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文/余大滿(微信公眾號:余大滿書房)

提到商鞅,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歷史課本中的商鞅變法。正因為這次變法使得秦國由弱變強,從而最終東出函谷關統(tǒng)一天下。

翻開史書,歷史上的商鞅形象卻并不好?!妒酚洝酚涊d: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

而在我最近讀過的《大秦帝國之黑色裂變》中,商鞅的形象卻變得格外不同,他充滿激情,英勇果敢,格局遠大,同樣也會為了變法而視死如歸。與史書上冷冰冰的形象相比,這樣的商鞅更像一個充滿血肉的人。

為什么同樣的人物,文學形象和歷史形象相去甚遠,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又該如何認識呢?

我們從小說《大秦帝國》說起。

孫皓暉的《大秦帝國》

這部作品是作者孫皓暉歷時十六年創(chuàng)作完成的,全書五百萬字,寫出了地處西陲的秦國歷經(jīng)一百多年,一步步由弱變強,統(tǒng)一天下而最終滅亡的長篇史詩。

商鞅變法的故事就發(fā)在小說的第一部《黑色裂變》中。衛(wèi)國士子衛(wèi)鞅在秦孝公求賢令的感召下,來到秦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變法在秦國產(chǎn)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激發(fā)了老秦人耕戰(zhàn)的積極性,但變法還是遭到了秦國世族的反對。

在與多方力量的對抗中,變法最終在秦國扎根,秦國從此強大起來,收復了被魏國占領多年的河西失地,而衛(wèi)鞅也因被封商於之地而成了商鞅。但在秦孝公死后,在世族力量的反撲下,新繼位的秦君為了鞏固地位最終車裂商鞅。

小說中商鞅有偉大的抱負。在來到秦國前就曾游歷數(shù)國,尋找施展自己才華的地方,最終在高人的指引下來到了當時孱弱的秦國;

小說中的商鞅有著雷霆萬鈞的魄力,渭水大決,刑殺700多位私斗的老秦人,太子犯案,毫無留情地處理了太子傅公子虔和公孫賈;

小說中的商鞅有著忠貞不渝的愛情,他深愛著自己的愛人白雪,對于自己政治聯(lián)姻的公主也一樣做到了相敬如賓。

小說中的商鞅不那么冷冰冰

在我看來,相比于史書中冷冰冰的文字,小說家的文筆賦予了歷史人物新的生命。正如《大秦帝國》中的商鞅,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富有激情和生命,更加像一個人。

而流傳千古的史書中,我們看到的商鞅只是那個為了達到富國強兵不惜大決人犯的暴政者,只是那個維護變法甚至得罪世族儲君的大良造,只是兵敗身死肢體破碎的殉道者。再波瀾壯闊的故事在史家筆下,總會少一些豪邁,多一絲冰涼。

司馬遷說他天性刻薄寡恩,“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zhì)矣”。同樣在中國長期的歷史中,商鞅的名聲也是非常差,可以用“狼藉”來形容。知識階層以談論商鞅為恥,連說到他的名字都會“口臭三日”。

西漢賈誼的《過秦論》,對秦朝滅亡的分析就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北宋的蘇軾針對王安石變法就曾上書宋神宗,以商鞅為前車之鑒,認為“惟商鞅變法不顧人言,驟至富強,亦以召怨天下,雖得天下,旋踵滅亡”。唐代的杜甫在《述古詩》中言:“秦時任商鞅,法令如牛毛”,也抱怨了商鞅時期的法令復雜,執(zhí)法過于嚴苛。

秦朝以后不少學者對秦王朝在統(tǒng)一后迅速走向滅亡的分析普遍相信這是商鞅變法所產(chǎn)生的后遺癥。與此同時,商鞅為何在中國歷史上的形象如此之差,我想主要就是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歷史都是勝利者所書寫的。秦朝滅亡后,后世的學者總結秦朝滅亡的教訓,往往將其歸結秦朝殘酷的統(tǒng)治,而這樣的統(tǒng)治模式則源于商鞅的變法。此外,后世的統(tǒng)治者為了強調(diào)自己統(tǒng)治的合法性,就會大肆宣揚秦的殘暴,商鞅的惡。殊不知“百代都行秦政法”。

