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天津可能已經(jīng)不是你記憶中的樣子了。

根據(jù)2024年北京大學在《Science》上發(fā)表的研究,我國將近一半城市正在經(jīng)歷不同程度的地面下沉,而天津的下沉速度,已經(jīng)登頂全球第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研究者指出,如果當前趨勢不加控制,預計可能將有多達2.7億人生活在“沉降風險區(qū)”,其中大部分集中在華東、華北沿海的發(fā)達城市。城市為什么會“塌”?真的是因為我們抽了太多水嗎?

城市為何會下沉?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抽水”問題

過去我們總聽到一句話:地下水抽多了,地面就會塌。這沒錯,但只講了一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真正導致城市沉降的,是地層結構+人類行為+重力三者聯(lián)手的“系統(tǒng)崩塌”。

打個比方:如果你在一塊松軟的面團上建高樓大廈,再不停往里抽水,就像在“豆腐腦”上蓋房子,沉下去是遲早的事。

1.地層松軟,壓實不可逆

天津、上海、廣州這樣的城市,大多建在三角洲、沖積平原或沿海沉積帶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些地方的地層像是千年泥沙堆積出來的松散“蛋糕”,地質學上叫“高壓縮性軟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你抽走水分,就像抽掉豆腐腦里的水,它就會失去支撐,塌陷下去——而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說塌了就塌了,不可能“鼓起來”。

2.城市越建越重,地表被“壓塌”了

城市本身也在壓地。北京、天津、深圳的樓宇密度,在世界城市中都排得上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尤其是地下空間開發(fā)——地鐵、地下商場、地下停車場,甚至城市“下水道系統(tǒng)”——每一項地下施工,都是在“翻攪”這層松軟的土。

在天津,一些重建后的城區(qū)出現(xiàn)了“二次沉降”,即便不再抽水,也依然在塌。

3.人類活動引發(fā)地下“空洞效應”

城市地下還有燃氣管道、地熱井、水資源開采井,這些在土層中留下了無數(shù)“空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你可以理解為地表變成了一張打了很多洞的煎餅,只要受力不均,就會局部陷落。

這也是為什么有的地方塌得快,有的地方塌得慢。

總結一句話就是:我們正在用現(xiàn)代化建設把地層“壓縮”,用資源消耗把它“掏空”,用重力讓它加速崩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天津為何最嚴重?海平面上升正在“踩油門”

天津為什么是榜首?

因為它的地質條件、城市體量和地理位置,三重疊加形成了“下沉加速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它建在渤海灣岸邊的海相沉積帶,土壤特別松軟,再加上城市發(fā)展快,人口集中,樓房高密度,重要的是,天津還是沿海城市,正在被海平面上升“反向吞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研究顯示:天津的相對海拔已經(jīng)下降超過52厘米,而未來幾十年全球海平面將以每年3毫米的速度上漲

這意味著,天津的地基在下沉,海水在上漲,排水系統(tǒng)將面臨“雙重夾擊”。
一旦強降雨或臺風來臨,整個城市排水效率將暴跌,內澇、倒灌、路面塌陷將會成為新常態(tài)。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也是為什么,會有人說天津是最危險的城市之一,這不是危言聳聽。

不是中國特有病,世界上許多城市都在“慢慢沉沒”

我們不是孤例,這是一場全球城市的共同命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雅加達每年下沉超過15厘米,有些城區(qū)已經(jīng)低于海平面。印尼政府干脆“棄城”,計劃花300億美元在婆羅洲重新建首都。

墨西哥城百年累計沉降超10米,地下管網(wǎng)扭曲,地鐵站變形,甚至連水塔都“變歪”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有加州的中央谷地,農田地下水抽采過度,導致地表沉降9米,美國政府強制停止抽水。

意大利威尼斯、日本東京灣區(qū),也曾因地層壓實和工業(yè)擴張深陷沉降危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聯(lián)合國預計到2050年,全球將有超過6億人居住在沉降風險區(qū),多數(shù)集中在亞洲和沿海城市帶。

所以這不是某個國家的問題,而是現(xiàn)代化城市擴張模式的通病。

我們還有救嗎?有,但時間不多了

地面一旦塌陷,就很難“回彈”。所以這不是能靠“補補土”解決的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真正有效的方法,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用地和用水方式:

停止深層地下水抽采,尤其是工業(yè)非法井;

發(fā)展“水源置換工程”,用地表水、海水淡化等替代地下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和“海綿系統(tǒng)”建設,讓地表能更快排水;

重構城市重量分布,控制地下空間密度開發(fā),比如地鐵、隧道工程不能一味下挖;

最重要的是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城市沉降遙感監(jiān)測系統(tǒng),實時預警、動態(tài)應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上海就是正面例子。它在經(jīng)歷了1950~1970年代嚴重沉降之后,通過嚴格限制地下水、全市統(tǒng)一水源調度、實時監(jiān)測,硬是讓下沉速度降到年均2毫米以內。

天津能不能做到?難,但不是不可能。關鍵是:要提前做,而不是等出事了再補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很多人以為,地面沉降是地質問題,其實它更像是“城市文明病”的體溫計。我們習慣了高樓林立,卻忘了地基的厚度;我們追求開發(fā)密度,卻忽略了土地的承受力。

天津今天的下沉,正像一個警鐘,提醒我們:文明不是建在地面上,而是建在我們對腳下土地的敬畏和理解之上。

這不是一座城市的事,這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站立的這片土地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