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5月,從歐洲出差歸國的金庸一回來找到倪匡,質(zhì)問對方:“你為什么要把阿朱寫死?你這讓我接下來怎么寫?”
倪匡倒是氣定神閑,他看著自己的好友兼老板,說:“英雄,都應(yīng)該是孤獨的?!?/p>
金庸一時語塞,行吧,寫死就寫死吧,再重新配上個女主就好了。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又要出差,可是連載不能斷啊,于是他還是找了倪匡,并千叮嚀萬囑咐:“這次可不敢再寫死誰了哦。”
倪匡揮揮手,告訴金庸放心。
結(jié)果,等金庸回來,再次眼前一黑——倪匡倒是沒有寫死誰,卻把阿紫的眼睛寫瞎了。
這回,人家給出的理由更加令金庸無語:“阿紫太壞了,我們都不喜歡她,我要給讀者們出出氣?!?/p>
這就是倪匡,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金庸、古龍的一生摯友。
一
1935年,是群星冉冉升起的一年,這一年,曾仕強、李敖出生了,而作為香港四大才子的倪匡也出生在這一年。倪匡出生于上海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作為家里的第四個孩子,父親給他取名倪亦聰。
倪匡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別的孩子都沉迷在各種課間玩樂的時候,倪匡卻帶著他幾歲的妹妹一起,躲在一邊兒看書。幼時的愛好有時候決定了一生的走向,長大后的兩人也都成為香港有名的作家。
這個和倪匡窩在一起看書的妹妹,就是我們熟知的大作家,《我的前半生》的原創(chuàng)作者,亦舒。
1956年,因為拆掉了一座搖搖欲墜的木橋生火取暖,倪匡被冠上了“反”的罪名,為了躲避監(jiān)禁,倪匡輾轉(zhuǎn)來到了香港,在這里,開始了屬于他的傳奇人生。
倪匡的職業(yè)生涯可謂是豐富多彩,做過工人、校對、編輯,后來更是自學(xué)成才,成為了專業(yè)作家。
倪匡可以一個小時動筆寫出六千到八千字來,這樣的“碼字”速度不僅僅要的是速度,還要有敏捷的思維,而倪匡的這一能力也為他成為當(dāng)時一名相對比較牛的作家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個人基礎(chǔ)。
據(jù)說,倪匡最多同時在十二家報社寫專欄。
1962年,倪匡在金庸的鼓勵下,開始用筆名“衛(wèi)斯理”寫小說,從那時開始,衛(wèi)斯理系列正式進(jìn)入了大眾的視野。
其中,相對有名的就是武俠《六指琴魔》,還有科幻小說《藍(lán)血人》。隨著小說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倪匡的才華也被更多的人看到。于是,60年代末,倪匡開始進(jìn)軍影視行業(yè)。
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末,電影行業(yè)進(jìn)入了武俠電影的熱潮。很多我們熟悉的影視明星,都是從那個年代起來的。
一個好的演員,需要由一個好的作品來表現(xiàn)出來。而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就需要背后有一個超強的編劇。
倪匡就是武俠浪潮中,邵氏電影的金牌編劇。
《獨臂刀》就是倪匡編劇的第一部電影作品。當(dāng)時倪匡還不會寫劇本,張徹也還不是武俠電影的開山鼻祖。
