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什么年代,“造假”都是一門不會失傳的生意。
喪葬儀式上,哭的最慘的那一位。
既不是死者的親屬朋友,也不是街坊四鄰或者兄弟姊妹。
而是所謂的“職業(yè)哭靈人”。
她們的專業(yè)素養(yǎng)簡單到只有一條鐵律,“主家滿意,觀眾流淚!”

從披麻戴孝到大哭哽咽,到不停下跪磕頭,均不在話下。
很多人對這一職業(yè)充滿了嘲諷與不理解。
“什么都有假的,這個也有?”
但是一提到收入,大家對“哭靈人”的態(tài)度就發(fā)生了180°的大轉(zhuǎn)彎。
原來,哭靈不僅是流淚,還是一門絕活。
行行出狀元
按照老一輩的說法,“哭靈人”就是帶著逝者,走完人間最后一段路的人。

河南有一位家喻戶曉的“哭靈人”,名叫武會霞。
她出生于1970年,滿打滿算如今也只有五十來歲。
可她的“哭靈”生涯,一點也不短。
有人問她,為什么年紀輕輕就會選擇這條充滿爭議的事業(yè)道路?
答案很簡單,來錢快!

其實,武會霞第一次看到職業(yè)哭靈人時,還以為是逝者的家屬。
直到她看到哭靈人拿到豐厚的報酬,才了解到這一行業(yè)。
回到家后,她看著病床上的老母親,家里實在拿不出多余的錢支付高昂費用,再回頭看了一眼三個嗷嗷待哺的小孩。
她心一橫,便提出了當“哭靈人”的想法。

誰知剛提出,就被公婆強烈反對。
畢竟,在村子里,哭靈人這份職業(yè)不太 “吉利”,還容易遭人非議。
可是生活的壓力太過沉重,武會霞不顧反對,毅然決然踏上了哭靈人的道路。
很快,她通過自己的學習就接到了第一單生意。
首次站在靈堂前,她緊張不安,加上陌生的場景與眾人的目光,略感羞恥。

可一想到病床前的母親,和自己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后。
武會霞一鼓作氣,全身心投入到這場哭喪中!
整場下來幾個小時,武會霞的哭喊聲幾乎沒有斷過,悲痛到了極點。
哭喪結(jié)束,主家對她的表現(xiàn)十分滿意,除了支付700元的報酬,另外還封了300元的大紅包。

不僅認可了武會霞的哭喪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她正式踏入這一職業(yè)。
打那開始,武會霞開始思考“哭靈”怎么能干得更好。
她意識到,站在那里干嚎是沒有作用的,必須能做到設身處地為逝者家屬著想,努力調(diào)動內(nèi)心的悲痛。

經(jīng)過思考、學習與改進,武會霞在河南“哭靈人”中名聲大噪。
為了賺錢,臉都不要了
“干這個多少還是要點天賦!”
據(jù)悉,武會霞每年要承接70多場哭喪業(yè)務,像逝者磕頭數(shù)萬次。
越來越多的人家在辦白事時,專門點名要她來哭靈。
與剛“出道”時不同的是,價格也有了變化。

從哭喪程度來分階級,價格一般的哭得梨花帶雨,價高者哭得真摯悲痛,當場痛哭失聲。
親臨現(xiàn)場看過哭靈人的哭喪后,就會發(fā)現(xiàn),人家賺的都是辛苦錢!
按理說,村民都應該與武會霞搞好關系,以后好打交道。
可是村民們照樣忌諱,看到武會霞就繞開了走,仿佛她是瘟神似的。
紛紛在背后議論,有的人為了賺錢,臉都不要了。

不單單是同村的街坊四鄰不理解,武會霞有了名氣后,網(wǎng)上的嘲諷聲音更是此起彼伏:
“怎么會有這個職業(yè)?”
“生前不孝順,死后哭得再慘有什么用?”
“家人都在笑,陌生人哭成了狗,真的諷刺?!?/p>
甚至,有人指出這一職業(yè)是“不善良”的,是助紂為虐的行為。

畢竟親屬去世后,作為死者生前最親密的人,竟然還要雇人才能哭得出來。
這樣的人又能孝順到哪里呢?
然而現(xiàn)實就是如此詭異,參加過農(nóng)村葬禮的都知道,里面的門道有多深。
沒有多少子女能夠肝腸寸斷哭靈,辦喪事迎來送往分攤費用,平靜或者激動分配遺產(chǎn),等等等諸如此類事情都忙不過來。

這種情況之下,請“哭靈人”撐場面,不僅是對逝者的一種尊重與緬懷,也對生者的一種慰藉。
再者說,有需求才有市場。
葬禮是給活人辦的,讓逝者家人有點事情做,不至于沉浸于悲痛之中無法自拔。
這種表演就是一種引導發(fā)泄情緒的方式,幫助親屬走過這個最不好受的時刻。

武會霞靠著一手哭靈的絕活,做著善事,又可以獲得報酬,無可厚非。
靠眼淚發(fā)了家
所謂“熟能生巧”,隨著時間的沉淀。
武會霞將“哭靈人”這一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你們看視頻可能感受不出來,在現(xiàn)場多少的都會動淚,尤其是老年人更是一把鼻涕一把淚!”
經(jīng)歷過的人有感而發(fā),不禁感嘆哭喪人的“敬業(yè)”值得尊重。

在這一場場的哭聲里,武會霞撐起了自己的家庭,表達了她對生活的熱愛與堅持。
在哭靈行業(yè)混的風生水起后,武會霞一家的生活質(zhì)量有了大幅度提升,在村里過上了光鮮亮麗的生活。
短短幾年的時間,老母親被送往大醫(yī)院及時救治,情況已經(jīng)大有好轉(zhuǎn)。
同時,她給家里蓋了新房,孩子們的學費生活費都有了下落。

村里人的態(tài)度與之前避恐不及的狀態(tài)完全相反。
之前有人說忌諱,也有人說是農(nóng)村陋習。
武會霞用自己的努力,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看法,推翻了他人偏見與誤解。
反而有很多人向她咨詢哭靈人的工作內(nèi)容。

不得不說,武會霞書寫著屬于自己的不凡人生,也為傳統(tǒng)喪葬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結(jié)語:
人死如燈滅,逝者已去,生者做得再多也無力回天。

有了哭靈人,這份旁人眼中略顯“冷門”甚至有些“艱辛”的營生。
可以讓原本略顯單調(diào)的哭喪儀式變得豐富起來。
一方面看到了對技藝的執(zhí)著勁兒,也讓我們看到了傳承的力量。
這才是工匠精神,技藝神乎其神!

參考資料: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