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多區(qū)發(fā)布義教入學政策,北京市義務教育入學服務平臺也已正式開通。

隨著信息采集工作的開啟,不少家長開始關注“如何讓孩子順利度過幼小銜接”這一問題。孩子幼升小,不搶跑就落后了嗎?幼小銜接,到底“接”什么?家長如何陪伴孩子度過幼小銜接過渡期?

本期,我們特別邀請相關專家教師,為家長支招。

幼小銜接要警惕幼兒教育“小學化”

蘇婧(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對幼小銜接的不科學認識導致幼兒教育出現(xiàn)“小學化”傾向。切實做好幼小銜接,迫切需要科學的認知和行動。

所謂幼兒教育“小學化”,主要表現(xiàn)為不尊重3~6歲幼兒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忽視學前教育的基礎性特征,對幼兒進行過度的早期智力開發(fā)、過早的優(yōu)勢智能定向、過量的單一興趣培養(yǎng)、過重的學科知識學習,違背了孩子的天性和發(fā)展規(guī)律,使學前教育的功能異化。

3~6歲幼兒處于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與認字相比,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傾聽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更重要,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huán)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如果想為入學做準備,家長就應該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讀物,經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其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進一步拓展幼兒的學習經驗,而不是只讓幼兒多識字、多寫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同樣,兒童早期數(shù)學學習的任務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數(shù)學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數(shù)、量及數(shù)量關系,感知形狀與空間關系等。這要求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fā)展水平,為幼兒提供豐富的玩具和活動,以及充足的實物操作機會,讓他們在點數(shù)、按數(shù)取物、說出總數(shù)、實物加減等活動中感受和體驗數(shù)量關系、符號等抽象概念。

科學的幼小銜接,是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等多方面的有機融合。家長更要關注的是孩子習慣的養(yǎng)成和心理的準備,而不是單純強調小學知識技能的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更不能因為成人的焦慮或者外界的干擾,而打亂孩子成長的節(jié)奏。

培養(yǎng)三大能力 幫助孩子順利銜接

鄭韻(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第三小學教師

幼小銜接是孩子成長的重要轉折點,從幼兒園到小學,不僅是學習環(huán)境的改變,更是生活習慣、社交方式、自我管理能力的全面升級。為了幫助孩子順利過渡,家長可以陪伴幼兒逐漸提升以下三種能力,以便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

1.培養(yǎng)孩子的任務意識和完成任務的能力。

家長應幫助孩子不斷強化“我即將成為小學生”的意識。入學前,家長可以經常提醒孩子“你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了”“做個小學生多光榮,你可要當個好學生呀”。其次,家長應訓練孩子記住具體任務的方法和能力。孩子入學后,每天都有具體的學習任務,記住這些任務是首要問題。家長可給孩子傳授一些方法,任務單一時,用腦子記,多想幾次,把它記??;任務較多時,用本子記,不會寫字,用拼音也行。孩子這樣做了,日子長了就形成了相應的能力。

2.培養(yǎng)孩子的規(guī)則意識和遵守規(guī)則的能力。

幼兒園生活與小學生活截然不同,成為小學生就要遵守《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為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家長要讓孩子懂得“生活處處有規(guī)則,人人都應遵守規(guī)則”的道理。入學前,孩子可以和家庭成員進行情景模擬體驗,模擬學校的生活,讓孩子了解《小學生行為規(guī)范》,并愿意按規(guī)范去做。特別好動的孩子,可以參加一些如畫畫、下棋等活動,這有利于孩子自控能力的培養(yǎng)。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培養(yǎng)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因而與人交往能力普遍較差。因此,培養(yǎng)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既是入學適應的需要,又是一生成功發(fā)展的需要。家長要鼓勵孩子主動與同伴交往(包括陌生的同伴),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機會,引導孩子多學同伴的優(yōu)點、善于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爭取自己的進步。與他人合作時,有事一起商量,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分工協(xié)作完成任務。讓每個孩子找到自己的朋友,小學生活會更加美好快樂。

引導孩子學會獨立自主做事

解春榮(北京市延慶區(qū)第一幼兒園副園長、正高級教師)

幼小銜接的“接”是指習慣養(yǎng)成,主要有做事、傾聽、閱讀、書寫、獨立自主生活等習慣。每一種習慣的養(yǎng)成都會促進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針對做事習慣方面,家長反映孩子不愿意做事、做事總愛磨蹭、做事遇到困難容易放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學會做事,從而養(yǎng)成獨立做事的好習慣呢?

針對不愛做事的孩子,家長可以采取“兩個選擇、兩個關注”的方法?!皟蓚€選擇”,一是讓孩子選擇要做的事情,二是選擇做事的時間。比如說,今天一共有三件重要的事情要做,請孩子來選擇先做哪件事,確定什么時間來做,明確做事順序,給予幼兒自己做主的機會?!皟蓚€關注”,一要關注孩子做事中的學習品質。作為家長,我們要從孩子的表情及言行中發(fā)現(xiàn)孩子是否專注,是否能積極解決問題,是否能堅持做完事情等良好的學習品質,并且給予適當強化,從而形成做事動力。二要關注減少孩子做事中的外在干擾。孩子做事的注意力本來就易分散,我們要減少干擾,為孩子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家長需靜靜地觀察,不嘮叨,避免外來的刺激過多、過強,從而干擾孩子做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針對不會做事的孩子,家長要減少說教,增加孩子實踐體驗的機會。具體分成三步走第一步是自主體驗,獲得做事的方法。孩子不是教會的,而是在反復嘗試體驗的過程中學會做事的。第二步是互動分享,豐富做事方法。每次做完事情,家長孩子要進行互動分享、相互啟發(fā),豐富做事方法。第三步是恰當鼓勵,強化做事方法。

針對不敢做事的孩子,家長可以采取“兩降低”的方式,增強孩子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皟山档汀本褪墙档妥鍪聵藴屎徒档图议L否定孩子行為的頻率。降低做事標準就是請孩子做的事情,一定是讓孩子在原有基礎上通過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務,避免因達不到而害怕做事;其次,當孩子做事的時候,家長應多鼓勵、少指責。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轉載請注明來源“現(xiàn)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fā)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策劃:鄧麗

編輯:韓沖 姜思瑤

校對:韓沖

審核:張秋穎

終審:冉陽 郝彬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