單單是一部從金庸的《神雕俠侶》中,楊過斷臂為靈感的武俠小說,就要拍成電影掛上熒幕。這對當(dāng)時的導(dǎo)演、編劇還有演員王羽來說,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可是這部電影卻成全了所有人的才華和野心,電影上映以后,王羽成為了香港影壇人們熟知的武俠巨星,開啟了他傳奇的一生;張徹就此成為了香港影壇上第一位票房過百萬的導(dǎo)演,也成為了武俠電影的開山鼻祖;而倪匡,有了這部電影打好的市場基礎(chǔ),他也開始了自己的劇本創(chuàng)作生涯。
二
捧紅了王羽,就有各種各樣的劇本找上門來。好友羅維導(dǎo)演找到倪匡,讓他幫忙寫一個劇本。彼時,倪匡已經(jīng)成了邵氏的當(dāng)紅編劇,有合約在身。但是礙于好友關(guān)系,不得不做了一個不掛名的編劇。
因為當(dāng)時導(dǎo)演用的是新人,倪匡覺得反正也沒什么人看,自己寫著掙點錢也挺好的。
當(dāng)時,這部名為《華僑英雄》的電影劇本,并不被羅維看好,也不被倪匡看好,就連這部電影的主演,那位新人演員,也是因為羅維的夫人,勸不回來奔赴美國結(jié)婚的鄭佩佩,為了不空手而歸,“隨手”簽下的一個新人。
可是,偏偏就是這樣一個爹不親娘不愛的電影,在上映之后,卻意外爆火,爆火程度甚至超過了當(dāng)時倪匡一戰(zhàn)成名的巨作《獨臂刀》。
這部電影的名字,就叫《唐山大兄》。而那位被“隨手”簽下的新人演員,就是李小龍 。
后來,在張徹的回憶中,錯過了李小龍,成了他一生都比較遺憾的事情。
有了《唐山大兄》這部片子打頭陣,倪匡開始為李小龍量身定制下一部爆款劇本。
這部電影的劇本超越了之前武俠劇的“兄弟情誼”,轉(zhuǎn)而將“民族氣節(jié)”、“家國大義”作為貫穿始終的思想。故事里,有很多讓人看了會爽感十足的畫面,比如一腳踢碎“東亞病夫”的牌匾,比如主角陳真以一人之力獨闖日本空手道會館······
而在這里,后來我們熟知的成龍、洪金寶、林正英都還是配角,被一一踢翻在地。
《精武門》上映之后,可以說是達(dá)到了萬人空巷的地步。發(fā)布會上,人聲鼎沸,以至于電影根本無法開場。
初出茅廬的新人演員李小龍哪里見過這場面,問坐在自己身邊的倪匡,應(yīng)該怎么辦。
倪匡笑著告訴他:“你站在臺上揮一揮手,大家就安靜下來了?!?/p>
由此,一個成為影壇傳奇的演員就此誕生了。
三
無獨有偶,在倪匡編劇的影視作品下火起來的,還不僅僅是王羽和李小龍。
當(dāng)時因為王羽的離開,張徹手底下沒有了當(dāng)紅影星,只有不被看好的兩個新人,狄龍和姜大衛(wèi)。
為了扶起姜大衛(wèi)這個故人之子,張徹聯(lián)手倪匡,為姜大衛(wèi)量身定制了一個角色——關(guān)小樓。
后來,這部名為《報仇》的電影獲獎的消息傳來,拿到獎杯的那一刻起,姜大衛(wèi)也徹底紅了。
后來,甚至有他的迷妹,以關(guān)小樓為原型,寫了另一部眾所周知的作品,這個故事的名字叫《霸王別姬》,而這個故事,也將哥哥張國榮送入神壇。
得知《報仇》得獎的時候,姜大衛(wèi)正在拍攝電影《十三太?!?。而這部電影,依舊是倪匡編劇的。
說起《十三太?!?,還有一段有意思的故事。當(dāng)時邵氏電影的程剛導(dǎo)演,和張徹是死對頭,
程剛拍了一部《十二金牌》,破了張徹電影的票房紀(jì)錄,張徹不服氣,非要超回來,還非要比程剛多一點。
因為擰著一股勁,拍攝的時候也特別較真,電影的最后直接還原了“五馬分尸”的場景,張徹甚至為此搭起了高臺,引得當(dāng)?shù)孛癖婔[事,可是,一般拍攝的時候不順利的劇本,最后收視反而都不錯。
于是,倪匡編劇,姜大衛(wèi)主演的《十三太?!?,不出意外創(chuàng)下了票房的新高。
四捧紅了姜大衛(wèi),狄龍的春天就來了。
在倪匡的另一部作品《刺馬》中,狄龍選擇了為了女人出賣兄弟的反派角色。這部電影取自清朝末年的一宗謎案,倪匡說,所有語焉不詳?shù)臍v史,都是編故事的最佳材料。
