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儀先生三十五歲這一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為人止于至善,哲學達乎高峰,事業(yè)得以成就,皆基于是年之收獲。先生不曾學過佛經道典,又未讀過圣經賢傳,而其勸世化人,講道晰理,闡明了有完整體系的性命倫理學說,是完全由他個人的躬行實踐中生出來的,正是實踐生慧。

故欲探討其學說,必須對其生平事跡有所了解。第一關,真心悔過,瘡癆頓愈。王鳳儀先生青少年時期,即對社會上的不良習俗、丑惡現(xiàn)象嫉惡如仇,憤世之心,無日無之,因而患了十多年瘡癆。這使他在走上人生征途的第一步時,便進入了無限苦惱的牢籠,為自己帶上沉重的精神枷鎖。十余年精神上的痛苦,造成了十余年的病魔纏身,病魔纏身又引起精神上更大痛苦,這種惡性循環(huán),不知何時可了!
人生的苦惱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為窮困潦倒,忍饑挨餓;有的因為貪得無厭,欲壑難填;有的是忍受凌辱欺壓,不得解脫;有的是喪失親人,悲痛哀傷;有的悲觀失望,前景黯淡等等。這許許多多的痛苦,其原因都是比較明顯的,惟有病苦的原因是最為復雜。查出其原因,便容易找到解決的辦法。事實上,有很多疾病,其病因是很難查明的。找不到原因,便不可能有妙手回春的療效。無數(shù)的事實說明,很多疾病長在肉體上,而其病根卻在人的心里,所以有些病,醫(yī)藥治療能夠痊愈,但往往容易復發(fā),因為心里的病根沒能拔除。中國古代醫(yī)學家把它叫作病的內因,現(xiàn)代醫(yī)學稱為疾病的精神因素。
有的病人,這個病治愈了,那個病又發(fā)作了,按下葫蘆,瓢又起來,其關鍵就是心里的病根沒有拔掉,所以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先生患了十余年瘡癆,幾乎成了不治之癥了,然而能夠霍然而愈,這不僅僅是醫(yī)療方面的奇跡,而且闡明一個真理,也就是“撥陰取陽”的真理。不僅僅是找到疾病的根源,而更重要的是找到拔除病根的途徑和方法。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明后人之所欲明,是人類精神文化寶藏的巨大發(fā)掘,也是人類心理療法的偉大發(fā)現(xiàn),在人類醫(yī)學史上是前無古人的。
人身的陰氣聚集多了,便轉化為疾病。那么陰氣是怎么形成的呢?由于長時間看他人的不對、生氣、怨人,積存了許許多多的不愉快;或事不遂心,因而煩惱叢生,抑郁寡歡,這些是產生陰氣的根源,也正是用他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用不順的境遇來摧殘身心。
不斷地生氣,便是不斷的給疾病輸送“肥料”,使疾病愈來愈重。沒有病的人,也會給各種疾病大開方便之門。
什么是陽氣呢?即是歡喜的心境,愉快的情緒,公正無私的存心,愛人愛物之情懷,感恩知足,陽氣充盈,自然身心健康。所以健康的身體,是來自健康的精神。這里所說的“陰陽”,非中醫(yī)所指生理上的陰陽,而是性理學中的陰陽。所以稱為“性理療病”。
陽氣足,自可照化陰氣,正如陽光照耀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則自會身心泰然,健康長壽。悔過愈病,便是把習慣于看他人不對而生氣的心理,轉化為看自己不對而內省自責的精神,是心靈深層里天翻地覆的大變革,從而挖出病患的根子,切斷向疾病輸送養(yǎng)料的心理通路,但這必須是真心實意出于至誠的。有的頓愈,有的漸愈,根據(jù)其病理、生理和心理變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性理療病包涵“倫理療病”,因為人體陰氣的產生離不開恨怨惱怒煩,然而恨怨惱怒煩都是在人與人的關系矛盾中產生的,人與人的關系,便是倫理關系,所以性理療病也正是解決和改善了倫理關系。性理療病經驗說明除了外傷外感和傳染病之外,所有的疾病都與心理因素有關。其實,外感和心理因素也有一定關系。如流行感冒,同樣的健康條件,卻有的人感冒,有的未感冒,這就取決于精神因素了,精神上有壓力的便容易感冒。
