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宛如一座巍峨神秘的文學巨擘,屹立于中國古典文學的巔峰。其構(gòu)建的人物形象豐富飽滿,情節(jié)架構(gòu)錯綜復雜,恰似一座幽深難測的迷宮,引得古往今來無數(shù)讀者沉醉其中,反復探尋。

賈寶玉,作為這部鴻篇巨制的核心人物,他的命運軌跡一直是紅學界爭論不休的焦點。受程高本影響,長久以來,大眾普遍認為賈寶玉最終勘破塵世,遁入空門,削發(fā)為僧。
然而,當我們撥開層層迷霧,深入曹雪芹親筆撰寫的前八十回,挖掘那些精心埋下的伏筆,細品脂硯齋的珍貴批語,便會驚覺,賈寶玉的最終歸宿或許并非如此,極有可能是在冰天雪地中走向生命的終結(jié)。
這一觀點絕非憑空臆想,而是基于對原著抽絲剝繭般的深度研讀與嚴謹分析。

仙界起源:頑石的不凡來歷
《紅樓夢》開篇,曹雪芹以一段奇幻瑰麗的神話故事為整部作品奠定基調(diào)。女媧煉石補天之時,在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遺留下一塊未被選用的石頭。
這塊石頭經(jīng)女媧鍛煉后,已然通了靈性。它眼睜睜看著其余石頭都能去補天,唯獨自己 “無材不堪入選”,心中滿是自怨自艾,日夜悲號,慚愧不已。
機緣巧合之下,茫茫大士與渺渺真人出現(xiàn),被石頭的苦苦哀求所打動,施展仙法將其幻化成一塊晶瑩剔透、光彩照人的美玉,隨后攜著它墜入紅塵,開啟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悲歡離合之旅。
這塊頑石,正是賈寶玉的前世,而它所幻化成的美玉,便是賈寶玉呱呱墜地時口中銜著的通靈寶玉。
從這一開篇設定便能看出,頑石與 “天” 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它雖未能參與補天這一神圣使命,卻被賦予下凡歷練的特殊任務?!盁o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這兩句詩不僅僅是頑石的自我感慨,更像是命運預先埋下的深刻伏筆。
它下凡之后所經(jīng)歷的種種,似乎都是在為完成某個特定使命而鋪墊,而這個使命,大概率與它未能補天的遺憾息息相關。這無疑為我們探尋賈寶玉的最終結(jié)局提供了一把關鍵的鑰匙。

判詞伏筆:指向冰天雪地的命運
在《紅樓夢》里,人物的判詞堪稱其命運的高度凝練與精準概括。雖說賈寶玉沒有像金陵十二釵那般擁有明確的個人判詞,但從與之關聯(lián)的一些描述中,依舊能捕捉到有關他結(jié)局的蛛絲馬跡。
以金陵十二釵正冊中王熙鳳的判詞為例,“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其配圖為 “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鳳”。此處的 “冰山” 意象,絕非僅僅針對王熙鳳個人。
縱觀全書,冰山常常被用來象征賈府所仰仗的權(quán)勢,恰似賈家在朝廷中的靠山。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賈家的這座靠山逐漸搖搖欲墜,如同冰山在暖陽下漸漸消融。賈寶玉身為賈家的核心成員,其命運與家族興衰緊密相連。
當家族的 “冰山” 徹底崩塌,他又將何去何從,著實令人深思。

此外,在第五回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時,警幻仙姑引領他聆聽《紅樓夢》十二支曲。
其中《飛鳥各投林》一曲唱道:“為官的,家業(yè)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里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幸。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這支曲子宛如對全書人物命運的一次全景式總結(jié)。其中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這一畫面,極具象征意義。白茫茫的大地,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冰天雪地的場景。在這片冰天雪地之中,往昔的繁華如煙云消散,書中人物各自走向既定的歸宿,賈寶玉自然也難以例外。
這或許暗示著,在故事的終章,賈寶玉所處之地正是冰天雪地,他也在這片白茫茫的世界里,迎來了自己生命的終點。

脂硯齋批語:透露的悲慘結(jié)局
脂硯齋的批語在解讀《紅樓夢》的過程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盡管脂硯齋的真實身份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但可以確定的是,他與曹雪芹關系極為密切,對原著的創(chuàng)作意圖及結(jié)局有著深刻且透徹的理解。在現(xiàn)存的脂硯齋批語中,有不少內(nèi)容對賈寶玉的結(jié)局有所暗示。
比如,在第二十一回 “賢襲人嬌嗔箴寶玉 俏平兒軟語救賈璉” 里,脂硯齋有這樣一條批語:“寶玉看此世人莫忍為之毒,故后文方能‘懸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寶釵之妻、麝月之婢,豈能棄而為僧哉?”
這里提到的 “懸崖撒手”,傳統(tǒng)觀念大多將其理解為賈寶玉出家的行為。然而,細細琢磨,“懸崖撒手” 未必僅僅指出家。在古代文學的語境里,“懸崖” 往往象征著絕境,“撒手” 則有放棄生命之意。
結(jié)合全書濃郁的悲劇氛圍以及其他伏筆來看,賈寶玉在遭受家族敗落、愛人離世等一系列沉重打擊后,陷入絕境,最終在冰天雪地的絕境中選擇放棄生命,這種可能性極大。

