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依次為:峪頭村的“堠”、南磚井村的“堠” 、西莊村的“堠”
在榆次城東北方向的烏金山鎮(zhèn)境內(nèi),有十多處古老的土臺,分布在要羅、地王梁、瓦子坪、福元溝、什貼、小寨、要店、峪頭、南磚井、西莊等村的農(nóng)田、山梁或路旁。這些土臺高四五米,底部周長10余米,總體呈覆斗形,四角上狹下闊。多數(shù)土臺歷經(jīng)風霜后已殘損不全。
經(jīng)由此處的人們對這些土臺時有疑惑。長久以來,當?shù)氐囊恍┐迕褚约安糠謱<覍W者認為這些土臺是古代遺留下來的烽火臺。眾所周知,烽火臺是古人為了防止敵方入侵而修建的預(yù)警設(shè)施。遇有敵情發(fā)生,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消息。然而,烽火臺一般設(shè)置在國家的邊境之處。從地理位置上看,位于山西腹地的榆次在古代從未成為哪個朝代、哪個時期的邊境城市,設(shè)置烽火臺的可能性不大。
更為重要的是,無論從建筑形制還是體量上看,榆次現(xiàn)存的土臺都與古代長城沿線的烽火臺存在相當?shù)牟町?。古代烽火臺的臺面上常常建有房屋及燃煙放火的設(shè)備,臺下有羊馬圈、倉庫甚至兵營等建筑,體量較大,多為空心。而榆次現(xiàn)存土臺是實心的,且臺頂面積僅有幾平方米,不具備士兵駐扎守望或是施放煙火作業(yè)的空間條件。查閱榆次古代地方文獻,也并無一處將這些土臺明確稱為烽火臺的記載,因此烽火臺的說法或許是一種誤解。
所幸,清代乾隆、同治兩部《榆次縣志》為研究這些土臺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圖像資料。在兩部縣志所繪制的《榆次縣境圖》內(nèi),都繪有這些土臺的圖像,位置與現(xiàn)存的土臺遺跡高度吻合。據(jù)古地圖顯示,這些土臺是沿著古代京省官道和川陜官道而建的。官道從壽陽入榆次至三岔口分為兩路,一路向西南入榆次城,一路向西北至省城太原。官道旁每隔幾公里便有一座土臺,而且在臺頂豎有旗桿,掛有旗幟。遺憾的是,縣志中沒有說明這些土臺的名稱及作用。
筆者通過實地考察、走訪相關(guān)人士、查閱相關(guān)史料及研究文章后終于發(fā)現(xiàn),這些土臺是古代交通道路上分程記里的工具——“堠”,古人也稱之為“堠子”“堠程”“路堠”“里堠”“土堠”“里隔柱”“土墩”等。
據(jù)古書記載,“堠”是古代記錄里程的土堆或土墩。明代字典《正字通》云:“堠,封土為臺,以記里也,十里雙堠,五里單堠?!鼻宕犊滴踝值洹分幸舱f:“堠,土堡也。又封土為壇,以記里也。五里單堠,十里雙堠。”從這些解釋可以得知,“堠”類似今天公路上常見的路標,一是記錄里程;二是指示方向?!败钡慕ㄔ旃に囯m然簡單,但為古人出行時記錄里程、辨別方向、防止誤入歧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有學者認為黃帝游幸天下時,“道路有記里堆”,因而以為“封堠”之制始于黃帝時代。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已。“堠”的始源已難究其詳。據(jù)《后漢書·和帝紀》記載:“舊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币馑际菑膹V州到洛陽的路上,每隔5公里路程要設(shè)置一個驛站,每隔2.5公里路程就要設(shè)置一個土臺作為標記,也就是“堠”。這是史書中現(xiàn)存關(guān)于“堠”的最早記載,說明古人用“堠”記錄里程,最晚在距今約2000年前的東漢時期就開始了。古代還曾設(shè)有專門的官員來管理和維護這些土臺,稱之為“堠吏”。
“堠”設(shè)在路旁,因而常常成為古代詩人記錄離別情緒的象征物。柳宗元《詔追赴都回寄零陵親故》:“岸傍古堠應(yīng)無數(shù),次第行看別路遙?!狈冻纱蟆稐鳂颉罚骸皦ι细D路旁堠,送人南北管離愁?!表n愈《路傍堠》:“堆堆路傍堠,一雙復(fù)一只,迎我出秦關(guān),送我入楚澤?!标懹巍督^句》:“山遮水隔重重堠,雨練風柔處處花。一病半年能不死,又將此恨醉天涯。”這些旅途中常見的“堆堆路傍堠”,寄托了古代行旅詩人無盡的憂思和惆悵。
榆次烏金山鎮(zhèn)境內(nèi)的這條古官道,自京城一路南下后,向西穿越巍巍太行山,至要羅村入榆次境,繼續(xù)向前即可抵達省城太原乃至川陜各省,在歷史上發(fā)揮過舉足輕重的戰(zhàn)略意義。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退休干部、山西省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悅克憐稱之為“太行山晉冀通衢,三千年中華古道。”伴隨當代交通建設(shè)的推進,古官道的路面大多已被216省道榆盂線和青銀高速公路太舊段覆蓋,僅有東面要羅村至壽陽西嶺鋪之間3.5公里長的路段和西面晉中豐潤澤科技農(nóng)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園內(nèi)2.5公里長的路段保存完好,成為研究這條古官道的寶貴實證。
土聚于中央,既中且正,散于四維,厚載萬物。封土為壇,便利行旅,以記里程,導引方向。土臺雖小,內(nèi)涵卻大?!败痹诩夹g(shù)層面上促進了傳統(tǒng)時期道路交通系統(tǒng)的構(gòu)建,有力強化了王朝在地方空間的控制力,對研究中國古代交通史、歷史地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佇立于榆次田野上的“堠”,與千年古道相生相伴,傳承著悠久厚重的古代官道文化,也見證了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直至今天交通發(fā)展的滄桑巨變,是榆次這方土地上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外地的“堠”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