所以心身俱健才是全面的健康。適應力強,則生命力必強,適應力和生命力是同步的。性理療病的關鍵是撥陰取陽。其方法是悔過,道過(當眾道出自己的過錯,有時竟至痛哭流涕),大哭,大笑,轉移注意力。但不論哪種方法,都必須從挖掘病的心理根源入手。瘡癆痊愈,使王鳳儀先生的身清了,身界得到了解脫,解除了身界之苦。
第二關,憤世嫉俗要餓死,是王鳳儀先生三十五歲這一年的第二件大事,是一次“大死大活”的人生大轉機。王鳳儀先生一邊鏟地一邊考查,村中的女人,沒有一個能按善書上所講的孝敬公婆,和睦家庭,教子有方的;男人也沒有一個盡孝盡悌,力行善事的。感到這個世界惡濁到極點了,實在不愿意和他們一起活下去了。這種憤世的心理,使他在精神上一點出路也沒有了,所以想要餓死。
然而,當他想到自己死后,老人生活怎么辦呢?依靠誰呢?世風不好,能因為自己一死,世風就能好了嗎?這兩個問題,便使他絕處逢生了。復蘇之后,就決心從事這兩宗事情:一是孝養(yǎng)老人,一是勸化世人。世人怎么壞的呢?先生經過多年的社會實踐、考查與探索,發(fā)現(xiàn)其根源,是私欲和貪心的驅使,弄得人人為己,只知個人利益為重,甚至拋棄父母,干些傷天害理的事情。在為人處世上,也是損人利己,惟利是圖。因而世風敗壞,愈趨愈下,到私心膨脹的時候,便肆無忌憚地干壞事了。
古人說的“人心惟危”,就是這個意思。這個“人心”即指私心、貪心說的。所以王鳳儀先生說“死人心”,就是要控制或去掉這種私心和貪心。私心和貪心便是世道陰暗污濁的根源,所謂挽救世風就是把私心和貪心轉化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處處為他人著想的“道心”。道心是要從隱微之處下功夫,所以古人說“道心惟微”。王鳳儀先生發(fā)愿勸化世人,其關鍵就是“死人心,存道心”。
人們只有存道心,才能指引自己走正確道路,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否則只一味地追求物質財富,財富越多,而無道心作主,必然使自己墮落,道德敗壞,甚至身敗名裂。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很簡單:物質財富再豐足,也彌補不了精神上的空虛。只有存道心,才能將財富正確地支配,合理地利用。人在生活貧困的時候,感到苦惱,這是不難理解的。然而有些人財產充足,生活富裕,仍然苦惱,是什么道理呢?這個苦惱和忍饑挨餓的苦惱不同,純屬精神方面的苦惱,不是用金錢能解決得了的。
只有心存道理,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物(財富)的關系,將是己非人、貪得無厭、損公肥私的人心,轉化為內省自責、感恩知足、熱心公益的道心,問題方可得到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倫理關系。包括家庭中的父子關系、兄弟關系、夫妻關系以及社會上的朋友關系、上下級關系等等。其中哪一種關系處理不好,都會帶來一系列的苦惱;恐怕財富越多,其關系越復雜。所以不以道心做統(tǒng)帥,單純追求物質財富,即使有一時的幸??鞓?,恐怕隨之而來的是更大的苦惱。私心太重的人,必然影響他人的利益。
凡事能多為他人著想,則人我關系自會和諧;個人的物質財富貪得過多,則精神必然受累,心里的壓力就越大。綜觀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世上不外乎這兩大關系。這兩大關系處理的好,處理的適度,方可望有快樂幸福的生活。王鳳儀先生致力于改變世風,挽救人心,凡四十年,無非為解決這兩大關系對人們的困擾;把這兩大關系理順了,用道來主宰一切,則快樂的家庭,祥和的社會,始可有基本保障。這便是先生餓死復蘇之后,所開辟出的新的光明之路。餓死復蘇這一件事,使先生的心界清了,心靈上得到了解脫,解除了心界之苦。
