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這么說:“夏目漱石之于日本,相當于魯迅之于中國。”
夏目漱石,在面對日本當時的腐敗和黑暗時,以辛辣地諷刺和批判來發(fā)泄自己的不滿和孤獨,稱“要以維新志士那種生死搏斗的勇猛精神來從事文學(xué)”。
而魯迅希望借文學(xué)的力量,來喚醒國人,誓要“我以我血薦軒轅”。
夏目簌石通過一只貓的犀利吐槽來諷刺人間的荒唐,人們的虛偽。
而魯迅在《狂人日記》,同樣借由“狂人”的口吻,來從“仁義道德”幾個字的字縫里看出了“吃人”兩個字。
兩人的相似之處有許多,難道這些都是巧合?
當然不是,其實夏目簌石是魯迅極其推崇并且喜愛的作家。在魯迅日記中也記載過,他直至逝世都仍在讀《漱石全集》。
夏目漱石是一位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主義傾向的作家。他的許多作品,無一不觸及到日本明治時期的某些本質(zhì)問題,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庸俗、丑惡現(xiàn)象,以及日本"現(xiàn)代文明"所帶來的種種弊端作了尖銳的諷刺和深刻的批判。
在他的創(chuàng)作后期,有三部作品最為引人注意,《春分之后》、《行人》、《心》被稱為“后愛情三部曲”,雖然表面是講的愛情故事,但其意義卻遠超于愛情的范疇。
《心》這部作品在1914年出版時,夏目漱石先生親自為預(yù)售寫了句話:“我要向欲認清自己內(nèi)心的人,推薦這部剖析人類心靈的作品”。
這部作品講述了一段以明治時代末期為背景的愛情悲劇,全書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先生和我”、“父母和我”、“先生和遺書”,借用第一人稱“我”的旁觀視角來展開對“先生”不幸愛情的描寫。
《心》這部作品確實是有些特別的,這最大程度體現(xiàn)在它的人物數(shù)量上,在上篇部分,可以說出場主要人物只有僅僅三人,即我、先生、先生的妻子。三個人若是要撐起一本書,其背后必然有著不為人知的隱秘故事,而這一點,注定了《心》的故事內(nèi)核蘊含著巨大的信息量。
中篇部分,講述了我畢業(yè)后回到老家,與父母的一些生活片段。因為父親的病情越來越嚴重,我也一直推遲了回東京的計劃。
先生身上與眾不同的氣質(zhì)吸引了我,而與眾不同的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過往呢?下篇中,在老家的我收到了先生一封厚厚的書信,沒想到這竟是先生的遺書,謎底就在信中一點點被揭開了。
01.人類內(nèi)心隱秘的欲望,那就是窺探與被窺探
“我”在度假的海灘偶遇先生,被神秘莫測的先生深深吸引。于是與先生成為了忘年之交,雖然相識很久,但是先生卻仍舊像一個謎團。
首先,他對人的態(tài)度總是冷冷淡淡,既不疏遠,也不熱情。
其次,他明明畢業(yè)于東京帝國大學(xué),學(xué)識極好,可是卻不外出工作,只自己在家看書思考。
第三,先生每個月都有一天獨自去雜司谷給一位逝者掃墓,年年如此??墒鞘耪呤钦l,以及為何要每個月都去掃墓他卻諱莫如深,就連自己的妻子也不曾告訴。
第四,先生看似溫和,可是卻抱有一些激烈的觀點,比如 " 愛是罪惡 ",比如 " 一看到錢,任何正人君子都馬上變成壞人 ",比如多次強調(diào)“我”要在父親臨終前讓父親處理好遺產(chǎn)問題。
第五,先生明明是愛太太的,可是他們之間似乎總隔著一層?xùn)|西,太太也弄不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只知道先生悲觀厭世,不相信任何人,包括所有的世人,包括最親的太太,也包括他自己。
可是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會讓先生自棄至此呢?
