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中軸線算是當今世界古城的壯舉,梁思成先生1951年在《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杰作》一文寫道“……北京是在全盤地處理上,完整地表現(xiàn)出偉大的中華民族建筑的傳統(tǒng)手法和在都市計劃方面的智慧與氣魄……貫通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線。一根長達8km,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chǎn)生。前后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條中軸為依據(jù)的?!赃@樣規(guī)模來處理空間,世界上就沒有第二個!”

申遺成功的中軸線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全長7.8公里,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長、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之一,該軸線已經(jīng)存在了700多年。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將該軸線繼續(xù)向北延伸到當今的奧林匹克公園,并在軸線的東側建造了“鳥巢”,西側建造了“水立方”;再加上永定門向南的永定門南大街、南苑路,加在一起這條城市軸線全長達到了23公里。軸線上的大型建筑群、公園綠地古今交相輝映,為世界少有。

古城數(shù)字博物館經(jīng)過反復收集,把700年來涉及北京中軸線的相關繪畫、地圖、照片等資料進行了匯總收集,并集中展示出來,讓大家可以方便得博覽7個世紀以來的北京中軸線演變。其中許多資料的清晰度非同一般,值得保存。

元代的中軸線

元代的軸線是奠定當今北京中軸線的基礎,自北側的中心臺(當前的鐘鼓樓西側),穿過萬寧橋,皇城的厚載紅門,宮城的厚載門、延春閣、大明殿、崇天門,再到千步廊及最南端的麗正門。該軸線全長3.8公里,麗正門正坐落于當前的天安門。這條軸線一開始就不是正南北,皇城以北的中軸線向西偏斜2°,其中地安門向西偏離子午線200多米,軸線向北指向了元上都。元代的中軸線為北京古城南北向的道路確定了秩序,也為大都的東西兩側城墻明確了傾斜角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元大都中軸線與現(xiàn)代北京城疊加圖(根據(jù)侯仁之圖紙重繪,來源:網(wǎng)絡)

目前元代中軸線的遺物能看得到的僅有萬寧橋。此外,根據(jù)藏于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的元代繪畫《宦跡圖》可見到宮城的崇天門景象。崇天門位置在如今故宮的太和殿之下,其格局和建筑形制直接傳承了宋金時期的宮城正門。元人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宮闕制度》里對崇天門有記載:“正南曰崇天,十二間(注:應為十一間),五門。東西一百八十七尺,深五十五尺,高八十五尺。左右趓(duǒ)樓二,趓樓登門兩斜廡,十門,闕上兩觀皆三趓樓?!?/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元代《宦跡圖》的崇天門(將原本的11開間繪成了5開間)

明代的中軸線

明代初期朱棣定都北京后依然延續(xù)元大都的中軸線進行重建。永樂五年(1407)朱棣開始修建宮城(紫禁城),紫禁城正南的午門,是元皇城欞星門的舊址,午門內的金水橋亦即元時建筑;金水橋北新建了奉天門(后改皇極門),在元大內崇天門至大明門之間,先后修建了奉天殿(后改稱皇極殿,后世清代的太和殿)、建華蓋殿(后改中極殿)、謹身殿(后改建極殿),這是外朝三大殿;之后是乾清門,并在元代大明殿的舊址上修建了后三殿,分別為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以上建筑均依托中軸線對稱分布。明代開始紫禁城釆用“前朝后寢”的形制,以三后三大殿為中心開始軸對稱布局,如奉天殿前兩側有文昭閣(文樓)、武成閣(武樓),兩側有文華殿和武英殿。后三殿兩側設有東六宮和西六宮,合稱“十二宮”。目前流傳下來的明代北京城全貌的地圖有如下兩幅,一是萬歷年間的《北京城宮殿之圖》,其繪制藝術手法較為夸張,為民間所做;二是嘉靖年間的《京師五城圖》,為最早的官方地圖。不過兩者都對明朝時期的北京城中軸線有完整的表達。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京城宮殿之圖(1531-1561,萬歷年間刻本,日本東北大學圖書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早的北京都城地圖《京師五城圖》中的中軸線(出自《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明張爵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徐顯卿宦跡圖冊·皇極侍班》圖中的皇極殿(明隆慶-萬歷年間 余士、吳鉞)

