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國高考作文有關《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的考題,沖上熱搜,很多人留言說此考題太難。

其實看題目中的材料,并不需要讀過《紅樓夢》,也可以答出符合命題的作文來,書中情節(jié)只是舉例說明,是個引子罷了,真正的主題是“借鑒、改造、創(chuàng)新”。

《紅樓夢》博大精深,耐人尋味,很多人看到這三個字,就被嚇到了。

確實,它不是一部尋常小說,而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無論從文學角度、社會性角度還是人生哲學的角度來看,都有著非比尋常的價值。

《紅樓夢》就像一個迷樓,不光它的版本是迷,它的結局是迷,作者更是在書中設置了大量的謎題,有待讀者去解謎。

《董梅紅樓夢講義》是一本“紅樓”解謎指南,這本書拆解了《紅樓夢》這座七寶迷樓的整體結構,帶領讀者領悟曹雪芹的原始設計思路,把它們還原到悲歡離合的故事里。

董梅老師是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多年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和教學,也是“得到”音頻課程《董梅講透紅樓夢》的主理人,這本書就是課程的講稿整理而成。

董梅老師的解讀,無關紅學,不涉及考證,而是從文本出發(fā),梳理《紅樓夢》的人物與情感、思想與意涵。那就讓我們一起跟著董梅老師品讀“紅樓真味”吧。

  1. 正邪兩賦,沒有完美的人

在許多小說中,人物性格正邪分明,正面的人物往往全是優(yōu)點,而反派往往讓人深惡痛絕。

曹雪芹筆下的人物形象卻非常立體,既有優(yōu)點也有著明顯的缺點,包括林黛玉、薛寶釵、晴雯、襲人,甚至薛蟠,都是有人喜歡,也有人討厭。

正如世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人,《紅樓夢》里也同樣沒有完美的人,紅樓人物正是因為自身的不完美而具有獨特的魅力。

林黛玉,聰明靈秀,卻捻酸小性,尤其是薛姨媽派人送宮花那段章節(jié),讓無數(shù)人對林黛玉的小心眼無語。

再如薛寶釵,艷冠群芳,寬宏大度,最后連黛玉都真心敬服,許多人覺得娶妻當娶薛寶釵。但是她也有一個問題,也是為什么寶玉與寶釵無法“金玉情緣”的最根本原因。

寶姑娘越長大越無趣,越學得功利、現(xiàn)實、寡情,甚至頗有心機。比如書中明筆寫著寶釵“總遠著寶玉”,卻也用暗出晴雯的埋怨,表現(xiàn)了寶釵的心機,晴雯說:“有事沒事跑了來坐著,叫我們三更半夜不得睡覺?!?/p>

又比如曹雪芹在探春改革的那段時間,閑開一筆,寫到寶釵的丫鬟鶯兒認了寶玉的心腹小廝茗煙的媽為干媽。而寶玉的大丫鬟襲人早就被寶釵收服了,這寶玉身邊的兩個重要的隨從都已經被寶釵收服,細想之下,不禁讓人心驚。

王熙鳳性格潑辣,處事心狠手辣,卻也有一些小細節(jié)格外溫暖動人。她見邢蚰煙在大觀園中處于弱勢,便呵護關照邢蚰煙,私下也給她一些漂亮的衣服,“比別的姊妹多疼她一些”。

不只是主要的人物如此正邪兩賦,薛蟠也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角色,他因幼年喪父,寡母又縱容溺愛,性情奢侈,言語傲慢。雖也上過學,不過略識幾字,終日唯有斗雞走馬,游山玩水。他倚財仗勢,人稱"金陵一霸",外號"呆霸王"。

一個典型的“紈绔子弟”,卻與柳湘蓮不打不相識,甚至當柳湘蓮的出走后,薛蟠傷心落淚,而同樣知曉此事的寶釵反應卻是毫不在意,認為這只是無用的“閑情”,不如仕途經濟、貨物買賣、來往禮道來的“正事”。可見薛蟠也屬“血性中人”,雖然頑劣,卻也有他天真爛漫的一面。

