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年消費,購物中心
新的“救命稻草”?
購物中心這兩年的日子,并不是很好過,絡繹不絕的客流,排隊等待的商戶,穩(wěn)定高額的租金,在不知不覺間就變成了過去的故事。
也許是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
在過去的30年里,95%以上商業(yè)項目的主力客群都是26-45歲的中青年,雖然隨著時光流逝,曾經的青年變成了中年,曾經的中年長出了白發(fā),但購物中心的主要市場從未變過,變化的是一代人替換掉一代人而已。
而其中最核心,提供消費額最多的,是30-40歲的消費群體。
一般人在30歲以后,收入會達到一定高度,而在40歲以前,孩子還不是很大,家里老人大多也都健康,家庭壓力還處于可控的時期。
更重要的是,這部分人群的心理狀態(tài)上,剛脫去了青少年的浮躁,又沒有中老年的保守,正是消費行為最活躍也最成熟的時期。
其中學歷高一些,收入好一些的,構成了所謂的“新中產階層!”
他們是過去三十年,中國商業(yè)地產高速發(fā)展的基石。
但現在這群消費者花錢越來越謹慎,或者說越來越理性---不該花的不花了,該花的降級了。
非常明顯,基石開始有些不穩(wěn)了。
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購物中心的經營者們開始尋求改變。例如文旅商業(yè)、新生代消費等都是這種環(huán)境下的產物。
還有老年消費!
2021年,中國60歲老年人口達到2.8億人,約占總人口的19.8%,按照聯合國標準,已經達到了中度老齡化社會。預測到了2035年,這個比例是30%。
而這一批人群中,60后成長起來的那一批,很多都趕上了過去三十年的發(fā)展紅利,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基礎,如今辛苦了一輩子,回到家除了含飴弄孫以外,總要享受下生活吧?
有錢,有閑,有消費動機,一個嶄新的、閃爍著金光的細分市場,似乎展現在購物中心運營者的面前。
02
一個有些尷尬的故事
事實真的有這么美好么?
我們曾經在多個城市進行了大量客戶定量研究,如果按人口的總量來說,60歲以上潛在客群的比例并不低,在一些老城區(qū),這部分居民占比最高能達30%以上。
但一旦進行交叉分析就會發(fā)現,無論是消費活躍度,還是消費貢獻率,都低的不合常理。
很多一線城市的百貨公司里,為老年人設計的服裝鞋帽品牌并不少,但除了市中心的一兩家,大部分銷售情況都不很理想。
2021年,我們在上海的一個研究中,按照收入、年齡、和學歷把客群分了48類,對他們的日常消費進行了跟蹤統計,55歲以上居民組別里,平均消費貢獻率最高的一組,排名第23。
這一組的退休工資都在8000以上,即使在一線城市也不算低了。而且大部分沒有房貸,沒有車貸,子女也都成年了,沒有了這些負擔,他們在任何城市都能算中高收入者。
但是,就是不花錢。
或者,很少在購物中心為自己花錢。
03
消費力和消費觀念的鴻溝
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消費觀念的影響。
相對80后90后,50和60后的消費觀念是相對保守的。
在一次訪談中,一個40歲左右的男子無奈的說,他爸爸退休金一萬多,但他孝敬了一件300多元人民幣的襯衣,被批評教育了半個小時:
“給我們買這么好的衣服干什么?”
從把解決溫飽作為主要需求的年代走過來的人,節(jié)儉是刻在骨子里的慣性。
前灘太古里剛開業(yè)的時候,很多大爺大媽打扮的衣冠楚楚,成群結隊的前去拍照,景象一度蔚為壯觀,那時也有很多人說:上海老人的消費欲望非常旺盛。
實際的情形是:星巴克里,雖然大爺大媽都拿著自拍桿,姿勢也很妖嬈,可到了中午,直接攤開在桌面上的,是自帶的粢飯團和蛋餅。
只能這么認為:大媽們早就超脫了物質層面,主打的是精神訴求。
可對于商家來說,這是個悲傷的故事。
這還是在上海,全國老齡消費最旺盛的地區(qū)。
當然也有時尚新潮,穿名牌服裝吃高檔餐廳的阿姨和爺叔,但這個比例有多高,可能是很值得存疑的事情。
消費欲望的下降也是一個原因。
我們經常看到報道,提到現在不少老年人穿著都時尚了很多,還會去購物中心喝個咖啡吃個下午茶什么的。
但也恰恰說明,人一旦進入老年,那些原本司空見慣的消費就迅速的降低了,所以出現了一些特例,才稱為了熱點。
假如一代人進入了老年后,其中30%依然保持了原有的消費,剩下的70%呢?
