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的李鴻章,即將迎來人生的轉折點。

這一年(1861年),面臨太平軍圍攻壓力的上海士紳惶惶不可終日,他們寫信給湘軍大佬曾國藩說,只要湘軍愿意來保衛(wèi)上海,士紳們愿意每年提供60萬兩白銀作為軍費。

經常苦于軍費短缺的曾國藩喜出望外,想著肥水不流外人田,于是他第一個想讓弟弟曾國荃去領這個好差事,沒想到曾國荃絲毫不感興趣,因為他一心只想著平定天京(南京)、拿下剿滅太平天國的首功。

無奈之下,曾國藩改而舉薦自己的幕僚李鴻章前往組建新軍、支援上海。很快,在李鴻章籌備下,從1861年底到1862年3月,一支人數(shù)達7000多人的新式軍隊就組建完畢開赴上海。此后短短兩年間,到1864年,李鴻章組建的這支軍隊迅速擴張成一支人數(shù)高達7萬人,且擁有4萬桿洋槍和4個炮兵營的新式軍隊。

依托著這支日后被稱為“淮軍”的新式軍隊,李鴻章從此脫離湘軍一躍而起,成為日后影響晚清和近現(xiàn)代中國政局走向的領軍式人物,而跟隨他一起崛起的,還有一個原本在中國默默無聞的普通家族:

合肥李氏。

▲李鴻章是合肥李氏崛起的最關鍵人物。圖源:網(wǎng)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鴻章是合肥李氏崛起的最關鍵人物。圖源:網(wǎng)絡

1

1

李鴻章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但他的先祖本姓許,祖籍江西九江湖口。

元代時,許氏家族從江西遷到安徽,到了九世祖許光照時,許光照將兒子許慎所,過繼給了做豆腐生意的好友李心莊為子。從此,許慎所改名李慎所,后世子孫于是以李為姓,而李慎所,正是李鴻章的直系祖先。

以李慎所為一世祖的李鴻章家族,起初的幾代人都家境貧寒,一直到李鴻章的爺爺?shù)臓敔敚ǜ咦妫├钍靠。依锊砰_始購置田地,成了一個小地主;到了李士俊的兒子、也就是李鴻章的曾祖李椿一代,李家開始學文走科舉道路。

但是,李鴻章的曾祖李椿、祖父李殿華都未能有所成就,一直到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時才開始收獲科舉碩果,道光十八年(1838年),李文安考中進士,當年,李文安也是38歲。而與之同年考中進士的,還有日后的湘軍創(chuàng)始人曾國藩。

同年考中進士,在科舉上稱為“同年”,有了這層私密的小友誼,李文安與曾國藩于是有了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因為在中華帝國的官場上,同年們結黨聯(lián)合,對各自日后的仕途發(fā)展至關重要。

李文安為官清廉,但情商、眼力卻極高,早在曾國藩還沒發(fā)跡、只是在北京當個編修史書的閑官時,他就看出曾國藩日后不凡,于是早早便安排自己的兩個兒子李瀚章、李鴻章拜曾國藩為師,學習“經世之學”。

對于同僚李文安的這兩個兒子,曾國藩一眼就看出李鴻章很有前途。曾國藩曾經對后來擔任他幕僚的李文安的長子李瀚章(李鴻章大哥)說:

“令弟少荃(李鴻章),自乙、丙之際(1845、1846年),仆即知其才可大用?!?/p>

曾國藩與李鴻章后來都名列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另外兩人為左宗棠、張之洞),對于自己的這位同僚之子、學生與后輩,曾國藩目力精深、一路提攜。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25歲的李鴻章考中進士,起初李鴻章只是在翰林院做個閑官,但沒想到三年后(1850年),太平軍之亂爆發(fā),時勢造英雄之下,李鴻章投筆從戎參與組建團練(地方武裝)對抗太平軍,但幾年間時勝時敗、沒有什么成就。

李鴻章的事業(yè)轉折點來自于曾國藩。1859年,李鴻章改投到當時已經成為湘軍大佬的曾國藩幕府,負責起草文書,曾國藩生性“懦緩”,李鴻章的作風則明快果斷,他的到來使得曾國藩如虎添翼,盡管兩人中間也曾鬧過不少矛盾,但曾國藩對李鴻章舉凡“軍國要務,皆與籌商”,作為湘軍的重要智囊,李鴻章也不負厚望,屢獻謀略,是曾國藩的重要左右手。