與元代中軸線有較大變化有三點:一是明代特地在紫禁城北的中軸線上修建了“鎮(zhèn)山”,出宮城的正北門玄武門,明成祖在元代的延春閣基礎上修建的萬歲山,也稱為煤山。二是是在承天門(元代麗正門)南側擴展出了“T”型廣場,沿廣場的東、西、南三面修筑的宮墻,并在南側開大明門,東側為長安左門,西側為長安右門。同時在周線上擴展了國家禮儀和政務的功能建筑群,“T”型廣場的東西宮墻內側為千步廊,外側集中部署了各衙署;在承天門(元代麗正門,清代天安門)和午門之間的兩側,左為太廟、右為社稷壇;并在當初的城郊的東西兩側分別修建了天地壇(后改稱天壇)和山川壇(后改稱先農(nóng)壇)。三是中軸線繼續(xù)向南延伸,嘉靖四十三年(1564)完成了外城城墻的修建,并在正南門開辟了永定門(也為清代南部軸線奠定基礎)。此外,明代中軸線北側的鐘鼓樓與元代的鐘鼓樓位置相比,更向東偏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京宮城圖軸完整展示了從正陽門到奉天殿的軸線(明.朱邦,大英博物館藏)

至此,北京城長達7.8公里的中軸線由此奠定,軸線上自南向北分別分布有:永定門、正陽門、大明門、承天門、奉天殿(皇極殿)、華蓋殿(中極殿)、謹身殿(建極殿)、乾清宮、玄武門、萬歲山(煤山)、地安門、鼓樓、鐘樓。而下圖則是第一幅完整展示這條7.8公里軸線的古代圖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京宮城圖軸 (明代,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從永定門到煤山軸線清晰可見,該圖增加了正陽橋及千步廊兩側的各衙署,此外從圖中可以清晰所建外城的左安門及右安門,由此推測正中為永定門)

這里也在提一下明代中軸線上新建的正陽橋。正陽橋位于正陽門甕城南側,其開始為木橋,明英宗正統(tǒng)四年(1439年)改為石橋,為三劵石橋,寬度超過30米。其是中軸線上單體最大的橋梁,也是內城九門外橋梁中規(guī)制最高、規(guī)模最大的石橋。在2021年9月的考古發(fā)掘中重新出土了一只鎮(zhèn)水獸(其在1992年被首次發(fā)現(xiàn),尚未發(fā)掘),其長度比萬寧橋兩側的鎮(zhèn)水獸還要長1米,充分說明了正陽橋的高規(guī)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正陽橋的考古現(xiàn)場(來源:北京日報)

清代的中軸線

清代的中軸線及兩側建筑在明代基礎上基本上沒有改變,不僅軸線長度未突破,而且許多重建的重大建筑直接延用明代的建筑基址。這里把清代的中軸線及兩側重大建筑做個梳理:

中軸線上建筑從南往北依次為:永定門箭樓(1957年拆除)、永定門城樓(1957年拆除,2005年重建)、天橋(1934年拆除,后重建)、正陽橋坊(五牌樓)、正陽門(前門)箭樓 、正陽門城樓 、中華門(明稱大明門,清稱大清門,民國時改為中華門,1954年拆除)、天安門、端門、故宮(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御花園、欽安殿、順貞門、神武門)、景山(北上門(1956年拆除)、景山門、綺望樓、萬春亭、壽皇門、壽皇殿)、地安門(1954年拆除)、萬寧橋、鼓樓和鐘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京師生春詩意圖軸(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徐揚繪)

好了,清代的軸線也不用多說,因為這個時期的地圖技術有了巨大突破,請準備好,讓我們逐個觀摩17-20世紀初的中軸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皇城宮殿衙署圖 (康熙八年 1669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京師全圖的中軸線(1736-1795,清乾隆時期淡彩印本,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精繪北京圖的中軸線(乾隆十二至四十一年,大英圖書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京內城圖的中軸線(乾隆十二至三十九年,大英圖書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乾隆京城全圖的中軸線(1940年重制,興亞院華北連絡部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早帶經(jīng)緯線的地圖的中軸線.Plan de Pékin(1752年,by Philippe Buache)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京師九城全圖的中軸線(光緒二十六年,1890年,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京師城內首善全圖的中軸線(20世紀初)

