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葉 故事/李金文
都說“親不過三代”,一個家庭再和諧美滿,到了第三代開始,才會漸漸不再親近。
然而,讓我沒想到的是,我家的情況更糟糕,堅持幫扶了30多年的大哥,本以為兄弟之間會感情很好,誰知當(dāng)我退休回村養(yǎng)老時卻發(fā)現(xiàn):父母走了,兄弟情也跟著沒了。
我今年61歲,4年前老伴去世后,我就一個人在縣城居住。
還在上班的時候,倒不覺得一個人獨居有啥不好,畢竟我天天住在單位宿舍里,天天有同事一起生活,休假也會跟著一幫老友去旅行,偶爾也會去兒子家住一住。
可是去年春,我退休下來后,卻發(fā)現(xiàn)一個人獨居的日子挺不好受的,要自己買菜做飯,要自己打理家務(wù),身邊也沒有陪伴,只能天天往外面找搭子,活成了山村里的孤寡老人一樣,感覺很不是滋味。
想過去兒子家生活,但兒子在大城市住的房子,并不怎么好,雖然總價值可以買我們縣城的好幾套房子,但面積很小,75平的三居室,非常擁擠,并且我也不會講他們那邊的“白話”,過去生活也不好溝通。
不想去兒子那,也不喜歡在縣城待著,于是我就想著回農(nóng)村老家去。
我大哥大嫂一直在農(nóng)村生活,我覺得跟他們一起搭伙養(yǎng)老,會是很不錯的選擇,因為在過去三十多年里,我?guī)瓦^大哥很多。
我家里一共四兄妹,我是老小,最大的是大哥,其他是二姐三姐。
雖然我最小,但我卻是家里最有出息的,讀了中專,又分配到縣城的國企工廠工作。而大哥和兩個姐姐都留在農(nóng)村務(wù)農(nóng)。
正因為我是家里最有出息的,在我工作后,我就成了家里的第二支柱,一直支撐著這個家。同時我也感激留守在家務(wù)農(nóng)又照顧父母的大哥,在過去30多年里,一直都有幫扶大哥。
每個月給父母生活費,都會額外拿點錢孝敬大哥,另外大哥在農(nóng)村置業(yè),養(yǎng)魚養(yǎng)豬我都相對應(yīng)出錢資助過不少。
我那兩個侄子侄女讀高中讀大學(xué),還有出門就業(yè),我更是出過不少力和錢。到現(xiàn)在為止,在很多親戚的口中都還能聽到這么一句話:說要不是我這個做叔叔的鼎力支持,侄子侄女恐怕初中畢業(yè)就出門打工了。
當(dāng)年父母分家時,我也慷慨地把家里大部分家產(chǎn)讓給了大哥,就像住著的老房子,一共有9間房,可我只要了兩間房供我落腳,其他的都給了大哥。
綜合過去的一切,我認(rèn)為對大哥幫扶很多,他們會對我心存感激,回村養(yǎng)老時也會和他們生活得很和諧和幸福。
剛提出回家生活時,大哥大嫂都沒啥意見,還把我住的房間給收拾出來。而我也沒有白住,跟大哥大嫂說,我每個月會拿出1800元當(dāng)作生活費。
給錢的時候,大哥說自家人不用錢,但我塞給大嫂,她收下了。
我和大哥大嫂同住的前兩個月里,也是很和諧幸福。
我在家里啥也不用干,每天不是去鄰居家串門打牌,就是到處溜達,偶爾也會去河邊釣魚。
而大哥大嫂雖然還忙著管理果樹,但一到飯點,都會回家做好飯菜等我。
家里很多家務(wù)活,也不用我動手,想洗衣服、洗碗筷、打掃衛(wèi)生等等,都是大嫂會搞定,我在老家就真的是解放雙手,享福了。
那時候,我覺得這樣的養(yǎng)老生活挺好的,有人陪伴還有人做飯,比城里自在多了。但讓我沒想到的是,第三個月開始,一切美好都慢慢變了。
第三個月兒子一家回來在縣城住了十天,我也回城里住了八天。
兒子聽到我那個月給1800元生活費給大哥,就覺得有點多了,因為就我一個人吃喝,一天60元真的太多了。
加上我每個月時不時都要回城里待個四五天,遇到節(jié)假日我又要去兒子家,或回城住更久,這月月給1800元屬實給得太多。
于是兒子就叫我按天算,一天就給大哥60元,住多少天就算多少。
所以,那個月,我回城里住了8天,就扣除8天的錢,給了大哥大嫂23天的錢,一共1380元,我還給湊了整數(shù),賺了1400元過去。
當(dāng)時,大嫂看到轉(zhuǎn)賬后,問我怎么這個月少了,我說以后按天算,畢竟我們不是天天都住在老家,有時候還要回城里住的。
