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道學玄妙法天地
盡管老子一生的著作僅包含千余字,他卻深刻揭示了宇宙的奧秘。正因為他對宇宙真理的深刻理解,他選擇了沉默和謙遜。然而,關于他的傳說卻極為豐富。老子的化身眾多,從開天辟地的盤古,到后來的廣成子、河上公,都被認為是他的化身。
道教的神祇大多為民眾所熟知和敬仰,但三清卻顯得尤為特殊。其中,元始天尊和靈寶天尊主要在道觀中接受供奉,而在民間的知名度相對較低。相比之下,三清中的太上老君則廣為人知,許多以老君命名的地方遍布各地,如老君巖、老君洞等。太上老君,亦稱道德天尊,即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老子。老子與莊子并稱老莊,同為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然而,在道教神祇體系中,莊子僅被尊為南華真人,地位遠不及老子。這或許是因為《道德經》五千言的深邃智慧和老子身上所散發(fā)的神秘光環(huán)。

老子,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公元前571年誕生于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歷鄉(xiāng)曲仁里,原名李耳,字聃。他是一位遺腹子,出生時父親已故。這位新生兒擁有一副非凡的相貌:白發(fā)、黃臉、額頭上布滿皺紋,方眼,以及異常肥大的耳垂。因此,他被賦予了“聃”這個名字,意為耳垂碩大。由于名字與外貌的這種巧合,人們多以他的小名李耳相稱,而鮮少知曉其正式名字。
關于老子的出生,還流傳著一則更為神秘的傳說:據說老子是玄妙王女兒腹中的胎兒,經過長達八十一載的孕育,在商朝武丁時期降生于楚國。
這位非凡的孩童以一種神奇的方式降臨人世,他從母親的右肋誕生,并在李樹下被母親所生。老子甫一落地,便指向那棵李樹,宣稱:“此乃吾之姓氏!”因此,他便以李為姓。由于他在母體中孕育的時間過長,以至于出生時便長有長長的胡須,宛若一位長髯智者。因此,人們便以“老子”來稱呼他。

老子,學識深厚,是那個時代備受尊敬的學者。因此,他被委以周朝守藏室之吏的重任,相當于現(xiàn)代國家圖書館館長的職位。隨后,老子還擔任了其他一些官職。
作為當時杰出的哲學家,老子曾接待過前來求教的孔子。孔子詢問老子關于“道”的真諦,老子回答:“優(yōu)秀的商人總是低調行事,仿佛無貨可售;君子擁有高尚的德行,卻表現(xiàn)得如同愚人。摒棄你的傲慢、過度的欲望和野心吧,這些對你并無益處?!笨鬃佑衷儐枴叭柿x”,老子卻對孔子所倡導的仁義進行了批評。
孔子返回后,深思了三天,并暫停了對弟子的教學。他感慨地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翔;魚兒,我知道它能游動;野獸,我知道它能奔跑;而龍,它在云霧中翱翔,難以捉摸。我今日所見的老子,不正是一條龍嗎?”

自古以來,一幅名為《孔子問禮圖》的畫作流傳于民間,畫中描繪了年輕的孔子向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者恭敬求教的場景,兩人周圍分別有車乘和隨從相伴。這幅畫生動地展現(xiàn)了儒家與道家的交流,是春秋時期百家爭鳴中一個引人入勝的片段。
隨后,李聃辭去官職,隱居山林,騎著青牛離開函谷關。當李聃離關尚遠時,守關的官吏尹喜便望見東方有一團紫氣飄來,他心知必有圣人降臨。尹喜素來敬仰李聃的學識,見到老子到來,便親自出關迎接,并向老子求教,熱情地邀請老子在函谷關停留數(shù)日。正是在這段時間里,老子撰寫了他唯一的著作——五千言的《道德經》,之后便不知所蹤。
有傳說稱,老子離開函谷關后前往印度,并在那里成為佛教始祖釋迦牟尼的導師,這便是所謂的“老子化胡”傳說。
關于老子的壽命,有說法稱他活到了160歲,也有說法稱他活到了200歲。無論如何,他的一生都充滿了神秘色彩。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