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山摩崖石刻,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城南2. 5公里處的齊山,所處時代為唐至民國時期。
齊山呈南北走向,山上怪石嶙峋、洞穴深邃、奇境藏幽,素有“江南名山之勝”的美譽。自唐代以來,齊山便吸引了無數(shù)名人雅士、達官顯貴,登齊山、留題刻成為歷代達官顯貴、文人騷客覽勝抒發(fā)情懷的重要方式,唐代的李白、杜牧;宋代的司馬光、王安石、陸游、包拯、朱熹、岳飛;明代的王守仁、馮叔吉;清代的趙國麟等。他們在此留下了200余處石刻遺跡。(上世紀60、70年代的人為損壞,目前留存僅有百余處,其中有姓名可考的近60處)。
宋代,名臣包拯任池州知州時在寄隱巖處手書的“齊山”二字,每字0.8平方米。無名氏篆書“小九華”,清秀流暢、鐵畫銀鉤。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時任池州知府兼提舉江東茶鹽稅的史定之在山澗處留題“左史洞”“華蓋洞”“史巖”等題刻。明代,馮叔吉(曾任池州知府、后擢安徽道副使)在奇峰俏巖之處題留的“玉簫峽”“玄武石”“驤首石”等題刻。明萬歷十六(1588年),福建人趙世顯任池州推官時楷書“陽春嶺”。清乾隆三年(1738年),安徽巡撫趙國麟于登齊山并題刻的楷書“萬壑云濤”等石刻!
齊山摩崖石刻,多為傳統(tǒng)陰刻技法,字數(shù)少者幾字,多達百余字,既有二尺見方大字,也有厘米小楷;書體真、行、草、隸、篆齊全,各具風格。有的運筆清秀流暢,筆畫圓熟遒媚;有的書體瘦長挺拔,筆鋒勁利剛健。有的點畫平直;方中有圓,寓巧于拙,不失原作神韻,可謂古代書法的寶庫,令人嘆為觀止。因年代久遠,風化剝蝕現(xiàn)象嚴重,目前能夠辨識的最早為宋代,多者為明代,次為清代。摩崖石刻內容豐富,有賦詩,有游記,還有游者留名。齊山摩崖石刻一筆一畫,凝聚了先賢精妙的審美情趣,字少的言簡意賅,字多的活潑形象,流派紛呈……
齊山摩崖石刻,歷史文人在齊山留下了眾多的題刻和詩文,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對研究中國古代歷史文化,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F(xiàn)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作者簡介:王敏善,皖南池州人,當代書法家,知名媒體人、獨立撰稿人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