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孩子有多難?

近日,一位年僅36歲的母親,因為輔導孩子寫作業(yè),情緒崩潰,最后腦干出血離世。

年輕的時候,不明白為什么人生是一場修行,等養(yǎng)了孩子卻突然明白了:撫養(yǎng)孩子的過程就是一場《凡人修仙傳》:孩子學齡前你是練氣期,孩子讀小學你到了筑基期,初中是金丹期,高中就是元嬰期,等把孩子送入大學才算渡劫完畢,悠哉悠哉地把孩子送入象牙塔,功德圓滿。

在當全職媽媽前,我當了近十年的產(chǎn)品經(jīng)理和項目經(jīng)理,剛辭職帶娃時也信心滿滿,想著把孩子當項目一樣,按時按點開發(fā)上線。然而天不遂人愿,哪怕是基礎(chǔ)的“三翻六坐八爬十二走”,也不是每個孩子都一樣。

比如Summer,到了13個月才能脫手行走,而有的孩子10個月就可以做到了。

不過這種時候的個體差異,還不足以讓家長道心動蕩。

幼兒園之前,每個孩子都是家里的聰明大寶貝。到了幼兒園有了同齡人對比,才會發(fā)現(xiàn)濾鏡破碎。

有的孩子語言能力略差,有的孩子身體素質(zhì)較弱,有的孩子身高比同齡人矮一大截……

而且大部分父母總免不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類世俗的欲望。懷孕的時候,都說希望孩子健健康康手腳健全就行,隨著孩子長大卻越來越貪心,希望她聰明、希望她伶俐、希望她有一技之長、希望她學業(yè)有成……

前幾天,在欣賞一個小嬰兒咯咯甜笑的視頻下,看到一條熱評:“我女兒曾經(jīng)也這么可愛,可是如今她數(shù)學只考了13分?!?/p>

總之,有了對比就有了傷害。天天對比,道心就天天受到傷害。

被傷害得久了,父母就容易焦慮。父母焦慮,孩子就得吃苦。有的被送培訓班,有的天天灌補品……反正父母們有的是力氣和手段。

面對幼兒園初期的差異,不少家長還能保持初心,靜待花開。到了幼小銜接的時候,想平心靜氣地修行就更難了:

  • 別人家的孩子能認1000多字,自己家的還斗大的字不識一個;

  • 別人家的孩子做加減跟玩似的,自己家的7+8還反復(fù)錯;

  • 別人家孩子可以流利地英語對話了,自己家的26個字母還沒認全。

我們小時候,父母還只是在左鄰右舍看到別人家孩子,如今的父母們卻能通過網(wǎng)絡(luò)看到全國的“天才”兒童。小某書上,各年齡段都有無比優(yōu)秀的孩子,讓人自慚形穢。

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別人家祖墳怎么那么能冒煙,這怕不是著了吧?

如果在學齡前,你道心尚穩(wěn),能對以上這些都無動于衷,那么進入小學的時候,你會迎來練氣期的第一場雷劫——同班的優(yōu)秀孩子們帶來的暴擊:

老師每天會把隨堂作業(yè)、測試卷發(fā)在群里向家長們匯報:今天5個同學滿分,明天12個滿分。

孩子們朗讀英語的視頻音頻會上傳班級群打卡,同樣的內(nèi)容,有的孩子如母語般流暢,有的卻磕磕絆絆讀不對。

如果家里的孩子一直榜上無名,凡夫俗子的父母們,誰還能穩(wěn)住一顆道心?多半是要怒吼:“豎子安敢壞我道心!”然后把家里的豎子拉到書桌前,火力全開地輔導功課。

可欲速則不達,這種心態(tài)下很容易陷入“他逃你追,他插翅難飛;你火冒三丈,他淚流滿面”的傳統(tǒng)劇情。

我身邊那些曾經(jīng)心態(tài)很好的“零基礎(chǔ)”媽媽們,把孩子送入小學后,在經(jīng)歷過輔導作業(yè)的雞飛狗跳后,一個接一個地把孩子送去了輔導班。有的學英語,有的學拼音,有的練寫字,有的練算數(shù)……

我仿佛都能看到各輔導機構(gòu)喜迎金九銀十,生源滾滾,財源廣進。

往期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