所以,這個一直被各種戲曲傳唱,卻始終沒有人有辦法將其編入熒幕的故事,在倪匡的筆下,變成了一個人物豐滿的絕佳劇本。
彼時,姜大衛(wèi)已經(jīng)是當(dāng)紅影星,狄龍雖然不及姜大衛(wèi),可也已經(jīng)有自己的實力和粉絲基礎(chǔ),當(dāng)時參演這部電影的演員除了他倆,還有一個新人,叫陳觀泰。
狄龍選擇了大家都不愿意去演的反派角色馬新貽,恰恰是這個反派角色,讓狄龍的演技得到了認(rèn)可,拿下了優(yōu)異演技獎。
與此同時,新人演員陳觀泰,也因此開啟了屬于自己的上坡路。
隨著香港人對本土意識的重視,影視作品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也會做出調(diào)整。倪匡作為編劇,也開始在人們口耳相傳的故事中找自己的靈感和素材,創(chuàng)作以民間傳奇故事為背景的武俠影視劇本。
《方世玉與洪熙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這部電影由陳觀泰主演,另外還用了新人傅聲和戚冠軍。電影的一開頭,張徹就讓三位演員分別演出一種拳法,將洪拳的面貌搬上熒幕,這也成了電影別具一格的看點之一。
這部電影捧紅的演員傅聲,也成了后來張徹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一員重將。
因為王羽的事情,武術(shù)指導(dǎo)劉家良和張徹鬧得很不愉快,當(dāng)時有才華的人都是有脾氣的,劉家良一生氣,干脆就回了邵氏,打算自己單干。
他找的編劇,也是倪匡。
倪匡和劉家良商量了一晚上,敲定了一個片子,就是《神打》。
因為不愿意用明星,第二天的拍攝片場,劉家良隨手一指,就把當(dāng)時名不見經(jīng)傳的武師汪禹定成了電影的主演。
沒想到,這部片子就這樣火了,汪禹也跟著火了起來。
五
有了《神打》做鋪墊,倪匡和劉家良合作的下一步姊妹篇便也提上了日程。
在這部名為《茅山僵尸拳》的影片中,倪匡為負(fù)責(zé)演僵尸的劉家輝設(shè)定了一套別具一格的裝扮,也就是后來我們熟知的清朝官服的僵尸,包括僵尸的動作和拳法,也是倪匡為角色量身定制的。
后來,影迷們統(tǒng)一認(rèn)為,僵尸的裝束和動作都是從《鬼打鬼》中來的,卻鮮少有人提及《茅山僵尸拳》了。
在創(chuàng)作了一百多部劇本之后,倪匡的編劇生涯也漸漸步入尾聲。
作為前輩,他在最后編劇的電影《少林三十六房》中寫道,英雄造時勢。
而在這部電影上映的下一年,新人導(dǎo)演徐克開始締造屬于他的武俠神話,香港武俠電影神仙打架的時代來臨了。
倪匡后來參與編劇的作品越來越少,創(chuàng)作也進(jìn)入了比較平和的階段。他依舊更新著自己的“衛(wèi)斯理”系列,在2004年的時候,倪匡感覺到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力不從心,干脆就瀟灑地選擇了封筆。
2012年,倪匡獲得第31屆香港金像獎終身成就獎,頒獎的正是后來接棒了香港武俠的徐克。
2018年10月30日,倪匡的好友金庸去世。
倪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了這樣一句話:“金庸、黃霑、張徹、林燕妮、我。五個人,四個人去世了。只剩我一個了。很寂寞的,真的。我身體差到極點,百病叢生,舉步維艱……”
4年后的2022年,這個寂寞到了極點的87歲老人也駕鶴西去。
至此,屬于武俠世界的人全部仙逝。
或許,在另一個世界,或許他們能像金庸期望的那樣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在另一個世界聚在一起開啟屬于他們武俠世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