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叔蹲在田頭扒拉著剛播的玉米種,抬頭瞅了瞅透亮的天,心里直犯嘀咕。今兒個太陽曬得人暖烘烘,早間最低溫12℃到16℃,午后最高能躥到26℃。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偏東風輕悠悠地吹,晾在繩上的衣裳飄得自在,天說變就變?村廣播突然炸響:“江淮氣旋要來了,明起強風大雨帶雷電!

”大伙攥緊了手里的鋤頭——這“土臺風”跟4月那回一樣兇,陸地陣風7到9級呢。沿江沿海更是厲害,陣風8到10級,洋山港區(qū)能到11級,莊稼能扛住嗎?

周四下午到周五上午,大雨要潑下來,西部北部局部還會下暴雨。最揪心的是下班時段趕上降雨,地里干活的人咋往家跑?玉米苗會不會被砸歪?

“立夏栽秧好時節(jié)”,可這雨一澆,剛插的秧苗怕是要被風吹得東倒西歪。崇明的老李望著田里冒頭的西瓜苗直嘆氣:“上周剛追肥,這下全要泡湯?”氣象員說過程雨量40到70毫米,小時雨強能到40毫米,比潑水還急。

周五白天雨勢漸小,可7到8級的偏西陣風還在吼,果樹的花能保住幾朵?

雙休日總算放晴,氣溫又蹦到28℃,可被雨水泡過的地,還能補種嗎?村里的老把式都搖頭:“春播遇上這怪天氣,多少年沒見過這么折騰人的。

”有人忙著加固大棚,有人趕緊搶收早熟的蔬菜,可來得及嗎?

菜市場的王大姐也犯難:“地里遭了災,往后菜價是不是要跟著漲?”這場風雨像根繃緊的弦,兩頭牽著農民的收成和城里人的菜籃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個人覺得,咱靠天吃飯的老法子,是不是該變變了?可怎么變呢?

建大棚要錢,學技術要時間,多少人能扛住前期的投入?“清明前后種瓜點豆”,老祖宗的諺語沒變,可天氣越來越讓人摸不著門道。這場強風雨過后,地里的損失到底有多大?

現在誰也說不準。

但有一點大伙都清楚:農忙時節(jié)遇上這種天氣,今年的收成怕是要多費幾番功夫。

到底能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除了趕緊搶收,還有沒有別的法子?望著漸漸轉陰的天,張大叔又蹲下身,輕輕給剛出苗的玉米蓋上層薄土。

這土能不能擋住即將到來的風雨?沒人知道,但大伙都在拼盡全力。

天氣多變咱管不了,可咱農民的日子,不就是在這風風雨雨里往前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