人物描寫,要如曹雪芹這般塑造,正邪兩賦有優(yōu)點也有不足,才能會讓形象更加立體豐富不呆板。

2.鏡花水月,多重的二元對照

《紅樓夢》整部書中,隨時隨地地呈現(xiàn)了一種結構上的鏡像關系,它是一個更大空間的象征系統(tǒng)。借用作者的話來說,可以稱之為“鏡花水月”,它是一種鏡像式的,二元對照式的對稱。

比如亦真亦幻的風月寶鑒,它是一面神奇的鏡子,反面照,它可以救人,正面照,卻可以讓人的命。正面是美人,卻是幻想,反面是骷髏,卻是真相。

作者用這面鏡子警示世人,要見真相,但是真相往往不是表面,而在你看不到的反面。

大觀園是人間的太虛幻境,太虛幻境則是天上大觀園。作者對這兩處的描寫,非常的相似,這是一組天上人間的鏡花水月。

在人世間,寶玉是別人眼里似傻如狂的呆子,被人譏諷。但是在太虛幻境中,警幻仙子對他的評價卻是“天分高明,性情穎慧”,所以,你以為紅塵中就是真實的世界嗎?那你就錯了,以假為真了,正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

鏡花水月式的結構是《紅樓夢》構成性的另一大 特點,榮國府和寧國府、太虛幻境和大觀園、京中賈家和江南甄家,天上人間的空間并置,即是平行宇宙,也形成可以自由穿越的空間,這里面可以施展的情節(jié)和想象力太多了。

3.破空立情,以情超越了空

紅樓開篇,二位仙師對石頭一番告誡,說了四句話:“那紅塵中有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

而脂硯齋對這幾句的評語是“四句乃一步之總綱”,可見開篇預言了石頭,去這紅塵走一遭,是去“證空”。

歷經繁華,度盡劫波,印證“到頭一夢,萬境歸空”,最終打回本質,回歸大荒山。

而絳珠仙子下凡的另一條線,則不同,“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還淚,是絳珠仙子以畢生之淚償還神瑛待者這份深情,則是“證情”。

但是既“證空”又“證情”,這不是相互矛盾嗎?其實并不是矛盾,而是有著時間上的先后次序。

情是歸向,空是過程。佛教的核心經典《大般若經》里有一句話“萬境歸空,不舍有情。雖然宇宙的根本發(fā)展是一切歸空,但是不能因為歸空而否定生命,否定存在和過程的意義。

而生命存在的根本信念就是“有情”,對自己,對他人,對世間的一切有情。即使歷經世態(tài)炎涼或悲歡離合,終于“不改深情”,才會為生命注入存在的意義。

后面,空空道人經過大荒山青埂峰,讀過刻在石頭上的《石頭記》之后,三觀盡毀,不再叫“空空”,改名“情僧”,將《石頭記》改名《情僧錄》。

以情取代了空,這就是曹雪芹的“破空立情”,他想表達的,不管經歷怎樣的人世滄桑,都不要讓自己淪入虛無,人間最有價值的是愛、深情和溫暖。

正如曹雪芹一樣,見證過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可他仍含著淚、帶著笑,無不接納、無不包容。

《紅樓夢》的確想讓世人具備一種洞察,看到繁華過眼成空。但是,作者真正想說的是,大觀園里有過“琉璃世界白雪紅梅”,有過這一群“割腥啖膻的脂粉香娃”鮮活的生命,這美好的一切雖然都會成為過去,卻不會歸于空幻,不會隨其結束而消逝了價值。你珍惜過的,終會留下美好,留下溫暖。

讓我們從悲劇中翻出生命的溫暖來,希望我們有一顆通天地之心,強大而柔軟,洞悉人生之痛,卻始終不改生命深情。

如果說《紅樓夢》是中國文化的“珠穆朗瑪峰”那董梅老師的這本書《董梅紅樓夢講義》就是一份助你攀登高峰的地圖,從生活美學、文學杰作、象征符號、哲學大觀、社會百態(tài)五個方向,30個核心問題,為你全方位的解讀紅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