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嘉祥武梁祠東漢古畫)
中國古代的“伏羲女媧圖”,就其所表達的理念來說,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紀,也就是約六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
目前見到的“伏羲女媧圖”,年代多為兩漢。盡管眾多此類古畫所繪不同,但其包含的極豐富內(nèi)容是一致的——既呈現(xiàn)了遠古先民精彩的天文學(xué)認知;又顯示出將伏羲女媧看作是人之始祖的理念;同時以“陰陽易變”哲學(xué)為基礎(chǔ)而規(guī)劃天地,并把宇宙理論、王權(quán)和觀象授時結(jié)合于一體。
“伏羲女媧”的由來。
中國對“伏羲女媧”的清晰記載,文字遠早于圖畫。

(山東臨沂吳白莊漢墓石刻畫像)
最早說到“伏羲女媧”的,是《尚書·堯典》。
其云:“(帝)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帝堯命令羲氏、和氏,按照天上星歷之象,去認識了解日月星辰,把由此得到的地上的氣時節(jié)令傳授給眾民。
“羲”是“伏羲”;“和”是“女媧”。
“伏羲”,古時有多個稱謂。
《易·系辭下》:“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
包犧氏,即伏羲也,亦為伏戲、宓羲,還被稱為太昊。
對照湖南長沙子彈庫出土的戰(zhàn)國楚帛書,“和”為“女媧”無疑,只是名之繁簡的區(qū)別。
在周代而且應(yīng)該更早,古人認為帝堯率領(lǐng)“伏羲女媧”,最早完成了觀象授時、制定歷法的偉業(yè)。

(洛陽出土西漢太一伏羲女媧像磚)
《堯典》中之“帝堯”,地位高于“伏羲女媧”?
《說文》:“天,顛也。至高無上?!庇郑骸皥?,高也。從垚在兀上,高遠也?!?/p>
“堯”與“天”,含義極近?!皥虻邸睂嵵浮疤斓邸薄?/p>
《堯典》里,“帝堯”是“天帝”的化身?!胺伺畫z”,是尊“天帝”之命而觀象授時,制定歷法。
在古人那里,“伏羲女媧”與“天帝”的關(guān)系,前后也有所變化。
子彈庫楚帛書中,“天帝”是“帝俊”——他造出日月,讓其按規(guī)律運行,是至上之神?!胺伺畫z”根據(jù)他的指令行事。
戰(zhàn)國時期,“太一”是另一個至高無上的“天神”。
郭店戰(zhàn)國楚竹書:“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fù)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fù)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fù)相輔也,是以成四時?!?/p>
漢代石刻中,既有“帝俊”懷攬“伏羲女媧持規(guī)矩”的畫像,又不乏“太一” 擁抱“伏羲女媧持規(guī)矩”的畫像。足可證明,“帝堯”“帝俊”“太一”,都是最高天神。

(山東沂南北寨村漢墓出土帝俊伏羲女媧畫像) (山東沂南北寨村漢墓出土帝俊伏羲女媧畫像)
其區(qū)別在于——“帝堯”,強調(diào)的是“至高無上”;“帝俊”,體現(xiàn)的是“創(chuàng)世紀”;“太一”,則表述了“陰陽易變”的哲學(xué)思想。
《易·系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太一”之本義,為“天一”,“一”為天數(shù),亦為陽數(shù),是一切產(chǎn)生的根源。
從圖像來說,可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其“太一”和“社神”圖形,明確顯示出上古先人的“天陽”“地陰”觀念。
漢代石刻畫像中,“太一”和“帝俊”被巧妙結(jié)合于一體。如河南洛陽西漢壁畫磚、山東嘉祥花林村東漢石刻畫像,“帝俊”豬首獠牙,數(shù)術(shù)形象則為“太一”——“豬首”象征“北斗”,此處為“太一”常居之地。
距今5300年的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為此做了最好注解。
玉琮圖上,“太一”神徽為長獠牙的豬首,上面踞蹲著斗形“太一”,頭頂“天蓋”,居中可見清晰“璇璣”,“太一”雙手捧撫胸前的“天樞”“天璇”二星,此二星是斗魁之首二星,象征“陰”“陽”。

(江浙余杭出土良渚玉琮帝俊圖像)
河南南陽臥龍崗麒麟崗漢墓出土的畫像中,“太一”居中而坐,形同“帝俊”,四周圍繞“四象”,東西兩側(cè)分別為“伏羲女媧”,寓意顯然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兩儀生四象,也就是“伏羲女媧”生下了“四象”。
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帛書中,記載的即為“伏羲女媧”生下了“四子”。這“四子”,就是“分至四神”——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帛書說,宇宙原本廣大無形、混沌一片。因為伏羲娶女媧為妻,生下“四子”,他們定立天地,化育萬物,終使宇宙初開。
帛書中,女媧首次被稱作“女皇”,這是“三皇五帝”中,女媧得列“三皇”之一說法的由來。
女媧所生“四子”,被稱作“四神”。
其實,《堯典》中的“羲”“和”,本可看作一體,也就是“陰陽一體”,這是后來的漢畫中,仍然讓“伏羲”“女媧”或龍尾或蛇尾纏繞為一體的根源。
但作為“人格化的神”,古人讓他倆分開,一男一女并結(jié)為夫妻,這是將之作為人類始祖的認知。女媧輔助伏羲開天辟地,又煉石補天,摶泥造人,是更晚的古人賦予其的“神性”。

(河姆渡文化陶盆上的太一和社神)
“伏羲女媧”持規(guī)矩是何意?
這體現(xiàn)了古人的“天圓地方”宇宙理論。
前面說到的良渚“天一”神像中,已出現(xiàn)了“天蓋”圖形。
《周髀算經(jīng)》中,借周公詢問商高,闡述了“天圓地方”宇宙學(xué)說。
其云:“平矩以正繩。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測深,臥矩以知遠,合矩以為方。方屬地,圓屬天。方數(shù)為典,以方出圓。笠以寫天?!?/p>
這是說,將“矩”平放,可以確定垂直和水平方向;將“矩”仰放,可以測量高度;……將“矩”旋轉(zhuǎn)可以畫圓;將“矩”合起來可以形成方形。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云云。
這一思想,其實肯定遠遠早于西周的周公。在中國,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之前的新石器時期。
這是非??少F的天文學(xué)和數(shù)學(xué)成就,足可以傲視當(dāng)時的世界。
分別代表“陰陽”的“伏羲女媧”各自手持“規(guī)”“矩”,含義再明確不過——“伏羲”為陽,以“矩”規(guī)圓天,“女媧”為陰,以“規(guī)”劃方地。
這與《堯典》中所云“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敝x是一致的。

四川郫縣石棺畫像
還要說的是,很多古畫中,“伏羲女媧”直接手持日月,日為“太陽”,月為“太陰”,表達的也是經(jīng)天緯地,“陰陽易變”思想。前面的西漢太一伏羲女媧磚畫,所表達的亦是如此——太一兼具陰陽,而伏羲舉日為陽,女媧舉月為陰。
有意思的是,古畫中,還有把西王母居中,“伏羲女媧”分列左右的畫面,這大約是母系氏族社會的遺存記憶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