整體消費,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
雖然下一代會成長起來,填補這一代的空白,但隨著生育率的下降,總人口基數逐漸穩(wěn)定,越來越多的中青年步入老年,對于消費的沖擊是非常明顯的。
國內現在的購物中心建設量,是按照有足夠多的中青年客群支撐來設計的,現實情況是主力客群消費趨于保守,總數量也在減少。
未來我們的客戶在哪里?可能是所有經營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04
可憐天下爺爺奶奶心
中國的父母,很多一生都在為子女奮斗。
這沒有對錯,只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但這造成了老齡客群可支配收入與實際收入之間的落差,掏空四個錢包這種故事,并不是什么偶然現象。
很多父母一生節(jié)衣縮食,但為了孩子可以一擲千金。等到老了,子女成年了,也能夠獨立了,按說經濟負擔應該降低了很多。
沒關系,第三代又續(xù)上了。
很多商業(yè)中心的老年客戶并不少,特別是上午,中庭和休憩區(qū)內,坐滿了帶著孫子孫女過來玩的老人。
消費也并不少,冰激淋、果汁、玩具、小吃.....但都是圍繞著第三代進行,很多老年人的手里,都是拿著保溫杯的,連水都不買一瓶。
這種消費,兜兜轉轉,又回到了親子消費的范疇。
退休金是爺爺的,也是奶奶的,但歸根到底是那幫孫子的。
有人說等到70后這一代起來,消費觀念就會有大的變化,這個想法可能有些樂觀了。
最終決定消費的,不是什么這一代那一代,而是經濟和收入。
在現在很多相關報告中,都提出了隨著老年人的增多,特別是60后高質量老年人的增多,資金池會越來越大,所以銀發(fā)市場也必然增大。
這種說法,完全忽略了文化影響、消費習慣與家庭負擔的綜合影響。
這個邏輯就等于是:一百個月薪一萬的人加起來,就相當于月薪一百萬,所以可以賣給他們保時捷一樣。
還有個問題更加尷尬:以前他們年輕時為了工作,好歹還開個汽車,現在在家沒事兒,都換成電瓶車了。
別說保時捷,但比亞迪都不買了。
單純的把數量作為市場依據,是很不客觀的事情。
05
消費很好,和你無關!
所謂“銀發(fā)經濟”是不是一個偽命題?
恰恰相反,銀發(fā)經濟正處于高速增長的階段,比如健康,旅游,以及老年興趣領域。
健康養(yǎng)生是目前老年消費中,前景最好的行業(yè)。
老齡健康產業(yè)主要包括對疾病的預防與宣傳、老年體育運動產業(yè)、老年保健品產業(yè)、老年康復和護理產業(yè)、老年醫(yī)藥產業(yè)、老年健康管理咨詢產業(yè)、老年醫(yī)療服務等等。
這個領域范圍廣泛,潛力巨大,畢竟沒有比“怕死”更能驅動消費了。
老年社交與興趣相關行業(yè)也有著很好的未來?,F在的老年人確實和過去的有很大不同,不再是退休了就在家抱孫子做飯,而是要有自己的休閑娛樂生活。
“釣魚佬經濟”就是一個例子,根據《中國漁業(yè)年鑒》的統計,2019年全國釣魚經濟相關產值已經接近了900億人民幣,雖然疫情期間有所回調,但現在已經迅速恢復到800億左右,而且還在以每年6%以上的速度遞增。
這里面退休老人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老年旅游也是一個熱點,這幾年增長也很快。
相比于過去,今天的老齡消費確實更加活躍,消費領域也更加廣泛。
但問題是:這些消費,大多數都屬于特定領域,能和購物中心結合的并不多,就是有一些養(yǎng)生及興趣類的,無論是營業(yè)面積還是營業(yè)額都很難支撐過大的商業(yè)體量。
而對于購物中心最核心的零售、餐飲和娛樂等主力業(yè)態(tài),“銀發(fā)經濟”的加成并不明顯。
一家購物中心增加一兩家養(yǎng)生館和漁具店,可以帶來新的變化,但對整個項目的運營影響是很小的。
所以雖然老年消費處于上升趨勢,但要說能成為不少陷入困境的購物中心的另一根‘救命稻草’,恐怕短期內只是一個美好的愿望。
06
老齡化商業(yè),不僅是概念!
老齡化消費不是不能做。
現在很多研究,都以日本的老齡化商業(yè)作為例子,認為這是我們的未來。
但必須考慮到,我們和鄰國在文化、經濟、社會保障、生活理念上,都有巨大的差異,單純的套用日本經驗,解決不了我們現實的問題。
日本老齡化程度,在10年前就達到了23%,現在已經達到了29%以上,在這個背景下,日本的老齡化商業(yè)經歷了不斷地嘗試與調整,才慢慢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而且這個規(guī)模在整個日本商業(yè)體量中的占比依然很低。
更加關鍵的問題在于,老齡化商業(yè)不是簡單的增加一些老年服裝或老年康養(yǎng)商家,而是對商業(yè)環(huán)境、設施、產品以及運營的全面革新。
日本第一代老年商業(yè)街區(qū)巢鴨街,興起于上個世紀70年代,被稱為"阿婆們的原宿“。當時匯集了日本最豐富的老年用品店,老年服裝店,卡拉OK,小吃店。藥房等等,曾是上東京老人的社交勝地,但在2000年日本老齡化程度達到16%以后,巢鴨街反而迅速的衰落了。
主要原因,就是第一批在巢鴨街消費的老年人逐漸失能而喪失了出行能力,而新一代的老年人消費觀念更加時尚,巢鴨街的環(huán)境、氛圍以及業(yè)態(tài)都不能滿足他們的訴求。
與之對應的,被稱為最成功適老化改造的永旺葛西店.
