在蘇澈、蘇轍身上,還是會落在曾鞏身上,就在放榜的當天,一個從來都沒有聽說過的名字躍然紙上,摘下了狀元的桂冠。

和章衡一同考試的人除了蘇軾、蘇轍這些文豪之外,還有章衡的叔叔章惇,雖然他被錄取了,但是因為好面子不愿意屈居于侄子之下,一氣之下扔掉通知書就走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對于章衡考取狀元,許多人都非常的納悶,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竟然能夠將蘇軾、蘇轍等一直文學巨豪甩到身后,他究竟有什么樣的能力。

在當年那場科舉考試中,他的考卷第一句就深得宋仁宗的歡心,“運起元圣,天臨兆民”意思就是當時社會因為有宋仁宗的治理,讓百姓都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生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考取狀元之后,他便開始在朝廷上一展拳腳,甚至都不畏懼當時宰相的強權,章衡查到了朝廷中有人在財政上做手腳從中獲取巨額的利潤,便接連向皇帝上書徹查此事。

章衡更是直言指出當時財政部門在政府財政支出上沒有一點預算,有急用的時候就向百姓征收,若是收不上來就對百姓進行逼迫,百姓苦不堪言,奈何當官的實力太大,根本無處申冤。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的這一行為算是徹底與統(tǒng)管財政部門的官員結下了梁子,隨后沒多章衡就被貶到地方當官,遠離了政治中心。

在鄭州當官的時候,章衡將被武監(jiān)搶占的4200頃土地全部分給了當?shù)氐陌傩?/strong>,在澶州為官的時候,發(fā)現(xiàn)當?shù)匕傩沾蠖际强恐溬u鹽為生,但是當時朝廷下令禁止私自販鹽,大量百姓因為販賣私鹽被關進監(jiān)獄當中。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一法律條文的頒布嚴重地影響了當?shù)鼐用竦纳?,章衡多次上書希望朝廷能夠廢除這項法律,挽救了當?shù)卦S多百姓的經(jīng)濟生活。

章衡幾乎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做出一些實事,位于海河水系的滹沱河一到雨季就常年發(fā)大水,百姓深受其害,章衡在此當官的時候,曾經(jīng)自掏腰包修建了長約二十多丈的河堤,極大地避免了洪水給當?shù)厝罕妿淼奈:Α?/stro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僅僅是自己治理管轄的范圍之內,只要有需要章衡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杭州西湖有一個旅游景點,蘇堤,這是蘇軾在杭州任職期間為了改善西湖生態(tài)環(huán)境建造的水文建筑。

但是這個想法卻是有章衡提起的,蘇軾在到達杭州的時候,西湖已經(jīng)是水枯草長,淤堵十分嚴重,當下蘇軾便聯(lián)合幾位好友集思廣益,尋求解決方法。

最終原本堆積的淤泥雜草被修筑成為一條接近三公里長的河堤,大大地節(jié)約了治理成本,在后來的治理過程中,蘇軾還找到章衡尋求幫助,這時候人們才知道治理西湖的想法是章衡提出來的,面對蘇軾的求助,章衡連想都沒想就鼎力相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尾

章衡的一生都在為百姓做事,無論是為官還是為人都是可圈可點的,他治水、改革財政、鹽政之道現(xiàn)在都是可以參考的,他切切實實地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

您還知道哪些在被歷史洪流埋沒的能人志士?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信息來源:
1.章衡——百度百科
2.黃錦君.章惇傳論——從章惇的宦海沉浮看北宋中后期政治風云[J].宋代文化研究, 2000(1):12.
3.《史上最該平反的奸臣,蒙冤900年》——澎湃新聞
4.《千年前這場高考40萬人報名,天才成群結隊,卻都與狀元擦肩》——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