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會,大家被要求一起學習稻盛和夫的《心法》。

其實很早之前就讀過這本書,但之前的感觸并沒有多深刻。

今天重新讀這本書,卻有另一番感受,可能因為自己多年來,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更加深刻的緣故。

稻盛和夫的很多思想,都來源于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受王陽明的影響極其深刻。

書上有人問心在哪里?心不是指大腦,也不是胸口處的那一顆跳動了心。

稻盛和夫不假思索的說:“心,就是良心”。

如果不懂傳統(tǒng)文化,是很難理解什么是良心,這個良心,不是形容一個人真有良心的良心。

這‘良’字,是出自儒家的《孟子》:“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币簿褪峭蹶柮髡f的“致良知”。

“良心”即是“良知”,也就是不用思考,就能知道。也就是孔子所說的:“生而知之者,上也”。

每個人,天生就能‘知’一切是非善惡,所以叫“生而知之”。所以孟子說:“是非之心,人皆有之?!?/p>

王陽明又說:“知善知惡是良知?!绷贾芊直媸欠巧茞海贾褪俏覀兊男闹倔w,“心之靈明是良知”。

良知,在佛家又叫覺知。它來自我們的真如自性,也就是存在于我們的本心之中,未曾有絲毫增減。

這個覺知發(fā)揮作用時,就是佛家說所的:“能善分別諸法相”。

所以,這個‘心’是關(guān)鍵,心里頭一切具足

稻盛和夫說:“作為人何謂正確?”然后又提到了,依照原理原則才是正確。

原理原則在哪里?其實都在我們的心中,應對事物時,在心中去除私欲,那么這件事的原理原則就會顯現(xiàn)。

比如他創(chuàng)建KDDI時,不斷問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否有私欲。最后確認自己私心了無,動機至善時,就明白了KDDI的原理就是,“以更便宜的價格為國民提供更優(yōu)質(zhì)的服務”。

再比如,他就任日航時,也是去除心中的私心,完全不為自己,不去拿一分錢工資,只為讓日航的員工不失業(yè),家庭生活有保障。

我們很多人喜歡去學一些原理原則,這不是不可以,但如果內(nèi)心有私心,學來的原理原則也無法落地。

比如,學了稻盛和夫的“付出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但自己有一顆偷懶的私心,如何能做到努力呢?

學了稻盛和夫的“活著就要感謝”,但別人一旦觸碰到你的利益,你無論如何也無法生出感謝之心,因為你有一個為自己利益的私心。

由此可見,原理原則固然可學,但關(guān)鍵還在于能否落地。

稻盛和夫最核心的思想是“利他”,但如果你有私心,利他是無法持續(xù)的。

比如,兩個人坐公交車,一個人給老人讓了座,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老人沒有感謝他,于是他覺得這個老人不好,給他讓座了都不謝謝我,以后我再也不給老人讓座了,利他的行為就此斷掉了。

另一個人給老人讓了座之后,老人也沒感謝他,但他沒有放在心上,他從心里覺得,讓座本來就是他應該做的事情,他沒有求回報,而是完全的放下了自己私欲,這就是“不住相布施”。

由此可見,但凡只要有自己的私欲在里面,利他就不能持續(xù)。

稻盛和夫說:“人這一輩就是要“提高心性”!”

這其實就是修身養(yǎng)性,也就是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

稻盛和夫說:“凈化心靈”,其實就是儒家的“去人欲”,佛家的“去除妄念”。

儒家說:“只有去人欲,才能存天理”。

佛陀說:“只有去除妄念執(zhí)著,才能證得如來智慧”。

只有凈化心靈,才能去除私欲,才能真正利他,才能明白“作為人何謂正確?!?/p>

那些正確的原理原則,以及真善美,都來自我們的本心,也就是良心。

所以,稻盛和夫才說‘良心’就是“真善美”,因為我們的本心自性,如果發(fā)揮作用,必定是私心了無。

既然沒有私心,那本心所發(fā)的一切念頭,就必定是符合“真善美”的正念。

如果有私心,良心是無法發(fā)揮作用的,私心會遮蔽我們的本心。

今天重新讀這本書,才明白稻盛和夫其實也是一個修行人,否則他不會出家。

他是借工作來修行,在事上練心,在事上磨練心志,提高靈魂。

他將心與事,完美的結(jié)合在了一起,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創(chuàng)辦兩家世界500強,并挽救即將破產(chǎn)的日航。

而我們很多人,即使明白了“良心”,知道本心里頭一切具足,但就是無法落地。

所以,稻盛和夫的《心法》,還是值得品讀的一本書,也許會讓你從中領(lǐng)悟到,如何將心應用于生活和工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