又如,在第二十二回 “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制燈迷賈政悲讖語” 中,脂硯齋針對賈寶玉所作的偈語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云證。無可云證,是立足境” 批道:“前二句一總掃盡,后三句正寫雖已悟仍未悟也。
若云頓悟時,須看他‘寒暑不分天地亂’一句?!薄昂畈环痔斓貋y” 描繪出一種極端混亂、顛倒的景象,這與冰天雪地所營造出的天地失序、萬物凋零的氛圍不謀而合。
或許在賈寶玉的最終命運里,他就置身于這樣一種 “寒暑不分天地亂” 的冰天雪地環(huán)境中,在精神與現(xiàn)實的雙重絕境里,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盡頭。

情節(jié)暗示:家族衰敗下的悲慘命運
除了仙界起源、判詞以及脂硯齋批語所提供的線索,書中的情節(jié)發(fā)展同樣為賈寶玉死于冰天雪地這一結(jié)局提供了諸多有力暗示。隨著故事徐徐推進,賈家一步步走向衰敗的深淵。
先是元春突然暴斃,賈家失去了在宮中最為強大的靠山;緊接著,家族內(nèi)部矛盾叢生,王熙鳳弄權(quán)、賈璉偷娶尤二姐等一系列丑事接連上演,使得賈家的根基搖搖欲墜;而后,朝廷的抄家猶如一記致命重擊,瞬間將賈家昔日的富貴繁華擊得粉碎,化為烏有。
在賈家衰敗的過程中,賈寶玉親眼目睹了身邊親人、朋友的種種悲慘遭遇。林黛玉淚盡而逝,晴雯含冤而死,賈府上下眾人或死或散,一片凄涼景象。
賈寶玉在這般沉重的打擊之下,精神世界逐漸崩塌。當賈家徹底敗落,他失去了所有的依靠,生活陷入絕境。此時,書中多次出現(xiàn)冰天雪地的環(huán)境描寫。
以第五十回 “蘆雪庵爭聯(lián)即景詩 暖香塢雅制春燈謎” 為例,眾人在蘆雪庵聯(lián)詩時,當時的場景是 “一夜北風緊,開門雪尚飄。入泥憐潔白,匝地惜瓊瑤”,呈現(xiàn)出一片銀裝素裹的冰天雪地之景。這看似尋常的環(huán)境描寫,實則可能是在為后文賈寶玉的命運埋下伏筆。
賈家敗落后,賈寶玉或許就如同這片冰天雪地中的一片雪花,孤苦無依,最終在寒冷與絕望中結(jié)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再者,從賈寶玉的性格特點來分析,他向來對世俗的功名利祿嗤之以鼻,內(nèi)心深處滿是對純真情感和美好事物的熱切向往。當他所珍視的一切被現(xiàn)實無情摧毀,他的精神世界也隨之轟然崩塌。
在這種情形下,相較于選擇出家,在青燈古佛旁度過余生,他更有可能在極度的絕望中,走向一個冰冷、寂靜的世界,而冰天雪地恰好完美契合這種絕望、死寂的氛圍。

對比分析:出家說與冰天雪地說
傳統(tǒng)的賈寶玉出家說,主要源于程高本后四十回的續(xù)寫。在程高本里,賈寶玉歷經(jīng)家族衰敗、黛玉離世等諸多變故后,最終看破紅塵,毅然出家為僧。乍一看,這種結(jié)局似乎與賈寶玉叛逆的性格以及對世俗的厭倦態(tài)度相契合。
然而,若從曹雪芹原著的伏筆進行深入考量,便會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
首先,出家為僧這一結(jié)局與前文眾多伏筆難以契合。如前文所述,從仙界起源中頑石的使命,到判詞里的 “冰山” 意象、《飛鳥各投林》的暗示,再到脂硯齋批語中的 “懸崖撒手”“寒暑不分天地亂” 等,種種線索都指向一個更為凄慘、絕望的結(jié)局,絕非簡單的出家就能涵蓋。
其次,賈寶玉的性格雖叛逆,但他并非真正能夠超脫塵世之人。他對身邊的人,尤其是林黛玉,有著深厚且難以割舍的情感眷戀。林黛玉死后,他的精神已遭受重創(chuàng),而賈家的衰敗更是讓他失去了生活的根基。
在這種狀況下,他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 “看破紅塵”,瀟灑地踏入佛門。相較而言,死于冰天雪地的結(jié)局,更能深刻體現(xiàn)他在命運面前的無力與絕望,也更貼合他的性格發(fā)展脈絡。
通過對《紅樓夢》原著中仙界起源、判詞伏筆、脂硯齋批語以及情節(jié)暗示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賈寶玉的最終結(jié)局并非傳統(tǒng)認知中的出家為僧,而是極有可能葬身于冰天雪地之中。
這一結(jié)局不僅與曹雪芹原著的悲劇主旨更為契合,還為我們重新解讀《紅樓夢》開辟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誠然,由于《紅樓夢》原著殘缺不全,關于賈寶玉結(jié)局的探討至今仍存在諸多爭議。
但也正是這些爭議,使得《紅樓夢》的魅力歷久彌新,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不斷深入其中,探尋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后的奧秘。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