看到這,你是否和“我”一樣,對先生更加著迷,想要窺探究竟?這就是人性的一個特點,人總是喜歡窺探別人的秘密。
喜歡窺探別人的人,其實他們的人格是不成熟的,他們的欲望被過度壓抑、或者自己比較空虛和自卑,需要在和別人比對中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有一個詞語稱為“窺探文化”,是一位多倫多的作家兼社會評論家提出的概念,在窺探文化中,既有窺探者,也有被窺探者。
有一些人通過被窺探來實現(xiàn)自己的一些心理需求,比如在被窺探后獲取別人對自己的自我認知,或者在被窺探中獲得認可和尊重,甚至在別人窺探自己的需求中滿足自己的控制欲望,并且希望窺探者保持對她相對的注意力。
我們在網(wǎng)絡(luò)上隨處都可以看到那些“有話就說,有圖就秀”的人。其實,這種“過度分享”也存在很多問題,人們會在線上線下泄露過多的個人信息。
02.自私又不足夠自私,造就了人生的悲劇
“先生”的信為我們揭開了他神秘的過往,“先生”結(jié)識并愛上了房東家的小姐,同時也贏得了房東太太的好感,但卻因年少時曾受到叔父的欺詐而對他人時存戒心,遲遲不能表白自己的心意。
后來,“先生”好心地幫助失意的好友K,邀請他住進了房東家里。但是沒有想到的是K也愛上了小姐,直率的K向“先生"表白了自己的心事,“先生”在表面上批評K“不求上進”,背地里卻偷偷地向房東太太提出要和小姐結(jié)婚。
知道了這一切真相之后的K在絕望中選擇了了結(jié)自己,同時K的死也留給“先生”一生的不安和自責,最終走上了同樣的道路。
正是因為“先生”的善良,好友K才能夠住到舒適的房間里,才能夠認識好客的房東太太和小姐,卻沒想到K卻變成了自己的情敵。
當個人利益受到威脅時,先生內(nèi)心自私的一面展現(xiàn)出來,他不但用言語來刺激K,還做出了背叛兄弟的事情。
當個人的利益一旦受到威脅,原本善良的人也會選擇利己的行為,也會變成自私又狡詐的人。正如先生所說“平時都是好人,可是一到關(guān)鍵時刻,有可能突然變成壞人。”
K死后,先生被愧疚感所折磨,每年都去祭拜。他變成了自己曾經(jīng)最憎恨、最厭惡的人,這樣的自己,無論如何也是無法接受的。
“原本早該死,何必活今日”最終無法走出心中的陰霾的“先生”選擇結(jié)束生命。
先生雖然做了不對的事,但卻讓人無法討厭,他一直深受自己良知的懲罰,這又何嘗不像我們自己呢?
誰沒有過曾經(jīng)因為一時的貪利而做出讓自己后悔的事情呢?內(nèi)心總是受到良心的煎熬。我們不能否定,我們自私自利,卻又心懷良知。
而當善良卻不足夠善良,自私卻不足夠自私,人性中這樣的矛盾造成了數(shù)不清的悲劇和遺憾。
03.利己主義者獲得的是短期的利,長期的害
作為明治時期的大學(xué)生,“先生”已經(jīng)是知識分子、時代精英,然而最終還是被私心打敗。
夏目簌石出生于明治的前一年,可以說是擁有明治時期特色的一代人。當明治天皇去世,明治時代宣告結(jié)束,這對于夏目簌石來說是極具沖擊力的大事。
夏目簌石對于西方文化對日本的影響感到擔心與害怕,曾經(jīng)習(xí)慣的“初心”是理想的、傳統(tǒng)的,而與西方倡導(dǎo)的“自我”、“利己”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diào)和的。
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的錢理群教授他認為,“中國的一些大學(xué),包括北京大學(xué)在內(nèi),培養(yǎng)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些人雖然智商高,卻世俗虛偽,尤其善于利用體制來達到目的。如果權(quán)力掌握在了這些人手中,給國家?guī)淼奈:Ρ纫话愕呢澒傥劾暨€要大?!?/p>
什么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指的是經(jīng)過精心打扮甚至偽裝的"利己主義者",他們對生活有自己的追求和品位,一切活動的核心是利己。高智商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最大特征。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不斷發(fā)展,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人群正在不斷擴大,這給那些還未成年的年輕人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不少人甚至將其看作真理。為了追求物質(zhì)、名利,竟然將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美德全部拋棄。
很多時候,我們都容易受到“利己”觀點影響,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迷失自我。這種方式的“利己”,是缺乏人情味的表現(xiàn),以自我為中心,不顧他人感受。而所謂的“精致”,也只是披著合理外衣的絕對利己主義而已。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夏目簌石的《心》,在今天仍然具有相當?shù)木押蛦⑹疽饬x。
白巖松在一次演講中說過:“偉大的作品都具有一個共性的特點,是因為擁有太多人人心中有、處處筆下無的偉大細節(jié),詮釋了那些亙古不變的真理。因此,名著絕不是因為它的主題偉大”
夏目簌石的《心》雖然沒有規(guī)模宏大的主題,卻在平靜的細節(jié)中“于無聲處聽驚雷”效果也是驚人的。從頭至尾,書中有很多人生哲理深入淺出地在人物對話中得以表達,人物的情感也在對話和自白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如果說你不明白為什么夏目簌石的照片可以被印在1000日元上,不明白為何魯迅如此推崇他,為何豐子愷說:“夏目漱石真是一個最像人的人!”
當你讀完《心》也許你就會感受到它的偉大之處。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