在此背景下,李鴻章在進入曾國藩幕府僅僅兩年后(1861年),就被曾國藩任命組建新軍,從而成就了李鴻章日后成為淮軍創(chuàng)始人的輝煌偉業(yè)。

▲中國第一支大規(guī)?,F(xiàn)代化武裝的軍隊:淮軍。圖源:網(wǎng)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國第一支大規(guī)?,F(xiàn)代化武裝的軍隊:淮軍。圖源:網(wǎng)絡

2

2

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娶妻合肥名士李鴻謨之女李氏,兩人共生有六子二女,其中六子分別為:瀚章、鴻章、鶴章、蘊章、鳳章、昭慶。

其中,李文安的長子李瀚章、二子李鴻章都曾經受教于曾國藩門下,兩人也都做過曾國藩的幕僚,由于有湘軍創(chuàng)始人老曾的鼎力提攜,加上各自努力,李瀚章后來歷任湖廣總督、漕運總督、兩廣總督,并加兵部尚書、賞太子少保銜。

李鴻章則更上層樓,作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李鴻章因為淮軍起家,先后做過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和文華殿大學士,位極人臣。

作為曾國藩的嫡系弟子,李鴻章在曾國藩的基礎上繼續(xù)前進,極力推進晚清的洋務運動,他先后主持創(chuàng)辦過上海洋炮局、蘇州洋炮局,和中國最早的軍工企業(yè)江南機器制造總局,不僅如此,李鴻章還先后創(chuàng)辦了天津機器局和金陵機器局,后來又接管了福州船政局,堪稱晚清洋務運動的集大成者。

作為睜眼看世界的一代先賢,盡管李鴻章后來因為甲午戰(zhàn)爭和庚子事變,代替清廷簽訂了許多“賣國條約”,導致聲名狼藉,但不可否認,作為近代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重要推動者,作為洋務運動“扛把子”的李鴻章功不可沒。

1872年,在平定太平天國后,被天津教案和“刺馬案”搞得身心俱疲的曾國藩,在兩江總督任上猝然離世,此后,湘系雖然有左宗棠作為“扛把子”力撐局面,但晚清最大的權力系統(tǒng),已經不可避免地向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傾斜了。

▲李鴻章家族合影(前排坐者從左到右為李鴻章、李瀚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鴻章家族合影(前排坐者從左到右為李鴻章、李瀚章)。

早在曾國藩去世前,為了避免清廷猜忌,曾國藩就開始自我裁撤湘軍,與此同時,出于剿滅捻軍等需要,淮軍卻不斷壯大勢力,成為了當時清廷最大的軍事力量。

隨著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和北洋通商大臣,淮系勢力也從江淮一帶北上,不僅控制了清廷京畿地區(qū)的內政大權,而且控制了外交事務:當時清廷對外的外交部門本來是總理衙門,但當時駐京的外國使節(jié)普遍信任李鴻章,每次有事總是直接繞過總理衙門,直接找李鴻章商談,在此情況下,李鴻章以北洋通商大臣的身份,逐漸躍升成為清廷的實際第一外交大臣。

隨著李鴻章崛起成為晚清第一重臣,在他的周圍也逐漸聚集起了一批安徽老鄉(xiāng)、幕僚、門生和親戚,至此,在以李鴻章的淮軍為軍事支撐的基礎上,淮系集團開始形成,并逐漸發(fā)展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軍事、買辦和官僚集團。

當時,淮軍在全盛時期軍隊高達200營、兵員十余萬人,并且同時擁有馬隊和炮隊,這在晚清軍隊中是獨一無二的。

不僅如此,李鴻章還在淮軍陸軍之外,開始組建海軍。經過多年籌備,到了1888年,由李鴻章掌舵、淮系主導的北洋海軍正式成軍,當時,北洋海軍擁有大小25艘軍艦、50艘輔助軍艦和30艘運輸艦,官兵達4000多人。北洋海軍,一度是當時亞洲的第一海軍。

