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語

最近我評測了零刻的 GTi14Ultra,以及與之配套的 EX 多功能顯卡擴展塢,EX 多功能顯卡擴展塢完整的 PCIe Gen4.0 x 8確實讓它的性能損耗幾乎為0,相比于主流的雷電、Oculink 性能更強也更具性價比。不過畢竟酷睿 Ultra 處理器的價格比較高,相比12代/13代提升點又集中在顯卡性能、AI NPU 以及待機功耗上,對于迷你主機+外接顯卡的配置,酷睿 Ultra 的性價比是要打一個很大的折扣的(畢竟很多成本提升用在了幾乎用不到的集成顯卡和低功耗)。

而今天分享的采用12代酷睿 i9-12900H 的零刻 GTi12 Ultra,采用了和 GTi14 Ultra 相同的模具與外部配置,CPU 性能相比酷睿 Ultra 其實更強(Ultra 由于新的架構(gòu)損失了一定的 IPC),價格方面卻要低上不少。雖然 i9-12900H 的核顯性能相對很弱,但在搭配 EX 擴展塢時這個劣勢則完全不存在,首發(fā)價299就可以搭配 EX 多功能顯卡擴展塢一起入手,性價比方面相比確實非常不錯。由于這次沒申請到零刻的測試樣品,自費購入了 GTi12 Ultra 給大家?guī)砩鲜譁y試,還請大家一鍵三連幫我回血~

▼自左至右,深空灰 GTi12U、冰霜銀色 GTi14U 以及微星 RTX4060 魔龍

購買記錄鎮(zhèn)樓 & 推薦方案

我入手的配置:

  • GTi12 Ultra i9-12900H 準系統(tǒng) + EX 多功能顯卡擴展塢 2898
  • 英睿達 DDR5-4800*2 (PDD百補) 240*2=480
  • 英睿達 1TB 279(去年618入手的,之前作為老機器的附盤)
  • 微星 RTX4060 魔龍 8GB 2009(618入手)

總計花費:2898+480+279+2009=5666

其實搭配獨顯內(nèi)存部分32GB是有些溢出的,加上今年 SSD 價格處于高點,如果有入手的朋友可以考慮如下兩種組合,低成本方案:

  • GTi12 Ultra i9-12900H 準系統(tǒng) + EX 多功能顯卡擴展塢 2898
  • 咸魚收兩根筆記本 DDR5 8GB 拆機條,組成16GB(8GBx2) 180左右可以搞定
  • SSD 部分盡量使用手頭存貨,待價格低了再入手,實在沒有可以入手1塊 1TB 用于過渡,未來 SSD 回落后可以再添置1條
  • 顯卡部分 6750GRE 10G/12G or RTX4060/RTX4060Ti

不差錢中高端方案:

  • GTi12 Ultra i9-12900H 準系統(tǒng) + EX 多功能顯卡擴展塢 2898
  • 英睿達 DDR5-4800*2 (PDD百補) 240*2=480
  • 1T/2T SSD,未來 SSD 回落后可以再添置1條 2T/4T
  • 顯卡部分 6700XT/RTX4070S

另外由于顯卡塢長度有限,如果顯卡過長會超出顯卡塢太多,為了美觀可以優(yōu)先選擇雙風扇普通長度短卡。

購買記錄:

為什么12代更有性價比?

配置部分我這臺 GTi12U 是 Intel i9-12900H + 32GB(16GBx2) DDR5 4800 + 1TB + 2TB SSD的配置,對比的 GTi14 Ultra 是 Intel Ultra9-185H + 32GB(16GBx2)DDR5 5600 + 1TB。

CPU

由于是外接顯卡使用,這里就先對比二者的 CPU 性能,首先是常見的 CPU 測試軟件 CineBench R23,可以看到 i9-12900H 單線程性能落后 Ultra9 185H 約9.8%,不過多核部分得分僅落后0.8%,可以認為處于基本同樣的水準。

負載更重的 CineBench 2024中,i9-12900H 單核落后Ultra9 185H 約5.6%,相比 R23 差距縮小了不少,多核心部分 i9-12900H 甚至反超 Ultra9 185H 約0.1%。

3DMark CPU 測試當中,可以看到由于 Ultra9 185H 小核心更多,在超過12T(6P)以上的場景領(lǐng)先i9-12900H,但是游戲常用的2T~8T中反而是i9-12900H表現(xiàn)會更好一些。

PCIe 帶寬&理論跑分

PCIe 帶寬測試中,使用同一塊微星 RTX4060 8GB 魔龍顯卡,實測 GTi12 Ultra(i9-12900H) PCIe 帶寬13.03GB/s,輕微領(lǐng)先 GTi14 Ultra(Ultra9 185H).