大嫂沒說什么,但看起來卻有點不高興。我沒放在心里,所謂“親兄弟明算賬”,我這樣做也沒啥過錯。
可是從那時候開始,大嫂就降低了伙食標(biāo)準(zhǔn),過去早餐還有豬肉粥,肉包子,或者煮粉煮面啥的,中午和晚餐,也會有兩三個菜,最低都是兩菜一湯。
可后面就變了,早餐有粥,卻是白粥,有面點卻是蔥油拌面、饅頭和煮餃子皮;中午和晚上呢,經(jīng)常都是一菜一湯,菜主要是青菜炒肉片,加蛋花湯、幾片瘦肉湯,有時候多一兩個菜,都是咸菜、榨菜。
偶爾我釣了不錯的魚,或者遇到侄子侄女回來,才會做多幾個好吃的菜,其他時候,都特別拮據(jù)。
我雖然不怎么挑食,也愛吃素一點的,但天天沒多少葷腥,還沒有啥下酒菜,我就感覺很不是滋味。
我跟大嫂提議過,要吃什么菜,大嫂每次都說好,但經(jīng)常裝作忘記了,不給我做。
好幾次,我真的饞酒了,就想大嫂弄點肘子來吃,早上交代的,到中午大嫂回來都不見她去買肘子,做得還湯湯水水的,實在不好配酒吃和下飯。
我也沒有抱怨什么,就自己去拿了三顆鴨蛋,想著煎個蔥花蛋下酒,可是大嫂見了,就說這鴨蛋要拿來孵化的吃不得。
鴨蛋吃不得,我就想要找點花生米或者黃豆,拿來油炸的,結(jié)果大嫂卻說用完了。
看見大嫂這樣,我當(dāng)場就有點火氣大了,加上悶聲喝了幾口酒,就抱怨了大嫂幾句,畢竟我一天給他們60元,真的不少了,在城里一天三餐去外面吃,不僅吃得好,還能省不少錢呢。
誰知我一抱怨,大嫂就嚷嚷起來,說我城里過得好,就回城里去,干嘛還回來!大哥也護著大嫂,說我喝了就發(fā)瘋,抱怨飯菜不好吃,就干脆自己煮來吃!
被大哥大嫂這么一氣,我也硬氣,自己做就自己做,第二天我就去城里買了電磁爐和電飯煲,決定自己做飯吃。
我以為分開吃了,我們兩兄弟都能冷靜下來,慢慢重歸于好,可是分開后,我們之間矛盾卻越來越大。
家里的客廳不給我用了,想看電視,遙控器被藏起來了,想要用家里的網(wǎng)絡(luò),他們也是人一走,就把網(wǎng)線給斷了,回來又偷偷插回去。
然后,又故意把干農(nóng)活的一些工具,都放在我房間門口,抱怨了幾句,就說這是他們家的位置,愛咋放就咋放。
看到大哥大嫂變得這般壞,我也試著放下過姿態(tài),好聲好氣地跟大哥大嫂說,都是自家人,沒必要搞成敵對兩派。
我也表示自己過去是有些不對,但希望我們不要這樣互相針對了。
我給了大哥臺階下,他們卻不給我,還三天兩頭給我使絆子。
有一天,我喝多了無意把大哥大嫂針對我的一些事,跟村里幾位鄰居抱怨了下。
誰知,鄰居卻一傳十,十傳百,傳到我大哥大嫂耳朵里,就認(rèn)為我在外面搬弄是非,說他們壞話等等。
隨后大哥大嫂就氣不過,找我吵了起來,大嫂罵得最兇,嗓門也很大,一嚷嚷左鄰右舍都引來了。
見有人來了,他們也不顧面子,就跟大家說,說我摳門小氣又懶惰,一天才給幾十塊錢,就把他們當(dāng)保姆一樣吆喝,還說很懶惰,也沒什么禮數(shù),做弟弟竟然要大哥大嫂伺候……
他們把我說得一點尊嚴(yán)都沒有,那時候村里人也沒幾個人幫我說話,都是來看笑話的,有一個平時和我喝酒比較多的老大哥,幫我說了幾句好話,結(jié)果都被大嫂給罵得很慘。
當(dāng)時,我真的委屈又心寒,從21歲工作后,我就開始幫扶大哥,如今三十多年了,我不知幫扶大哥大嫂多少,結(jié)果他們卻這樣欺負(fù)我。
那天大吵過后,我在村里就如同笑話一樣,哪哪都有人議論我被大哥大嫂欺負(fù)的事,雖然這是農(nóng)村的常態(tài),但我卻感到很不是滋味。
后來,兒子知道了就來勸我回縣城,或者去他那邊住,說自從10年前,我父母相繼離世后,這個家就散了。他和我那兩個侄子侄女,都七八年沒聯(lián)系過了。
聽了兒子的一番話,我也感覺是這樣的。
父母還在時,一到節(jié)假日回去,大哥大嫂都還會很熱情,而自從父母走后這10來年里,他們就變得冷淡了,沒事一個電話都沒有,一有事要借錢要幫忙了才會來電。
最后我沒有繼續(xù)在農(nóng)村待著,回村的第7個月,我就收拾東西跑回了城里。感覺城里的孤獨,也好過在農(nóng)村天天和大哥大嫂鬧騰。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