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長相思第二季》中,涂山璟的扮演者鄧為在回復:“在愛人與愛己哪個更難?“的提問時,他回復的非常有智慧,他說“愛己是學會愛人的前提,愛人是克制愛自己的本能?!?/p>
鄧為的回復與“智者不入愛河”“愛人先愛己”“渡人先渡己”等觀念不謀而合。
一、如何理解這句話呢?為什么智者就不入愛河呢?
所謂智者就是自我圓滿、心靈自洽、內(nèi)在豐盈的人,因為本自具足,因為不再匱乏,所以他們跟任何人在一起都沒有索取的傾向,反而會給予別人,即自利利他,自愛愛人,自渡渡人。
一個人只有真正學會愛自己,深刻理解并實踐自愛之道,歷經(jīng)成長與成熟,方能以更加純粹與深刻的方式去愛他人。否則,所謂的愛不過空談。然而,能真正領(lǐng)悟并踐行自愛之真諦者,能有幾人?自愛非自私之代名詞,而是先讓自己走向成熟圓滿,無論是情感還是物質(zhì)方面,讓自己擺脫對他人的無謂期待。
愛,如同盈滿之杯,唯有自我先滿溢,方能慷慨贈予他人。此等給予,源自內(nèi)心深處的富足,不求回饋,不存期待,僅以見證他人之美好成長為樂。如此之愛,遠離痛苦之源——期待,因為真正的智者深知,幸福與滿足源自內(nèi)心的圓滿,而非外界的給予或回應。他們對他人無過多期待,唯愿自己不斷趨近于完美之境。
自幼起,我們便被周遭環(huán)境深深植入一種觀念:尋覓生命中的良人,那所謂的“另一半”,或是命中注定的伴侶。家庭、影視、乃至各類童話,無一不在強調(diào),幸福的真諦在于邂逅真愛,仿佛幸福是外界賦予的禮物,需向外求索。
我們或主動尋覓,或被動等待,至于結(jié)果如何,往往依賴于命運的垂青。然而,只要心中那份對真愛的執(zhí)念未消,將幸福的鑰匙交予他人之手,真正的幸福便遙不可及。這所謂的對愛情的信仰,實則是內(nèi)心深處未竟之圓滿的映射。
心靈的缺口,讓人渴望通過另一人的存在來得以填補。但事實是,世間并無專為填補你而造之人。即便有人能暫時彌補你的空虛,也必然伴隨著相互間的索取與補償。當關(guān)系失衡,雙方難以契合,便易生嫌隙,最終可能演化為彼此的傷害。
真正的幸福,不應建立在對他人的依賴與期待之上,而應源自內(nèi)心的完整與自我實現(xiàn)。唯有當我們學會自我圓滿,方能擁有持久而真實的幸福。
二、什么是世俗的沉淪之愛?
世俗間泛濫的“愛情”,往往淪為沉淪的代名詞,它們以愛之名,行傷害之實。
這類所謂的愛都是自我匱乏、不圓滿、不成熟的體現(xiàn)。心靈的空洞促使人們向外尋覓,希冀于某個人的出現(xiàn)能填補這一空缺,這種外求心理普遍存在于人性之中。人們在尋覓中遇見心儀之人,便傾盡所能以求感動,實則是在試圖通過對方來滿足自身無盡的欲望——物質(zhì)的、情感的、乃至虛榮心的。
這種愛,其本質(zhì)是匱乏的投射,越是心靈貧瘠,對愛人的索取便越是貪婪。初時,或許還能以滿腔熱情付出,一旦得手,便轉(zhuǎn)而變本加厲地要求回報。雙方如同兩個貪婪的容器,不斷向?qū)Ψ剿魅≈敝帘舜丝萁?,最終陷入無盡的空虛與內(nèi)耗之中,相互指責,彼此厭倦。無數(shù)伴侶終其一生,都在為對方打上不滿的標簽,這便是世俗沉淪的寫照。
童話故事中的王子與公主,雖歷經(jīng)坎坷終得相聚,卻僅是故事的美好片段。人們向往這樣的結(jié)局,卻忽略了現(xiàn)實中的挑戰(zhàn)與磨合。童話止于幸福相聚,而生活的真諦在于如何攜手共度風雨,共筑幸福。那些看似完美的瞬間,往往如同脆弱的泡沫,一觸即碎。
無論是愛情、婚姻,還是友情,皆是心靈成長的修行之路。它們要求我們借由對方這面鏡子,審視自我,完善自我,而非單方面地索取或享受。
這是一場雙向的旅程,旨在通過彼此的理解與支持,共同邁向更加圓滿的人生境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