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授銜,是軍史上的一件大事。在1955年,人民軍隊首次采用了軍銜制,這對軍隊的正規(guī)化促進,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次授銜,組織上參考了蘇聯(lián)的軍制,將官級別共分為: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五級。根據原則,授予將軍軍銜的最低要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即參加革命。當然,具體授銜時也會根據情況作出調整,比如董其武、陳明仁、陶峙岳等起義將領。

這次授銜的級別參照的標準是1952年的級別評定,軍委委員級授予大將軍銜,正兵團級或功勛卓著的副兵團級授予上將軍銜。在參加正兵團級干部中,除了自動要求降銜的徐立清,全部是上將。而在副兵團級干部中,有19位上將,22位中將,一位少將。

在最早擬定的上將名單中,李天煥、程世才、莫文驊、郭化若、廖漢生、賀晉年六位副兵團級干部都是位列上將之中的,但最終卻都被授予了中將和少將,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因為,組織上對授銜名單所做的調整。在最初的預授名單中,張宗遜、周純全、蕭克、王震、宋任窮五位同志都是位列大將名單中的,后來,大將的名單調整為十人,正式確立了十大大將后,這五位將領就從原先的大將降為了上將,而上將名單也就相應的要做調整了。

最先被調整出名單的是李天煥、程世才、莫文驊、郭化若和賀晉年。我們來看看這五位的資歷,李天煥在華北軍區(qū)第三兵團初組建時是副政委,當時擔任政委的是李井泉。當李天煥升任政委時,已經是1949年了,資歷上稍微差了點,又不是軍事干部,最終被授予中將也是比較合理的。

另一位是程世才。程世才的資歷還是足夠的,他在紅軍時期就做過紅30軍副軍長、軍長的職務,是紅四方面軍最高級別的軍事指揮官之一。但是程世才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履歷不太夠,他做過東北民主聯(lián)軍三縱司令員、遼西軍區(qū)司令員等職務。

解放戰(zhàn)爭初期,程世才作為首批縱隊司令員,職務上還是夠的,他是中后期基本在地方軍區(qū)任職,沒指揮過太多戰(zhàn)役,軍功方面差了點,所以被調整為中將也是很正常的,畢竟上將名額就那么多,而東野將星云集,當時已經有19位上將了,內部競爭太激烈。

再來看看莫文驊。莫文驊是廣西邕寧縣人(今廣西南寧江南區(qū)),大革命時期入團,1929年隨鄧政委、張云逸參加百色起義,因為頗有智謀,在起義后擔任紅七軍的參謀。進入中央蘇區(qū)后,莫文驊被調到紅五軍團搞政工,擔任宣傳部長,從此開始了自己政工干部的生涯。

在革命年代,莫文驊擔任過紅13師政委、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遼東軍區(q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東北民主聯(lián)軍第四縱隊政委、四野第41軍政委、13兵團政委等職務,上過軍校,以軍事干部起步,半路改行做政委的莫文驊,做到了政工干部的極致,成為兵團政委。

按理說,莫文驊是夠得上上將的,他之所以僅授中將,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當時紅七軍系統(tǒng)已經有一位大將張云逸、兩位上將韋國清、李天佑了,而四野也有19位上將,作為這兩個系統(tǒng)出身的莫文驊,與他們相比在資歷和功勛上并沒有優(yōu)勢;第二點,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莫文驊在廣西指揮剿匪時表現(xiàn)一般,對他的授銜影響很大。最終,上將資歷的莫文驊只被授予了中將。

另一位是賀晉年,賀晉年是西北紅軍的代表人物,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就做到了軍長的級別。解放戰(zhàn)爭時期,賀晉年在東北戰(zhàn)場表現(xiàn)極為出彩,先后擔任過合江軍區(qū)司令員、東北民主聯(lián)軍騎兵縱隊司令員、第七縱隊副司令員、第四野戰(zhàn)軍第48軍軍長、第十五兵團第二副司令員等職務,建國后,還擔任過東北軍區(qū)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等職務,從資歷和級別來說,解放戰(zhàn)爭時期做到兵團第二副司令員,介于上將和中將之間。

也就是說,賀晉年授予上將或者中將都是可以的??紤]到他是西北紅軍的代表,授予上將很有機會。后來因為一些原因,賀晉年只被授予了少將,代表西北紅軍授上將軍銜的則是閻紅彥。

郭化若是第九兵團政委,1952年被定為副兵團級,資歷上來說夠上將,但郭化若擔任政工干部的時間比較長,軍功上面差了一點,所以被授予中將也是正常的。

我們看到,廖漢生并不在被調整出上將的名單中,但授銜時賀老總建議廖漢生只授中將銜,由賀炳炎升任上將,得到了組織上的批準。賀老總這個提議,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廖漢生是賀老總的侄女婿,賀老總此舉也是為了避嫌,另一方面,廖漢生和賀炳炎是一對搭檔,賀炳炎只要負責軍事指揮,廖漢生搞政工,賀炳炎作為軍事干部進入上將名單,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

感謝您的閱讀,敬請繼續(xù)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