▼GTi12 Ultra 13.03GB/s

▼GTi14 Ultra 12.48GB/s

和 PCIe 帶寬測試結(jié)果類似,零刻 GTi12 Ultra i9-12900H 搭配 RTX4060,在 3DMark TS/FS 中都輕微領(lǐng)先 GTi14 Ultra(U9 185H)??紤]到二者之間售價的差異,價格更加親民但卻同樣能使用 EX 多功能顯卡擴展塢的 GTi12 Ultra 性價比就很高了。

▼3DMark TS 圖形分差距0.3%

▼3DMark TSE

3DMark FS 中的結(jié)果與 TimeSpy 類似,外接同一塊微星 RTX4060 8GB 的條件下,零刻 GTi12 Ultra 的表現(xiàn)和 GTi14 Ultra 基本在伯仲之間。

游戲測試

游戲測試部分考慮到 RTX4060 是入門級顯卡,統(tǒng)一選擇1080P最高畫質(zhì)進行。首先是經(jīng)典冒險游戲古墓麗影暗影,實測1080P最高畫質(zhì)下平均幀率144,瓶頸部分其實還是在GPU,如果預算充足可能RTX4060Ti/4070可以更好的發(fā)揮 i9-12900H的性能。

黑神話:悟空,同樣采用1080P 高畫質(zhì),實測平均幀率117,流暢黑猴還是沒什么壓力的。

刺客信條奧德賽,1080P最高畫質(zhì),實測平均幀率87屬于流暢可玩的水準。

地平線5 1080P 極高畫質(zhì)對顯卡的壓力相對還是比較大的,實測平均幀率108幀,和古墓麗影暗影類似,CPU 幀率其實比GPU高出不少,換更高一級的顯卡幀率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

戰(zhàn)神4 1080P 最高畫質(zhì),實測平均幀率71。

Blender CPU vs GPU

考慮之前有一些用戶提出外接顯卡作為生產(chǎn)力工具,使用比較主流的渲染工具 Blender 進行測試,實測 GPU 相比 CPU 有一個數(shù)量級(10~20倍)的速度提升。如果你有一定的生產(chǎn)力、AI 畫圖、推理等需求,外接 GPU 確實會比純 CPU 快上很多。

▼Blender CPU

▼Blender GPU

烤機測試

最后是簡單的烤機與噪音測試,這部分 GTi12 Ultra 延續(xù)了 GTi14 Ultra 超靜音的表現(xiàn),在29.6都室溫條件下單烤 FPU 30分鐘,CPU 溫度穩(wěn)定在84度。(此時 RAM、SSD溫度都在40度左右)

▼環(huán)境條件:29.6度+41.7dB

雖然在烤機但此時機器噪音表現(xiàn)依舊很不錯,實測人位噪音僅41.1dB,幾乎和待機時的噪音沒有區(qū)別,對于喜歡安靜的用戶來說是非常不錯的。

▼30分鐘 FPU 烤機人位噪音僅41.1分貝

深空灰

由于之前拿到的是銀色版本,這次自己入手就選了另外一個配色深空灰,實際到手個人覺得相比銀色更加好看。

接口部分 GTi12 Ultra 與 GTi14 Ultra 完全一致,證明一次是 USB、SD讀卡器、USB Type-C、3.5mm 耳機孔以及指紋+電源鍵,上面四顆則是降噪麥克風陣列。

側(cè)面則是完整一塊金屬

背面接口部分依次是AC電源接口,雷電4、3.5mm耳機孔、HDMI(4K60)、DP(4K144)、USB Type-A*4、雙2.5G網(wǎng)口。

結(jié)語

價格部分 i9-12900H 32GB+1TB 版本的 GTi12Ultra,相比 U7 版本 GTi14 Ultra 便宜1186,相比 U9 185H 便宜1686,并且還有0+0的準系統(tǒng)版本可以進一步降低入手價格?,F(xiàn)階段均有299入手 EX 多功能顯卡塢的活動,如果是搭配顯卡塢使用,二者的 CPU 性能沒有太大的差異,Ultra 系列核顯的優(yōu)勢其實是完全發(fā)揮不出來的,選擇 GTi12 Ultra 的性價比會高不少。(PS:除了 CPU 差異外,零刻 GTi12Ultra 無線網(wǎng)卡是AX200,而零刻 GTi14 Ultra無線網(wǎng)卡是BE200,內(nèi)存部分12代是DDR5-4800,而 Ultra 系列則為 DDR5-5600,其他配置無差異)

  • GTi14 Ultra U9-185H 32GB+1TB 5385
  • GTi14 Ultra U7-155H 32GB+1TB 4885
  • GTi12 Ultra i9-12900H 32GB+1TB 3699
  • GTi12 Ultra i9-12900H 0+0 2599

對于想要外接顯卡的用戶來說,性價比方面準系統(tǒng)版本的 GTi12 Ultra 確實非常不錯, EX 多功能顯卡擴展塢內(nèi)置600W電源比很多獨立擴展塢還需自己單買電源要劃算不少,299的基本屬于買機器以成本贈送了。

好了,本篇文章到此結(jié)束,感謝大家的觀看,也希望大家點贊、收藏并在評論區(qū)留言,我是 KC,我們下篇文章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