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母親里,我最佩服魯迅母親魯瑞。她在魯迅婚姻上確實有失當(dāng)處,但她在養(yǎng)育上做到的這四個點,卻堪稱所有母親的典范。

我確定:魯瑞在養(yǎng)育上做到的這四個點,但凡有母親能做到其中之二,子女想不成才都極難。

魯瑞

第一,放任兒子去經(jīng)歷。

魯迅還是個孩子時,魯瑞就把很多事交給兒子去做,包括讓魯迅進當(dāng)鋪典當(dāng)東西、跑藥店抓藥等。

別的不說,光說上當(dāng)鋪典當(dāng)東西這類事,就勢必遭受無數(shù)勢力人的白眼、奚落,這點,身為過來人的魯瑞定是再清楚不過。按理,明知兒子自尊心強的她,不應(yīng)該讓兒子去干這類差事,可魯瑞并未如此,她覺得兒子多些經(jīng)歷才是好事。所以,這類事,她全交給兒子去辦,自己只等著他將典當(dāng)來的錢如數(shù)交到她手中。

魯迅父親去世,爺爺在獄中,家中長輩記者重新分配房屋。魯瑞想都沒想,就把兒子魯迅推出去,讓他一個孩子去主持。

魯迅在這件事中看清楚了家族人的嘴臉:他們欺負(fù)他們孤兒寡母,分給他們的房子又差又小。魯迅人小主意大,靈機一動說:“這事我也做不了主,要請示爺爺才能簽字?!?/p>

這件事,對小小的魯迅的內(nèi)心的創(chuàng)傷很深重,那么小就看清楚了家族長輩的真面目,這顯然和多數(shù)家長期盼的“讓孩子在童話中長大”的理念不一樣。

魯迅

魯迅在外求學(xué)吃了很多苦,冬天吃辣椒御寒,黑棉衣破了洞,怕棉花露出來,他就貼張紙把它染黑。魯迅回家過年,魯瑞看到了破棉衣,雖心疼,卻也并未打算給他換新,她的想法依舊如故:

“人要成器,必須經(jīng)歷?!?br/>

第二,從不打罵子女。

魯瑞和丈夫周伯宜一樣,都擁有著超前的教育理念,他們認(rèn)為:在打罵聲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哪怕學(xué)問一流,也很難成才,因為他們的心性各種勢必會出現(xiàn)很多問題。

用今天的話講:打罵著長大的孩子,哪怕成績再好,身心也未必健康,身心不健康,自然難以成才。

在為魯迅挑選老師時,魯瑞也堅持兩個原則,其中之一就是“不打孩子”。

魯迅最早的老師壽鏡吾先生,就是魯瑞夫妻為他找的老師,這個老師學(xué)問好、為人正直,且從不打孩子。不打孩子的老師,在當(dāng)時那個年代實屬另類。

也因為魯迅的啟蒙老師是壽鏡吾這樣的人,魯迅才能寫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樣的名篇來。

壽鏡吾畫像與三味書屋

第三,從不在子女面前抱怨。

魯瑞實際比魯迅筆下的祥林嫂更苦,但她卻從未在兒子面前抱怨過任何,哪怕不經(jīng)意的一句。

魯瑞中年喪夫,還失去了一兒一女,女兒是唯一的女兒,兒子是她的第四子。

女兒離世后,魯瑞曾連續(xù)數(shù)月和衣而睡,總想著女兒在自己懷里時的情形。第四子的畫像,她一直留在身邊,沒事的時候就拿出來撫摸著。

老年時,魯瑞又遭遇了三子不睦的境況,魯迅和二弟周作人甚至到了最終決裂的地步。魯瑞心里想不通,可他卻也從未在兒子面前抱怨過任何。

魯瑞

魯瑞的堅韌,無形中給魯迅樹立了榜樣,他在往后的人生里,無論遭遇什么,都未言過苦。

也因為魯瑞從不在子女面前抱怨,魯迅才敢于和母親訴說自己的真實境況,生病時,他將病情如實告知母親,作品被封殺導(dǎo)致經(jīng)濟境況糟糕時,他也向母親傾訴道:

“現(xiàn)在不大走出外面去,只在寓里看書,但也仍做文章,因為這是吃飯所必需,無法停止也,然而因此又會遇到危險,真實無法可想?!?br/>

第四,終生學(xué)習(xí),且包容新事物。

魯瑞出身在一個舉人家庭,有兩個秀才哥哥,也因此,她從小就靠自學(xué)學(xué)會了讀彈詞、讀小說。

魯瑞到死都在堅持讀書學(xué)習(xí),她記憶力驚人,每次讀書遇到不懂的問題,她都會向兒子請教,在她眼里,讀書學(xué)習(xí)是不分高低貴賤、長幼的。

母親的好學(xué)感染了魯迅三兄弟,他們一個個全都熱愛讀書,也都在學(xué)問上有所建樹。

魯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

魯迅接受新思想后鼓勵母親剪發(fā)、放足,魯瑞想都沒想便放了足,回信時,她還告訴兒子:年紀(jì)大了,剪頭不方便,后面再剪。

在百年前的中國,魯瑞的舉動“新”到能引來爭議,家族的人都說她:“洋化了,要去嫁洋人了”,她聽了卻不以為然。

魯瑞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讓兒子震驚,可母親的優(yōu)秀,也越發(fā)讓兒子覺出朱安的“落后”“腐朽”來,可偏偏,這樣的朱安還日日跟在母親身邊形影不離。如此,魯迅要喜歡上朱安,更是難上加難。

可即便魯瑞毀了兒子的婚姻,魯迅對母親也從未有過怨恨,有母如此,縱使她犯再多再大的錯,子女又如何忍心怪她呢?

魯迅與朱安

魯迅與許廣平同居,也意味著他與長期和朱安生活的母親,無法再共同相處。這樣的結(jié)果,讓孝子魯迅遺憾不已。

有一段時間,因太過思念母親,魯迅曾很想搬回來跟母親長住,他還先后寄了好幾個書箱回來。可最后魯迅并未成行,想來,是顧及許廣平的想法。

魯迅與許廣平

魯迅死前最想念的人是母親,他曾提出讓母親來上海與自己同住。老太太做好了前去上海的準(zhǔn)備,可因為答應(yīng)送她的俞芳(鄰居)突然離開,她終未成行。他們母子,終失去了最后一次見面的機會。

魯迅死時年56歲,彼時,魯瑞年78歲。送噩耗的人是同鄉(xiāng)宋紫佩,當(dāng)宋紫佩把登載了噩耗的電報給到魯瑞時,她雖悲痛不已,卻裝作沒事人一樣。直到宋紫佩走后,她才嚎啕大哭起來。

魯迅去世之于她失去另外兩個孩子是不一樣的,她失去長子時,是老年喪子。也隨著魯迅的早逝,魯瑞成了一人獨占“人間三悲”之二的人:中年喪偶、老年喪子。

魯迅死后,魯瑞天天看報紙,所有與魯迅有關(guān)的一切記載,她都要搜羅來看??吹阶詈螅f了一句話:“我兒子不冤,我兒子值了?!?/p>

1943年,魯瑞去世,享年83歲。死時,朱安一直寸步不離地陪著她。據(jù)說,這位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奇女子離世時,臉上掛著笑。

魯瑞與朱安

有此可見,魯瑞對自己的一生是滿意的!是啊,能養(yǎng)育出魯迅這樣的兒子,她這輩子,當(dāng)真是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