這個商場兩公里內65歲以上老人達到了45%左右,客戶基礎非常優(yōu)秀。
商場配置了豐富的老年產品及極具競爭力的價格,例如超市食品都是小份裝,而且多為少油少鹽。適合老年人的服裝、鞋子、首飾,以及一般商場很難購買到的的特殊護膝、護踝、徒步手杖等運動設備等。
商場內所有的設施都充分考慮了老人的需求,超市購物車經過了專門設計與改良。車體重量比普通購物車輕了30%以上,安裝有360度自由旋轉的萬向輪,同時在推手旁邊設有獨立彎鉤,方便老人掛包或者購物袋。在4樓還鋪設了帶有防滑墊的步道,標有起點、終點、分段路程等,方便老人全天候步行鍛煉。
營業(yè)時間照顧到老人的生活規(guī)律,早上七點就開門,推出早鳥折扣,并提供早間健身操課程。
同時,考慮到老年人在購物方面需求下降,但健康及社交需求上升的特點,將整個四樓都改造成“Grand Generation's Mall”,業(yè)態(tài)有未來屋書店、咖啡廳、輕度健身房、島村樂器教室、文化俱樂部、手工藝、金融服務、診所等,為老人打造專屬的社交空間,延長老人停留時間,從而促進消費。
老齡化商業(yè)的復雜程度,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認知,不僅是購物中心需要調整,整個商業(yè)體系,包括商戶都要有巨大的改變。
顯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最少在今天,連衛(wèi)生間老年蹲位都未能普及的國內購物中心行業(yè),還遠遠沒有準備好迎接銀發(fā)經濟的到來。
07
另一個選擇!
我們一直在談論的都是“老齡化”消費。
日本商業(yè)有一個新的觀點,叫做“消齡化”消費,也許可以作為一個有益的參考。
在日本博報堂生活綜合研究所做的一項研究中發(fā)現, 最近30年在可比較的366個項目上,不同年齡層人群之間差距擴大的有7個項目,差距縮小的有70個項目,差距縮小的項目是差距擴大的項目的10倍。在20~60多歲人群中,價值觀和消費取向的差距正在趨于消失。
簡單的說,就是在很多消費層面,年齡與代際正在靠近與融合。
我們在北京做的一項研究中也發(fā)現了一個現象。55歲以上愿意為穿著花錢的客群中,男士最喜歡的品牌是EVISU、可隆、優(yōu)衣庫、MLB、迪桑特等,而女性最喜歡的品牌是MO&CO、西町村屋、MM、ESSENTIALS、BOUTHETIQUE等。
這組客群與30-35歲客群的品牌喜好,重合度高的驚人。
市場給出了一個有趣的反應:那些真正的老年品牌無人問津,而愿意付錢的中老年客群,反而更偏向減齡和時尚型的產品.
其實對于那些消費欲望低的,青年老年都一樣,都很難從他們身上獲得更好的業(yè)績。
而愿意消費的,年輕消費與老年消費價值差異與沖突會越來越小,就像未來愿景研究所所長阪本節(jié)郎指出的,“以前營銷的重心是牢牢抓住年輕人和年輕家庭,今后需要把重心放在超越年齡層的縱向市場上”。
也許這是購物中心可以考慮的方向之一。
比如環(huán)境更加綠色親和,配置更多適老設施,餐飲更具本地特色,更多適合“老閨蜜”們聚會的場所,都是可以嘗試的元素。
但一定要明白,”帶有適老元素”的購物中心,和“定位老年客群”的購物中心,是有著絕對的差別的。
我們的服務
老丹,江湖又稱丹總,愛好戶外與美食,熙領(上海)聯合創(chuàng)始人,十五年商業(yè)地產一線從業(yè)經驗,曾參與國內多個知名商業(yè)地產項目的定位、設計、招商與運營,近年來專注于社區(qū)商業(yè)與城市更新,中購聯專家委員會委員,IFFRE常務理事,聯商網特聘講師。
熙領(上海)商業(yè)管理有限公司,為復合化的商業(yè)地產定位、招商、建筑設計與空間管理專業(yè)機構,核心技術團隊均有多年國內外商業(yè)研究、定位、建筑和空間設計,以及招商運營的全過程經驗,特別是對于城市更新和改造具備獨特見解與認知,近年來成功操盤了多個城市更新與改造項目,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業(yè)務聯系電話:13501750783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