第三關,十月救楊柏得明天道,是這一年的第三件大事。楊柏是地方的大善士,扶困濟貧,力行善事,遠近馳名。不意突遭大禍,有家破人亡之虞。王鳳儀先生考慮到,這樣的大慈善家,真得遭遇如此兇事,今后誰還敢做善事?這豈不是把善門給堵死了嗎?所以王鳳儀先生決心學羊角哀,舍命救楊柏(羊角哀是春秋時代的人物,事詳《今古奇觀》)。先生夜行通都嶺,忽見光明(王鳳儀先生把它叫“黑夜見白天”),從此大徹大悟。由于一念精誠,頓開靈明,豁然開朗,頓悟天人一貫之理,洞悉陰陽變化之機,預知大同之世即將開幕,寒冷的冬季眼看過去,和暖的春天快要到來,使人們從黑暗中見到了陽光。后來千千萬萬個受益的群眾,對此都有切身的體驗。
清末民初之際,女子義學的大興與性命倫理之道的大昌明,匯成一股巨流,蕩漾于長城內外、白山黑水之間,蓋無不淵源于此。各大宗教的教主與古今中外的圣哲,都是對道德篤誠實踐,對宇宙人生真理不懈地探尋,終于大徹大悟。并把他們所發(fā)現(xiàn)的真理,傳布于世,有的形成宗教,有的形成一種不朽的學說。他們所闡明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不過對真理認識的深淺層次或角度不同,所以為人類所開辟的路徑也不同,正如印度泰戈爾所說:“真理唯一,但其道路非一。”王鳳儀先生夜見光明之后,所倡導的“入世、應世、出世”的超凡入圣、了脫生死的大道,也正是宇宙人生真理的又一次大闡明。只不過他所提出的是“不破不立,當體成真”的簡捷明確、通俗易懂的道路而已。
人的天性又稱元性,是光明澄澈、純善無惡的,只因被氣稟所拘,物欲所蔽,才失去了本來面目。欲恢復其原貌,一般來說,不外兩種途徑,一是“自誠明”,一是“自明誠”。王鳳儀先生純屬自誠明,他是由于救楊柏,精誠所至,豁然開朗,徹悟了宇宙人生真理。當然,他的開悟也是來自多年的倫理實踐與生活中的千錘百煉,絕非一蹴而就的。所謂自明誠,是指一些有關的道理,認清目標、方法與途徑,而后逐步達到去私存誠。所以古人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智慧與功能是人的自性中所固有的,不是向身外求的,是要化除氣稟性,去掉不良習性,經過不斷地磨煉,正如老子所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與求學問不一樣,求學問是向外求,越多越好;而學道是要去掉后天的習染與利欲。所以修行的過程,即是凈化靈魂的過程。不論宗教或哲學,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
性是一切的本源,先生夜見光明,洞悉一切,都是來自于天性。性是無比尊貴的,所以王鳳儀先生說:“天地有壞,我性無壞?!蓖貘P儀先生餓死復蘇,立下了挽救人心、改變世風的偉大誓愿;救楊柏得明天道,具備了大智慧,照亮前進的道路,使他在思想體系和事業(yè)上,才有了宏偉的成就。救楊柏得明天道,王鳳儀先生的性界清了,性界得到了解脫,圓明了天性。王鳳儀先生三十五歲這一年的三件大事,使他的性、心、身“三界”都得到了凈化與升華,這正是他講三界學說的緣起。
王鳳儀先生長了十多年瘡癆,悔過頓愈,他無任何嗜好,是身界清了;餓死復活,死了為自家奔波的人心,而一心孝親,勸化世人,是融會貫通了人心存道心,這是心界清了;救楊柏得明天道,無所不知,天性來朝,是性界清了。三界都清了,得知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并明白了怎樣可以成佛的道理?!疤熨x以性,地賦以命,人間的父母生身”才構成一個完整的人,這是王鳳儀先生指出三界的來源。又說:“不動氣稟性,天老爺管不著;心無私欲,閻王爺管不著;身不犯法,國主爺管不著?!比四軌蛉绱?,距離成道也就不遠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