由于軍隊人數(shù)遠遠超過被裁抑后的湘軍,這就使得在1870年后,淮軍控制的地盤逐漸從最開始的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南北四散發(fā)展,到后面,淮系勢力先后控制了直隸、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云南、四川和臺灣等16個省的地方總督和巡撫大權——在李鴻章的提拔和保薦下,淮系先后有38人當上了總督、巡撫和中央的尚書、侍郎,另外還有1300多人先后當上了各省的提督和總兵,在李鴻章的不斷布局下,淮軍最終成為了影響晚清政局最為強大的一股勢力。

此后,從1870年左右,一直到1900年八國聯(lián)軍進軍北京的近30年時間里,淮軍勢力幾乎全面掌控了清廷的內政、軍事和外交。

3

3

李瀚章、李鴻章兄弟在晚清政壇的強勢崛起,也使得李鴻章的母親李氏惴惴不安。

對于兩個兒子的成就,李氏從來不喜形于色,相反,她卻經常正告子孫,不要得意忘形,而是要持滿戒盈、謙虛謹慎,為了幫助李鴻章兄弟穩(wěn)定后方,李氏還嚴厲掌管家務,每天都要兒媳婦們報上柴米油鹽等日?;ㄤN賬目,如果發(fā)現(xiàn)有不合理的支出,還要進行訓誡。

正是有這樣嚴厲持家、謹慎把持的母親,李鴻章兄弟得以在清廷的嚴厲監(jiān)視之下,保持后院平穩(wěn)和事業(yè)發(fā)展。

在李家嚴厲的家教管束下,合肥李氏家族也涌現(xiàn)出了不少人才:作為家中長子的李瀚章,他的二兒子李經楚后來成為了交通銀行第一任總理,而中國銀行的第一任總理,則是李瀚章的外孫孫多森(李瀚章二女兒的二兒子),可以說,近代中國銀行業(yè)的起步,其背后也有著深刻的合肥李氏家族背景。

作為家中老二的李鴻章,其大兒子李經方曾經擔任出使英國大臣和郵傳部左侍郎,后來還兼任晚清第一任郵政總局局長,李經方也是中國外交事業(yè)和郵政事業(yè)的開拓者之一。

李鴻章的三兒子李經邁,曾經擔任晚清出使奧地利大臣,他很有經濟頭腦,跟外國人學會了炒股和經營房地產,后來成為了上海灘的富豪。

▲李鴻章與家人合影。圖源:網(wǎng)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李鴻章與家人合影。圖源:網(wǎng)絡

李鴻章的三弟李鶴章軍功沒有兩位兄長顯赫,但他卻很會利用兄長們的關系經商致富,生意廣泛涉及典當、鹽業(yè)、茶葉等多個行業(yè),是合肥城內的大富豪。李鶴章有三個兒子,其中二兒子李經羲在晚清官至云貴總督,民國后還當過財務總長和幾天國務總理。

李鶴章的五代孫李道增出生于1930年,后來成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首任院長,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道增曾經回憶說,李家家教甚嚴,“父親受禮教的影響,從小就教育我們要守法;家教很嚴,非常重視小孩的教育,要懂禮貌,懂得做人,每學期成績單都要給家長看……父親很重視中文的教育,要我們寫大字、練小楷?!?/p>

李鴻章的四弟李蘊章和五弟李鳳章則是短暫從政,后來都各自經商,他們倆是晚清安徽省內的大富豪。其中老四李蘊章曾經買下太平天國時期的英王府,是安慶城里的大財主;老五李鳳章則在江南各地廣開當鋪和各類企業(yè),據(jù)說是李鴻章兄弟中的首富。

曾經擔任李鴻章故居陳列館館長的程紅,因為工作關系接觸過不少合肥李氏后人,程紅曾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李鴻章和他兄弟的下一代還能沾到祖宗的光,當官的不少,辦外交的不少,第三代也基本上可以享受到祖先的遺產,有人經商,有人出國,到了第四代、第五代,從政的就寥寥無幾了,因為出身問題是個大障礙,他們得靠學習,靠自己打拼改變命運,倒是密集地出了許多專業(yè)性人才?!?/p>

