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媽媽。
你家孩子對手機上癮嗎?
經常會聽一些寶媽抱怨,孩子沉迷手機、電腦游戲不能自拔,手機就像孩子的“命根子”一樣,一旦拿到手里,再想要回來就非常難,親子間難免有一場大戰(zhàn)發(fā)生。
同事青青說,老公總是埋怨她看不住自己的手機,被孩子拿去一玩就是大半天。
她也很苦惱,現在很多作業(yè)都是發(fā)到群里,老師要求比較多,她就讓孩子自己去看,而且一些學習軟件也可以輔導孩子寫作業(yè),有時候孩子也以查資料為由將手機要了去。
據她說,有一天大半夜醒來,看到孩子屋子里透出亮光,走進去一看發(fā)現娃正拿著她的手機躲在被窩里玩游戲呢。

大寶也是個資深的游戲迷,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會拿住手機不丟手,三番四次要,都要不過來。
而且打起游戲來,他神情特別專注,眼睛盯著屏幕生怕錯漏一點信息,這時候你要是進屋干擾他,他就會表現的非常暴躁,姥姥說他“打起游戲來六親不認”。
之前一直搞不懂,孩子為啥對游戲這么上癮?
后來才得知,這是手機里“可變獎勵模式”在作祟,因為孩子不確定什么時候可以玩,玩多長時間,游戲或者短視頻會蹦出怎樣不同的東西,所以會充滿期待和上癮。
相反,那些手機使用相對寬松的家庭,訂立手機使用公約,孩子在正常范圍內都可以隨便使用手機,反而對手機不會那么神秘,它成為溝通和學習工具,而不是肆意娛樂消遣的物件。

一、為什么孩子對手機比親媽還親
朋友因為生活原因,被迫和丈夫一起南下打工,留下兩個孩子在家里,由爺爺奶奶照顧。
聽說沒有父母的管制,兩娃玩起手機更是昏天暗地,成天書包里背著,放學草草寫完作業(yè)就急著玩,連吃飯都顧不上,有時候深夜該睡覺還沉迷其中。
朋友一年回家的時間有限,回到家后孩子們也不慌她,依然是抱著手機看,她非常傷心,手機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超過了她這個親媽。
我們不禁會疑惑,為什么孩子對手機比對親媽還親呢?其實,這背后涉及生理、心理、社會等多種因素。
第一,算法設計
手機應用采用神經科學設計原理,如可變獎勵機制,通過多巴胺釋放制造"快樂-渴望"循環(huán),其刺激強度遠超日常互動。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大腦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受到生物化學的驅動,更易冒險、嘗試新事物、獲得同伴贊賞,這些都會驅動大腦產生更多的多巴胺。
而這些行動都可以在手機或電腦游戲中輕松獲得。
第二,尋求替代
人有社交需求、成就需求和探索需求,而手機可以為孩子提供這一切。
之前對大寶使用手機管理較嚴,沒有單獨給他一部手機,他為此一直牢騷不斷,說班里五十多名同學,絕大多數都有自己的手機和微信,大家都在一個群里,而他和同學們格格不入,連共同話題都沒有。
現在男孩玩游戲,都是通過游戲賬戶溝通交朋友;女孩喜歡社交媒體上聊天溝通交流,無形中在手機上停留的時間越來越多。

而游戲的通關設置和短視頻構建的"信息糖果"都彌補了孩子內心不同的需求。
第三,環(huán)境因素
父母或者監(jiān)護者使用手機時間過長,導致孩子也習得這一習慣,現在手機名副其實成為“拿在手里的機器”,可謂是人人機不離手。
現在已經不是網癮少年,而是網癮中年、網癮老年,就像抽煙的父親容易養(yǎng)出抽煙的孩子,父母的言傳身教也會無形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
二、經常玩手機的孩子,大腦在悄悄發(fā)生變化
曾經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做過一項社會調查,他選取了不同階層的100名孩子,分為兩組,各50人,一組是平時接觸不到手機的孩子,一組是對手機癡迷的孩子。
在持續(xù)對他們進行10年的跟蹤后,發(fā)現從小玩手機和不玩手機的孩子,長大后區(qū)別真的非常大。
50名經常玩手機的孩子,只有2位考上大學;而另外一組幾乎全部上了大學,只有3名高中畢業(yè)后從事其他工作。
不只是他們的人生走向不同,研究發(fā)現,經常玩手機的孩子,大腦也在悄悄發(fā)生著變化,非??膳隆?/p>
我們來看下這組大腦對比圖,正常的大腦和手機成癮的大腦外觀以及發(fā)生巨大的變化:

正常大腦,前額葉皮質厚度正常,灰質密度均勻;
手機成癮的大腦,灰質體積減少10-15%,這意味著孩子的自控力、專注力、反應力都受到侵害。
另外,手機上癮的大腦,多巴胺不斷被刺激釋放,直接損傷殺死神經元,認知功能區(qū)域不斷受損。
前額葉是我們所說的理智腦,孩子的大腦在不斷發(fā)育,一直到25歲才會發(fā)育成熟;
如果孩子從小過度受到多巴胺的干擾和破壞,大腦中的獎賞回路、認知模式都會得到破壞,導致注意力缺陷、專注力下降。

三、如何幫助孩子使用手機
就像火的發(fā)明和使用是人類歷史的進步一樣,手機的出現也有它的必然性,不能因為手機帶來的危害,就完全將其拒之門外,事實上,我們也無法真正阻隔孩子和手機的聯系。
因為他們就出生在這個時代,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家長真正要做的是,教會孩子如何正確使用手機,盡可能地少用手機,玩游戲或者刷短視頻。
第一,訂立家庭公約
家長不想讓孩子沉淪游戲,自己也要做好那個榜樣,言行一致的人。
在合適的時間,可以給孩子交付手機,等到他情緒穩(wěn)定時,有社交技能和時間管理能力;
給孩子手機前,進入一次深入的對話,和孩子聊聊手機的主動功能是什么,父母希望他如何使用;

孩子在剛開始使用手機時,要參與到其中,就像駕校教練教會孩子如何開車一樣,輔導并監(jiān)督孩子選擇健康的內容觀看;
給孩子制定一些電子產品使用規(guī)則,例如臥室、車內、餐桌不可以使用等,明確規(guī)則,設立邊界。
第二,盡可能延遲使用
有調查顯示,0—5歲兒童,智能手機使用率超過了80%,3歲起玩手機的孩子超過30%。
相反,很多行業(yè)的巨頭們卻嚴格自己的孩子使用電子產品。
比爾蓋茨的孩子14歲前是禁止擁有手機的,即便是日后有了手機,也規(guī)定了每次屏幕時間上限,游戲要小于1小時;
喬布斯更是禁止孩子使用初代iPad,家中嚴格限制電子設備使用;
而Twitter創(chuàng)始人埃文家里只有紙質書和傳統玩具。
《屏幕時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一書中建議,要盡量延遲孩子使用手機的年齡,越晚越好。
2歲前的孩子不建議使用,2—5歲的孩子如果用,也要控制在1個小時之內。

第三,讓孩子多些愛好和家庭的連接
一位手機上癮的孩子說,他覺得游戲懂他,在現實生活中,他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注和關愛,于是將目光和精力投入到虛擬世界中。
科普得知,人的頭腦中有許多神經遞質,如多巴胺、皮質醇、血清素、內啡肽和催產素;
多巴胺會使人上癮,皮質醇會產生壓力焦慮,而后三者則會讓孩子得到放松和平靜。
多讓孩子培養(yǎng)一些愛好,轉移對手機的注意力;平時多和孩子產生愛的連結,孩子的大腦就會分泌好的神經遞質,孩子才會更加理智、冷靜、富有創(chuàng)造力。
學會和手機共處,是我們要面臨的命題。
希望孩子們都可以意識到我們是手機的主人,而不是手機的奴隸或者產品。
你覺得手機在你的家庭生活中重要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