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wǎng)·閃電新聞5月9日訊小蘭“化名”上初二,父母離異,平時跟媽媽在一起生活。從初二上學期開始,小蘭就開始遭受班內(nèi)同學的“語言霸凌”,曾經(jīng)愛說愛笑的她變得沉默,總低著頭避開熟人;曾經(jīng)每周都要畫的素描本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日捧著手機刷短視頻。媽媽對小蘭的情況非常擔心,帶她去精神科檢查,結(jié)果確診中度抑郁。小蘭媽媽非常想不通,自己的女兒可愛懂事,體貼善良,她為什么會被欺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與本文無關

紐扣家庭教育心理咨詢師周茉淇老師詳細了解了孩子的成長經(jīng)歷后,找出了原因:

歸根究底,就是父母把孩子養(yǎng)得能量太“低”了。因為是單親家庭,小蘭媽媽缺乏安全感,害怕孩子惹事,總是教育小蘭“吃虧是福”“做人要大度,不要斤斤計較”,卻從沒有教她如何保護自己。過年期間,小蘭不愿意把自己心愛的玩具娃娃送給表妹,媽當著眾人的面訓她:“你都上初中了,不要再玩這些娃娃了?!庇H戚問小蘭成績和學習,她明顯不想回答,媽媽卻在旁邊催促:“快說呀,別這么沒禮貌?!眿寢屵@些無意識的行為,慢慢讓小蘭形成了一個錯誤的認知:自己的感受不重要,別人的感受才重要;不能拒絕別人的要求,不然就是不懂禮貌。所以那些欺負她的人,只是找到了一個不會反抗的目標。

對于蘭蘭的情況,周茉淇老師提出以下建議:

1、改變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多給孩子肯定和鼓勵

孩子說話時,家長不要動不動就打斷或是否定。而是耐心聽完,并真誠地給予贊美和鼓勵:“哇, 你的這個想法太棒啦”“原來是這樣啊,媽媽都沒想到呢”。

2、跟孩子一起記錄身上的小確幸,關注孩子的點滴進步

給孩子買一個日記本,每天晚上睡覺前,家長鼓勵孩子寫下當天發(fā)生的小確幸或是取得的一些小進步,哪怕只是“今天和同桌一起去吃飯了”這樣的小事。

3、在家和孩子進行“情景模擬練習”,教會孩子應對方法,學會設立自己的邊界權

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學會保護自己,家長可以和孩子玩“情境模擬”游戲。比如:被人說壞話怎么辦?有人散布謠言怎么辦?別人借東西不還該怎么辦?對于家里的長輩,可以教給孩子一個“萬能”的表達方式:“XX(稱呼),當你XX(描述對方行為),我感到XX(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希望XX(提出合理要求)?!北热纾骸皨寢?,當你在外人面前批評我時,我感到很沒面子,我希望你下次能私下和我說?!?/p>

慢慢地,小蘭變得活潑開朗,中度抑郁轉(zhuǎn)為輕度抑郁。回到學校以后,小蘭能夠正確處理和老師同學的關系,與身邊人建立邊界感,向霸凌者鼓足勇氣說“不”。

(本文系真實案例,文中人物均為化名,請勿對號入座。)

閃電新聞記者 郝彬潔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