李鴻章的六弟李昭慶喜歡讀書,他的兒子們就延續(xù)了二伯李鴻章的舊業(yè),李昭慶的三子李經敘,曾經被李家托付給晚清著名外交官伍廷芳,后來曾經以外交官身份在秘魯、墨西哥等地任職,1909年病逝在墨西哥公使任上;李經敘的兒子李國源、李國棟也曾在民國時期擔任外交官,他們與開創(chuàng)中國外交的李鴻章一起,可謂李氏家族的三代外交官。

4

4

盡管合肥李氏的后代各有精彩,但這個家族因李鴻章而興,也將因李鴻章而落。

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此后一年間,李鴻章苦心孤詣打造三十多年的淮軍陸軍和北洋海軍全線潰敗,其中北洋海軍更是全軍覆沒。幾乎是以淮系一軍之力抵擋日本全軍的李鴻章,最終在這場決定晚清國運的大戰(zhàn)中,幾乎輸光了老本,戰(zhàn)敗后,李鴻章代替清廷前往日本談判,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晚清被迫割讓臺灣給予日本,另外還要賠償2億兩白銀。

《馬關條約》簽訂后,舉國上下人人痛罵李鴻章,在朝野內外的一片譴責聲中,慈禧為了尋找戰(zhàn)敗的替罪羊,于是讓光緒帝下令免去李鴻章的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一職。

此后,李鴻章從權力巔峰迅速隕落,淪落成大權旁落的“伴食宰相”。

但晚清的悲劇并未終止,甲午戰(zhàn)爭慘敗后,1898年,光緒帝試圖依托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fā)起戊戌變法、尋求強國之道,但在慈禧等守舊派的反撲下,變法失敗。

此后,以慈禧為首的后黨,與以光緒為首的帝黨矛盾迅速激化,慈禧試圖廢掉光緒帝,但卻被洋人和國內各方勢力所阻撓,在種種矛盾激化下,惱羞成怒的慈禧于是決定利用義和團,并于1900年向十一國正式宣戰(zhàn)。

事件導致英、美、法、俄、德、日、意、奧等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燒殺擄掠,以致中國險遭完全瓜分,史稱“庚子國變”。

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后,慈禧挾持光緒帝倉皇西逃,并急電李鴻章進京與洋人談判、處理善后事宜,李鴻章在甲午戰(zhàn)爭之后,再次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并配合慶親王奕劻與各國進行和談。

于是,自詡為了大清帝國的破窟窿到處“裱糊”、自稱為帝國“裱糊匠”的李鴻章,再次臨危受命,并參與了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根據(jù)條約規(guī)定,清廷需對各國賠款達4.5億兩白銀,價息合計超過9.8億兩白銀。

條約簽訂后,李鴻章對慈禧上了道奏折,他痛心疾首地建議說:

“今議和已成,大局稍定,仍望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譬諸多病之人,善自醫(yī)調,猶恐或傷元氣,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憂矣?!?/p>

此后,清廷果然徹底向列強屈服,甚至公開提出,以后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場景。圖源:網(wǎng)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場景。圖源:網(wǎng)絡

《辛丑條約》雖然簽訂,但當時占據(jù)中國東北的俄國人卻步步緊逼,希望在與清廷的談判中掠奪更多權益。沙俄提出,俄國可以表面“退軍”,但俄國人在東北的所有權益,必須全部轉交給俄國所屬的道勝銀行。

對此李鴻章告訴俄國駐華公使喀西尼說,我辦外交這么多年,從來沒簽過這樣的協(xié)定,也從來不敢對這種協(xié)定承擔責任。

當時,八國聯(lián)軍仍然侵占北京,李鴻章回到暫居的北京城外的賢良寺后,喀西尼繼續(xù)追到他的病床前,逼著他簽字,李鴻章為此大口吐血,1901年11月7日,79歲的他,最終以欽差大臣的身份,死于北京任上。

臨死前,李鴻章向周圍的人留下一首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亂,八千里外吊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

垂危之際,躺在病榻上的李鴻章,突然睜大眼睛,嘴唇喃喃顫動,流下了眼淚,似乎想說點什么,他的幕僚周馥見此情景,流著眼淚安慰李鴻章說:

“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經手未了事,我輩可以辦了,請放心去罷!”

身邊的人也紛紛說:“未了之事,我輩可了,請中堂放心!”

