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時學過一篇叫《統(tǒng)籌方法》的課文,是華羅庚老先生寫的,用很淺白的語言解釋科學的統(tǒng)籌方法,讓年少的我第一次有了管理時間的意識,至今仍受益無窮!
華老講述統(tǒng)籌方法,使用了一個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事例——沏茶。
茶葉有了,已生火?,沒有開水;開水壺、茶壺、茶杯都要洗?,應該怎么安排?
通常很多人會把開水壺、茶壺茶杯洗干凈,拿好茶葉,一切準備停當再給水壺灌水開始燒,水開后泡茶;
也有人會洗凈開水壺后,灌水燒水。坐等水開,才慢悠悠洗茶壺、茶杯,拿茶葉,泡茶。
最省時的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洗凈開水壺,灌水、燒水。等待水開的空隙,洗茶壺、茶杯,拿茶葉,水開了泡茶。

看似簡單的泡茶順序,卻大有乾坤。
把洗水壺、洗茶壺、茶杯,拿茶葉、燒開水的每一個步驟精確到分(如圖),第一種方法需要20分鐘,第二種也需要20分鐘。
而按照“統(tǒng)籌方法”,整個過程只需16分鐘,一件日常事務,節(jié)約了4分鐘之多。
雖然工作量相同,但時間卻大大縮短,效率也提高了。
以同樣的思維應用到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之中,同樣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你想想,就算每天浪費1小時,1個月就是30小時,一年下來就是365個小時,十年、五十年呢?

統(tǒng)籌:學會同時做幾件事的本領
俗話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同樣的學習任務,有人搞到深夜,有人很快完成;同樣的工作量,有人忙到焦頭爛額,有人卻游刃有余……
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就是懂得統(tǒng)籌的人,可以在同一段時間內(nèi)交叉做好幾件事情。

就像華老列舉的“泡茶”事例,將洗茶壺、茶杯,拿茶葉合并成一項,和燒開水的事項同時進行。
“統(tǒng)籌方法”通俗說,就是一道大工序中同時進行幾道小工序,能擠出許多隱形時間。
每天一日三餐,有人在做飯上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忙忙亂亂。
在菜場兜悠半天不知道買什么,做菜不分主次,臺面衛(wèi)生搞半天,素菜先炒好都涼透了,肉菜還沒熟,菜做好了結果米飯沒煮上……
完全可以在頭天晚上就計劃好第二天的菜單,以菜煮的時間長短來合理分配工序:
先清洗需要燉煮的肉菜下鍋,再煮飯。這時候,就可以同時洗蔬菜,炒菜,清潔灶臺(合并事項)……
家務事也同理,包餃子的過程中可以同時燒水;洗衣機洗衣服的時候,可以打掃衛(wèi)生或整理衣物,同時還能聽聽書或是音樂。

很多得心應手的家庭主婦,便是懂得運用統(tǒng)籌方法,去除冗余環(huán)節(jié),?并行不沖突的任務。
著名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就是“科學幻想之父”儒勒·凡爾納,在他的航海旅途中“順便”寫成的。
當然,合并事項只是“統(tǒng)籌方法”的基礎,它可以延伸到現(xiàn)實中的方方面面,幫我們獲得更有價值和質(zhì)感的人生。

用好統(tǒng)籌思維,實現(xiàn)人生的增值
小學時我們還學過另一篇課文,叫《田忌賽馬》,田忌的上、中、下三等馬都稍次于齊威王,每次賽馬皆輸。
孫臏提議“取君下駟于彼上駟,取君上駟于彼中駟,取君中駟于彼下駟?!?/p>
田忌因而三局兩勝,卒得王千金。

同樣的三匹馬,只是合理地安排了順序,就賽出了不一樣的成績!
就其實就是對“統(tǒng)籌方法”最好的應用。
田忌賽馬便是將任務的統(tǒng)籌切換到俯瞰性的視角,預設最好的結果,合理分配任務和任務之間的關系。
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我們規(guī)劃任務的時候,不要盯著眼下,一件一件單獨去處理所有待辦事項,有時任務和任務之間會搶占時間資源,影響效率。
我們要用全局性的長遠思維,?擴大時間的量感,將任務分解并以優(yōu)先級排序。
譬如最日常的讀書,有人計劃一年讀滿60本,每天想起來就看一些,結果總會因為各種狀況耽誤進度,最后達不成就不了了之。
用俯瞰思維,我們可以把年任務拆分成月任務,再細化到周任務、天任務。

60本書平均到月是5本,那么每周至少1.2本,所以書單的整體字數(shù)也要控制得當。
在一周的前3天,或者一個月的前兩周,可以盡量超額讀完預設的頁數(shù),這樣偶有瑣事耽擱,也不會有緊迫感和影響進度。
書單的閱讀順序可以遵循自身需求的優(yōu)先級。
重要工具性的書可以先看,比如最近急于學習時間管理,可以先看相關的書,短期提升自我;再看感興趣的文學性或歷史性的書,長期沉淀;最后可以純粹看看“閑書”。
代入進工作和生活中,這種優(yōu)先級可用:
A重要且緊急、B重要非緊急、C非重要緊急、D非重要非緊急。
按這四個等級進行區(qū)分,先完成A再完成B,依次執(zhí)行,能少了許多手忙腳亂。
日常中,我們只要遵循每天必做、每周必做、每月必做的節(jié)奏,將一個大的任務合理拆分,你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看起來很難的事務,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達成。
華老在工廠與工人討論統(tǒng)籌方法


寫在最后
其實,很多情況下我們不是時間不夠,而是規(guī)劃不夠合理,導致任務的堆積,循環(huán)往復下,生出了畏難和放棄的心理。
統(tǒng)籌方法不是所謂的“卷”,而是一種科學的管理思維,做最重要的事情,優(yōu)化事情效率,反而化繁為簡。
譬如我們在口罩期間,測試核酸的“群試”法,便是對統(tǒng)籌方法的典型應用,大大提高了化驗速度。
華老的《統(tǒng)籌方法》用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闡述了科學規(guī)劃和優(yōu)化流程對效率提升的重要性。
讓學過這篇課文的小學生們,不但輕松讀明白了,還能學以致用。
至今,在工作中,在生活里,依舊深刻地影響著我。

我們普通人構成了社會里的絕大多數(shù),不可能說學會一種方法就讓自己必然成功,但絕對有所裨益。
當然,沒必要事事統(tǒng)籌,太注重效率有時會讓人精神緊繃,平常允許自己做一些無意義的事,這才是人生常態(tài)。
-End-
看古今世事,讀書中天地,歡迎關注@沁說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