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為司馬懿所作的畫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明代為司馬懿所作的畫像】

提起司馬懿,都認為他是歷史上最能隱忍、最為兇狠也是最足智多謀的權臣。
出生于公元179年的司馬懿,歷經(jīng)曹操(最高封號是魏王,尚未稱帝)、魏文帝曹丕(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魏王位并在同年代漢建魏)、魏明帝曹叡、廢帝曹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

(一)

在政治權謀方面,司馬懿比在戰(zhàn)場上對陣蜀漢、東吳表現(xiàn)得更加出色,最驚險也是奠定司馬家權力的就是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
這一年“因病而奄奄一息”的司馬懿,聽聞大將軍曹爽等人陪著曹芳離開洛陽,前往高平陵祭陵的時候,司馬懿一下子“瞬間痊愈”了,按照事前準備好的一切,帶領司馬師、司馬昭等人,起兵政變并控制了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
司馬懿的隱忍、權謀和果敢當然能夠在史書上留下一筆,但比起南北朝時期的宇文護,司馬懿仍然有著不小的差距——司馬懿從未殺害任何一位皇帝,而宇文護則在三年之內(nèi)連續(xù)殺害三位皇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

(二)

公元513年,是北朝時期北魏的延昌二年,對應的南朝則是梁朝天監(jiān)十二年。
這一年宇文護出生于現(xiàn)在的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武川縣,當時叫代郡武川。他的身份顯赫,是邵惠公宇文顥的第三個兒子,也是宇文泰(北周的奠基者,不過宇文泰生前可沒有稱帝)的侄子。
宇文護從小相貌端莊,性格正直且有氣度,所以祖父宇文肱、父親宇文顥、叔叔宇文泰所偏愛,對他的期望勝過他的多位兄長。
在宇文泰的大力栽培之下,宇文護成長很快并且足智多謀,能夠在戰(zhàn)場上屢建軍功,這就更加得到宇文泰的信任,甚至當成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看待。

【宇文泰至死也沒有篡了西魏的天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宇文泰至死也沒有篡了西魏的天下】

公元556年,西魏最大的權臣、太師、大冢宰宇文泰西行巡視,到達牽屯山(現(xiàn)在的寧夏固原市境內(nèi))時突患重病。
時年49歲的宇文泰感覺自己這次可能挺過去,便派專人快馬傳見宇文護(沒有緊急召見自己的親生兒子,可見對宇文護的絕對信任)。
宇文護趕到時,宇文泰已經(jīng)生命垂危了,彌留之際宇文泰對宇文護叮囑:我已危在旦夕,恐怕不久于人世,我的兒子們都還年幼,但是外敵內(nèi)憂尚未平定,此后國家政權都托付給你,希望你勉力從事,完成我的志愿。
宇文護淚流滿面,接受了宇文泰的遺命——至少那一刻的宇文護,是真誠的,也是想盡全力完成囑托的,只不過僅限于“那一刻”而已。

【西魏戴甲騎兵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西魏戴甲騎兵俑】

(三)

(三)

第二年即公元557年,宇文護就殺了西魏恭帝。
宇文護先是逼近西魏恭帝禪位于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覺,于是宇文覺自立為天王(北周孝閔帝),建立了北周政權;然后宇文護把西魏恭帝降為宋國公;最后急性子的宇文護連再過一年動手也等不及,就害死了西魏恭帝。
西魏恭帝,鮮卑名為拓跋廓、漢名元廓,公元557年一年之內(nèi),讓他經(jīng)歷了三部曲:被廢、降爵、被殺。
而宇文護得到的回報是:宇文覺拜宇文護為大司馬,封晉國公,食邑一萬戶。

【西魏駱駝俑:背上駝得是絲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西魏駱駝俑:背上駝得是絲絹】

需要留意的是,宇文護、宇文覺的輩分一樣,宇文護是宇文覺的堂兄。只不過兩人年齡相差很大,公元557年,宇文護已經(jīng)44歲了,宇文覺只有15歲——從扶持宇文覺篡奪西魏開始,宇文護的私人就已經(jīng)慢慢暴露出來了,他沒有扶持宇文泰的長子和次子,因為他們的年齡比較大了,不太容易控制。
還是公元557年,剛剛登基的天王宇文覺年輕氣盛,覺得宇文護就這樣輕松大權獨攬是不對的,自己應該親自掌權,于是便想除掉宇文護。
很遺憾,在這方面宇文覺遠遠不是久經(jīng)沙場、經(jīng)驗豐富的宇文護的對手,事情敗露后,宇文護對宇文覺的方法跟對西魏恭帝是一樣的:先是逼宇文覺主動退位,然后廢為略陽公,僅一個月后索性把宇文覺殺害了。

【北周時期,絲綢之路上發(fā)掘出的鎏金銀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周時期,絲綢之路上發(fā)掘出的鎏金銀壺】

(四)

(四)