李鴻章流著眼淚,最終氣絕,“目乃瞑。”

死訊傳到慈禧那里,慈禧當場就流下眼淚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p>

隨著李鴻章的死,合肥李氏也從晚清政壇迅速隕落。

就在李鴻章去世前兩年(1899年),曾經擔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的大哥李瀚章病逝,而1901年作為家族代言人的李鴻章的病逝,則使得合肥李氏徹底告別了高光時刻。

▲晚年李鴻章。圖源:網(wǎng)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晚年李鴻章。圖源:網(wǎng)絡

5

5

盡管日趨衰落,但合肥李氏的影響力仍在。

李鴻章去世后,李鴻章的幕僚周馥升任護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后來又升任兵部尚書,還先后當過兩江總督、閩浙總督、兩廣總督。

出自李鴻章幕僚的盛宣懷,則于李鴻章在世前后,持續(xù)推進洋務運動,先后參與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個民用股份制企業(yè)輪船招商局、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個電報局中國電報總局、第一條鐵路干線京漢鐵路、第一所高等師范學堂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等近代化事業(yè)。

清朝滅亡前夕,盛宣懷因為引發(fā)四川鐵路民亂而被罷職,此后倉惶逃亡日本,但民國建立后,攫取了巨額財富的盛宣懷又回到國內,1916年最終病逝于上海。

而作為攫取了辛亥革命果實的袁世凱,其統(tǒng)率的北洋軍,其軍隊雛形也正是來源于李鴻章手下的淮系官僚、廣西按察使胡燏棻組建的新軍,也因此,袁世凱對李鴻章的后人多有照顧。

后來,李瀚章的女婿、曾經在民國時出任國務總理的孫寶瑄就說:“庚子(1900年)以前,李合肥(李鴻章)之世界也;庚子以后,袁項城(袁世凱)之世界也?!?/p>

而李鴻章兄弟以及他們的子孫,為了維系合肥李氏的根基,也在晚清和民國的政商各界,建立了錯綜復雜的姻親網(wǎng)絡。

以李鴻章本人為例,李鴻章在正室夫人去世后,就迎娶了安徽太湖的名媛趙小蓮,而趙小蓮的祖父,是清朝嘉慶元年的狀元趙文楷,趙文楷家族四代進士,在晚清和民國擁有復雜的關系網(wǎng)絡。

另外,合肥李氏還與李鴻章的老部下、四川總督劉秉璋,先后結了七門姻親。

李鴻章的大哥李瀚章也展開了廣泛的權貴聯(lián)姻,他的十個女兒全部嫁入豪門,聯(lián)姻對象包括光緒皇帝的帝師孫家鼐的侄子孫傳樾,以及光緒的另外一位帝師孫詒經的兒子孫寶瑄(曾任民國總理的孫寶琦的弟弟);另外,李瀚章還分別與曾國藩家族、盛宣懷家族、北洋軍閥段祺瑞、湖州望族徐仁良,江南首富劉鏞等結下姻親。

由此可見,合肥李氏的家族人脈和姻親網(wǎng)絡,在晚清民國的關系之錯綜復雜。

在經營家族人脈網(wǎng)絡的安排下,李鴻章的長女李菊耦,也在李鴻章的安排下,嫁給了晚清清流派重臣張佩綸。

李菊耦與張佩綸有個孫女叫張煐,張煐,就是后來的著名作家張愛玲。

張愛玲的父親是李菊耦與張佩綸的兒子張志沂,張志沂后來娶了晚清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黃素瓊,1920年,張志沂與黃素瓊生下了張愛玲。

1912年清朝滅亡后,滿清的遺老遺少們由于家產豐厚,很多人生活日益墮落,張愛玲父親張志沂也不例外,他吃喝嫖賭樣樣精通,抽鴉片、討姨太太,因此,張愛玲出生后不久,其父母的感情就瀕臨破裂,母親黃素瓊一度離家出走“留學”,父親則將姨太太公開帶入家里,還經常禁閉、毆打張愛玲。

在這種畸形的家庭環(huán)境下長大后,張愛玲的情感也變得非常脆弱、敏感、畸形,她天才縱橫,7歲就寫下了第一部小說,23歲寫下《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金鎖記》,24歲寫下《連環(huán)套》《紅玫瑰與白玫瑰》。