其次,儒家對法家的仇視。在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潮流中,真正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流派就是儒家和法家。被后世稱為“亞圣”的孟子,其實與商鞅生活在同一時代。與商鞅在秦國大展宏圖不同,孟子則常住列國游走,郁郁不得志。儒家的思想與法家思想在當時存在著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一個主張恢復井田制,施展仁義治國;一個則力求廢井田,開阡陌,實現(xiàn)富國強兵。

思想矛盾的不可調(diào)和使得后世被獨尊的儒家對法家思想極力貶斥,對法家代表商鞅也是批判駁斥。后世知識分子都以談論商鞅為恥。然而,諷刺的是,在小說《大秦帝國》中,儒家的形象卻并不光彩,其代表孟子仿佛跳梁小丑一般。

最后商鞅自身的刻薄寡恩,執(zhí)法嚴酷。就算在美化商鞅形象的《大秦帝國》中。商鞅也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在國事上嚴酷不近人情的形象。無論是他渭水大決,還是他刑罰公子虔公孫賈,還是他刑殺黑林溝里正。他在國事中,永遠板著臉,一副執(zhí)法如山的模樣。這樣的人總會給人距離感,讓人畏懼。這樣的人在史學家的筆下,更像一個惡魔,更加面目全非。

歷史上的商鞅變法對后世影響深遠

讀史使人明智。我們讀歷史,談論歷史上發(fā)生的故事絕對不能繞開歷史上的人物。唯物歷史觀告訴我們?nèi)嗣袢罕妱?chuàng)造歷史,但是不可忽視的是關鍵人物同樣發(fā)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正確認識歷史人物,是我們讀史的重要一步,我們不應該輕視。

我們現(xiàn)在所談論的歷史人物,在我們腦海中都有著關于他種種形象印跡。這里就包括史家筆下的歷史形象、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以及我們心中給他定位的自我形象?!耙磺€讀者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今天的主角商鞅,到底哪一個才是他真實的形象呢?

首先,我認為商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的一系列變法措施,使孱弱的秦國走向富強,走向統(tǒng)一。他是秦統(tǒng)一的基石,他也像一個神秘的幽靈也在客觀上改變了戰(zhàn)國乃至后來中國歷史進程的政治和經(jīng)濟生態(tài),后世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國的治國理念,在根本上是對其思想的延續(xù)。

其次,我想商鞅也是一個極其有魄力和魅力的人。在這里我相信小說家筆下的商鞅,他有血有肉,激情澎湃。他可以為施展抱負而輾轉數(shù)國,可以為考察秦國形勢而跋山涉水,翻山越嶺;可以為制定法令而廢寢忘食;甚至可以為了維護新法而得罪權貴背上惡政和暴政的惡名。

最后,我想商鞅也是一個孤獨的人。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一個偉大的人也是一個孤獨的人。在金戈鐵馬的戰(zhàn)國時代,禮崩樂壞。面對反對力量,面對一切阻力,他只能獨自面對,并且忍受著生前身后的罵名。當然,他也是幸運的,他遇到了秦孝公,這個支持他的變法國君。這對君臣組合讓變法成功成為了可能。

秦孝公和商鞅的君臣組合也是一段傳奇

歷史中的文字是冷冰冰的,但歷史上的人物卻不應該是。抹去歷史中的塵埃,我們要看清歷史的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的豪邁,他們的氣魄,他們的孤獨還有他們的無奈。對于商鞅亦是如此,我們不應該只看到他的刻薄冷酷,還有透過表象看清他的內(nèi)心世界。

我最近剛剛入手了《商君書》,讀一下商鞅的著作,可能就是了解他最好的辦法吧。

最后再提一下這部五百萬字的《大秦帝國》。我想起馬伯庸對歷史小說標準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我想這個標準在這部巨著中體現(xiàn)地淋漓盡致。在五百萬字的巨著中,有著許多像商鞅這樣的歷史人物,他們就像天上的星星,燃燒著自己,照亮著我們這個民族前進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