宇文覺被害的時間大致在公元557年3月或者4月間,直到當年9、10月份,宇文護才決定立宇文泰的長子(庶出)、時年23歲的宇文毓【yù】為帝。
2年后即公元559年,在宇文護等朝中大臣們的請求下,宇文毓【yù】去掉天王稱號,正式登基稱帝——這其實是宇文護在為自己將來某一個合適的時候篡位稱帝鋪平道路。
不過,此時的宇文護已經(jīng)是北周的大冢宰、總領左右十二軍(全部的軍隊),一時間權傾朝野,成為北周王朝的實際主宰者。

【北周陶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周陶俑】

宇文毓【yù】畢竟已經(jīng)20多歲,不僅成年且心性通達,他外表看似文弱,但心里非常明白。所以從登基之后,他就慢慢疏遠宇文護,也不愿意處處聽命于宇文護。
宇文護則以退為進,公開上書宇文毓【yù】,要求歸政于皇帝、自己愿意退養(yǎng)。這其實只是宇文護的權宜之計,他只讓出了一部分消耗精力和時間的政務給宇文毓【yù】,而兵權始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但宇文護明白,這種狀態(tài)無法持續(xù)太久——早晚宇文毓【yù】會想辦法剝奪自己的兵權,所以便下定心,盡快除掉宇文毓【yù】。

【宇文覺的墓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宇文覺的墓葬】

由于這兩年宇文毓【yù】勵精圖治,口碑很好,讓宇文護感到有些棘手:如果下手,既能除掉他,又不讓自己承擔罵名呢?于是宇文護想到了下毒。
宇文護府中有一位廚藝十分精湛的人,所以宇文護把這位廚師獻給了宇文毓【yù】,然后偷偷找到這位廚師,命令他在宇文毓【yù】的酒食飯菜中下毒——公元560年5月,宇文毓用膳后病危,口授遺詔傳位給自己的四弟宇文邕。
宇文毓不但機敏,而且很有毅力,強忍著眾人到來聽他的“口授遺詔”。正是因為有眾多臣子和宮人在場,所以宇文護沒辦法專權刪改,只得遵命立宇文邕【yōng】為帝,即北周武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五)

(五)

能夠在謚號中帶“武”的皇帝,通常是非常剛毅果敢、有勇有謀的,比如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yōng】在公元560年繼皇帝位時,年齡也不大,只有17歲,不過這位17歲的青年人比自己的哥哥們都更有心機和謀略:韜光養(yǎng)晦、隱忍不發(fā)——忍了12年,直到自己29歲、宇文護已經(jīng)59歲了。
這時的宇文護,長期大權在握、生活奢靡墮落,早就沒有年輕時的干練和機敏,所以死得很慘。

【宇文邕的陵墓叫孝陵,90年代被搶救性發(fā)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宇文邕的陵墓叫孝陵,90年代被搶救性發(fā)掘】

公元572年,宇文邕【yōng】覺得時機已經(jīng)成熟:主要是他判斷宇文護已經(jīng)完全喪失了任何警惕。于是,宇文邕【yōng】與自己的親弟弟(同母弟)宇文直密謀鏟除宇文護。
為了騙宇文護只身進宮,宇文邕【yōng】想出的理由是邀請宇文護一同覲見太后、一同勸諫太后不要過量飲酒。這個理由很完美,宇文護深信不疑——另外,這個理由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由皇帝本人陪著、進深宮見女眷,宇文護根本不可能會考慮是否需要身穿軟甲、攜帶暗刃防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宇文邕【yōng】從懷中掏出一篇《酒誥》交給宇文護,讓他當著太后的面宣讀,以此勸說太后不要過量飲酒。就在宇文護慢慢悠悠對著太后讀起《酒誥》時,宇文邕【yōng】親自下手——舉起玉珽在宇文護腦袋上狠狠地一擊。
大家別小看玉珽,它雖然是笏板的一種,但皇帝用的玉珽和臣子用的玉珽,材質(zhì)完全不同,皇帝的玉珽是用球玉制成,硬度堪稱笏板中最強最高的。
年近六十的宇文護當場跌倒,宇文邕【yōng】忙令宦官用刀砍殺宇文護,結果宦官心慌手顫,連砍幾刀都沒有擊中宇文護的要害,這時藏在一旁當埋兵的宇文直跑了出來,直接殺掉了宇文護。
事后,宇文護這一脈被全部處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語

結語

論權謀,宇文護其實與司馬懿差不多,既上過戰(zhàn)場、又治理國家;論忠誠,宇文護與司馬懿其實也差不多,他們只忠于自己或者自己所在的家族(旁系也不行);論狠辣,宇文護絕對比司馬懿要高出一個段位。

司馬懿也好,甚至魏武王曹操也好,都不會干這種事情。能夠做到絕對狠辣的,只有一個方法即絕對沒有底線。只不過這種絕對沒有底線,同樣也意味著絕對不會有好的結局。

【北周騎兵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周騎兵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