▲張愛玲(1920—1995年)。圖源:網(wǎng)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張愛玲(1920—1995年)。圖源:網(wǎng)絡

也就是在24歲這一年,1944年,張愛玲因為小說《封鎖》與時年38歲的胡蘭成相識。胡蘭成曾經追隨汪精衛(wèi),抗戰(zhàn)時出任汪偽政權的宣傳部政務次長,是汪精衛(wèi)的所謂“文膽”和著名大漢奸。

當時,胡蘭成是有婦之夫,并且老婆還是第三任妻子。但面對這個大她14歲的大漢奸和超級渣男,張愛玲卻畸形地愛得死去活來,她寫道: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但她心里是歡喜的,從塵埃里開出花來。”

為了張愛玲,胡蘭成與第三任妻子離婚,娶了張愛玲。但結婚沒一年多,1945年三四月間,已經是第四次婚姻的胡蘭成告訴張愛玲說,他愛上了武漢漢陽醫(yī)院的一個護士周訓德,幾經折磨,最終張愛玲選擇了與胡蘭成離婚,分手前,她還將自己寫作電影劇本《不了情》和《太太萬歲》的稿酬30萬元給了胡蘭成。

因為與胡蘭成的婚姻和感情,沒心沒肺、畸形之戀的張愛玲被痛罵為文化漢奸。而張愛玲曾經在小說《留情》中喟嘆說:

“生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p>

早在她23歲就寫下的小說《傾城之戀》中,張愛玲曾經寫道: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xiàn)在的我?!?/p>

從某種意義來說,作為一位名門后代,歷經父母婚姻決裂,父親抽鴉片,吃喝嫖賭,對他家暴;母親對她冷漠愛理不理,在這種畸形的家庭下長大、心靈千瘡百孔的張愛玲,所產生的畸戀,確實讓人感慨萬千。

到了1952年,在上海的張愛玲獲得了香港大學的復學通知,此前在抗戰(zhàn)時,她曾經在香港大學就讀,后來因為日軍入侵香港被迫中斷學業(yè),于是,在經過嚴格審查后,張愛玲從內地轉赴香港。

1955年,張愛玲又從香港轉赴美國,次年(1956年),她與美國劇作家賴雅相識半年后結婚,此后,兩人一直共同生活到1967年賴雅逝世。

在美國期間,張愛玲生活困頓,經常要依靠稿費和申請各類文藝基金過活,因此當1957年她母親黃素瓊在英國倫敦病危,請求與她見上最后一面時,她甚至連買飛機票的錢都沒有。

1967年,丈夫賴雅去世后,張愛玲更加離群索居,并且頻繁搬家,很少與人往來。

據(jù)說,有時有人去拜訪她,她就經常從門縫里遞出一張紙條,上面寫著:

“張愛玲小姐不在家。”

到了中晚年,她似乎更加生活在自閉的世界里,對此,她19歲時寫下的散文《天才夢》里,有這么一句話:

“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p>

她孤獨的生活,以致被劇烈變化的世界遺忘了存在。

1995年9月,她最終孤獨地死在美國洛杉磯的公寓里,尸體一直到死后7天,才被人發(fā)現(xiàn)。

對此,作家余秋雨評論說:“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學并不拒絕寂寞,是她告訴歷史,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還存在著不帶多少火焦氣的一角。正是在這一角中,一個遠年的上海風韻永存?!?/p>

作家葉兆言則說:“張愛玲的一生,就是一個蒼涼的手勢,一聲重重的嘆息。”

而從1901年李鴻章去世,到1995年李鴻章的外曾孫女張愛玲去世,九十多年間滄海桑田,從某種程度來說,這種蒼涼,又何嘗不是合肥李氏在時代劇烈變化中,所發(fā)出的一聲重重的嘆息?

從這種意義來說,時代裹挾著無數(shù)家族奔涌向前,世界風云變幻、家國跌宕起伏,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一個頂級家族的發(fā)展,也必然是多種聲音和滋味、情緒、經歷與體驗的組合,并不僅僅簡單歸結為成功或者失敗的片面歷程。

成與敗、對與錯、是與非,功過糾纏難細說。

參考文獻:

王力順:《再造玄黃:李鴻章家族傳》,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百年政治家族》,現(xiàn)代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