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祎:昔深謀卓識,今黃土半堆
那還是三十多年前,去昭化古城,隨便到鄉(xiāng)間走走,在一片農舍旁,沿一條小路漫無目的閑逛,竹林邊,幾株古樹下一個很不起眼的墳塋引起了我的注意,兩塊不大的墓碑上寫著幾個字,一為“漢尚書令費公敬侯墓”,一為“蜀漢大將軍錄尚書事成鄉(xiāng)敬候費祎之墓”。
旁立“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按當時不懂的字讀半邊的習慣,想當然地讀作費偉,但又總覺得不踏實,及回家查字典,果然讀錯,這個字讀作yi,平聲,衣音,釋意為美好,珍貴之意。
自認為是熟讀三國了,不僅這《三國演義》反復地看過幾遍,就是那《三國志》也認真地看過,但說實在的,這演義還是印象更深些,以至于常常左右著讀正史的思維,這三國時期的精華怎么說都在其前半部,到了后來這蜀漢后期的一些事,總不是太留意的。
費祎,《三國志》有傳,我對他的印象只是在諸葛亮臨終前的囑托中的那幾句話,問:丞相之后誰人可為相?答:蔣琬,又問:蔣琬之后呢?答:費祎。看來在諸葛亮的眼中,這費祎的地位還是相當高的。
但細想一下有些不明白,諸葛亮死于北伐征途上,按說能繼承他遺志繼續(xù)攻魏的最佳人選是姜維,為何要選擇蔣琬、費祎一流的人作接班人呢?從大概的分類來說,他們都屬于鴿派,而姜維則是鷹派,只有姜維才能接替諸葛亮,繼續(xù)高舉蜀漢以攻為守的大旗,以實現恢復大漢的宏愿。然而,諸葛亮這樣的安排有什么隱言嗎?
我覺得,這諸葛亮自六出祁山,全部無功而返,自知來時無多,想以自己的能力尚無法實現自己為之努力一生的目標,那姜維如果接任,怕是更加的無望,所以,還是休養(yǎng)生息,還蜀國一片寧靜,不再作無謂的努力了,這也許是對自己內心的反省,還是對姜維的不放心,我不敢臆測,但從諸葛亮對自己死后的人事安排上,可以看出他的無奈和放棄。
費祎原本是河南人,他的姑姑是當時益州刺史劉璋的母親,他幼年父母雙亡,隨叔叔來到四川。劉備稱帝后被選為舍人,長期侍奉太子,深得諸葛亮信任,其后被封為大將軍錄尚書事、成鄉(xiāng)侯、益州刺史等要職,是蜀漢政權丞相位的第三代領導人。
費祎并不是一個能征慣戰(zhàn)的將軍,他可能如同漢初曹參一樣,行蕭規(guī)曹隨之事,在蔣琬接過諸葛亮的衣缽后,蜀漢就再沒有同曹魏交戰(zhàn),而是行休養(yǎng)生息之策,從而使蜀漢的經濟得以發(fā)展,費祎接任后,繼續(xù)保持這一戰(zhàn)略方針,蔣費兩人的這一政策的實施,共計十九年,成就了蜀漢的穩(wěn)定和繁榮。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曰:蔣琬是“方整有威”、費祎是“寬濟而博”,但是在費祎之后的姜維接掌蜀漢大權后,立即高舉復興漢室的大旗,六次興兵伐魏,但依舊是無回天之力,反而使蜀漢勞民傷財,元氣一衰再退,直至亡國。
那么費祎是如何死的呢?這也算是三國時期的一個謎,他是被刺殺的,是被一個姜維在隴西戰(zhàn)爭中收服的魏國降將郭修,在正月初一,乘費祎在昭化大會諸將時,在宴席上給刺殺了。
《三國志》對此語焉不詳,反倒是在《魏氏春秋》中有記載,說這郭修被迫降漢,卻一直有不臣之心,總想找機會刺殺劉禪,但一直沒有機會,于是,改為選擇了刺殺蜀漢權臣費祎。
《資治通鑒》載:“修欲刺漢主,不得親近,每因上壽,且拜且前,為左右所遏,事輒不果”。雖然他沒能刺殺劉禪,卻也殺了費祎,對曹魏來說,也算大功一件,被追為長樂鄉(xiāng)侯。
我對此是大為不解的,郭修被姜維收服后,官運亨通,直做到了左將軍,他同姜維同為隴西人士,有鄉(xiāng)土之誼,說他為報姜維的知遇之恩可以說得過去,但說他為舊主的魏國來刺殺蜀主,好像有些說不過去了,更何況還能從成都遠赴昭化,改變刺殺目標來殺這費祎,這個是怎么說也說不通的。
那么,報姜維知遇之恩既然說得過去,那姜維的處境有什么難處嗎?當然有,正是這費祎擋住了他北伐的道路,費祎在一天,他就如閑人一天,光復漢室的宏愿就永遠不能實現。
所以,按照誰受益最多,誰嫌疑最大的推理原則,殺費祎最大的受益者就是這姜維,那么他的嫌疑最大應該是毋容置疑的。
這是推論,有證據嗎?當然有,費祎在執(zhí)政期間,秉承防守的原則,對內休養(yǎng)生息,對外保境安民。但他的這種政策卻遭到姜維的反對。
姜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姜維每次想大舉北伐,都被費祎裁制,只不過給他一萬人。
這自然招致了姜維的不滿,姜維其實并不像小說中所描述的那樣,其實他心有城府,頗有心計,《姜維傳》裴注里有載:“維為人好立功名,陰養(yǎng)死士,不修布衣之業(yè)。”姜維一心執(zhí)著于功名,暗中招募死士。武將想建功立業(yè),就必須上戰(zhàn)場??梢哉f費祎的保守政策,限制了姜維的一展雄才、建立功業(yè)的野心。
后來的事實證明,費祎被刺殺后,姜維獲利最大。“十六年春,祎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也就是說費祎在春天被刺,當年夏天姜維就率數萬人北伐,注意不再是一萬人了。短短一行字,似乎不難發(fā)現姜維那迫不及待北伐,以求建立功業(yè)的心情。
費祎死后的第十年,蜀漢滅亡。可惜了費祎,你至死也沒明白,你并不是死于魏國的恐怖主義,你是死于姜維之手,盡管這個是正史無據,但我想應該是不言而喻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