?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京師內外城詳細圖的中軸線(1928年,經(jīng)過AI放大)

20世紀后的中軸線

北京城的中軸線在清朝近300年的時間里幾乎沒有改變,待時間進入到20世紀初,隨著全球化時代蒸汽和機械技術革命浪潮的推動,古老的北京城也開始了新的開發(fā)建設與改造。處于變革前沿的場所——天安門及前門地區(qū)的改造最為徹底。首先是在前門地區(qū)建設了火車站,1901年開建1906年竣工的前門火車站是一座歐式車站,站房建筑面積達到3500平方米,擁有三座站臺。這樣的建筑無疑對于近700年一直保持中式風格、中國禮制的中軸線來說是破天荒的,也為后面持續(xù)的改造起了個頭,這也是北京城市現(xiàn)代化建設(改造)的第一步。另一項中軸線的功能變化,是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后,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北京各國使館界址四至》和《辛丑和約》,清政府同意在東交民巷開辟使館區(qū),在正陽門內東交民巷西口到城墻一線開辟了美國使館區(qū)。隨后在天安門廣場東南側,相繼有法國、英國、比利時、意大利、荷蘭、俄國、日本等使館區(qū)建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01年的紫禁城航拍(La Chine à Terre et en Ballon,1901年)-AI上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23年的紫禁城鳥瞰圖(1923,由中國寄往蘇格蘭的明信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世紀20-30年代的東交民巷使館區(qū)(來源:網(wǎng)絡)

1915年,北京市政府對天安門前廣場進行了改造,拆除了長安左右門,并拆除了大清門內東西兩側的千步廊,打通了天街(天安門大街);同時將大清門改稱中華門,修砌了中華門至天安門的石道。朱啟鈐在《修改前三門城垣》中提出了對前門的改造方案,1915年開始拆除正陽門甕城東西月墻,并在原交點處各開兩門,舊基址改筑馬路。這些改造目的是為了改善交通,也確實帶動了前門周邊及前門大街的商業(yè)發(fā)展。1927年,前門大街上出現(xiàn)了電車軌道,在1928年的《京師內外城詳細地圖》上可見軌道經(jīng)過正陽門兩側的門洞進入內城,同時也向南延伸到天橋南側的500米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世紀末的前門大街(經(jīng)過AI放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00年的前門大街(經(jīng)過AI上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46年的前門大街(經(jīng)過AI上色,by Dmitri Kessel)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修繕后的前門大街(來源:百度百科-前門大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48年中軸線上的正陽門箭樓背面(經(jīng)過AI上色)

建國初期的天安門廣場的改造。第一次改造是1949年9月30日全國政協(xié)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天安門廣場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碑的方案草圖由著名建筑師梁思成和林徽因設計,該碑于1958年5月1日落成。第二次大的改造是1958年-1959年,重點將廣場改為人民當家做主的陣地,在廣場西側建設人民大會堂,在東側建設歷史博物館,廣場面積從11萬平方米擴大到40萬平方米。改造速度創(chuàng)造了世界第一,其中的人民大會堂作為1959年國慶十周年的“國慶十大工程”之首,僅用10個月時間就建成,成為新中國第一座“人民的殿堂”。1977年,毛主席紀念堂在廣場南側落成,至此,歷經(jīng)近30年的天安門至前門的廣場圍合空間秩序形成。當然,在那個混亂的60-70年代里,還曾經(jīng)有過對紫禁城及廣場的“宏大”改造計劃,也幸好沒有實施,才得以保全這座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古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方案(1952年,梁思成、林徽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58年的中軸線(人民大會堂、歷史革命博物館還未建成,經(jīng)過AI上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67 年革命城市規(guī)劃中所示的天安門城樓設計方案(未實施)

前門大街的改造。前門大街北起正陽門箭樓,南至珠市口大街,全長845米,寬20米,明清時期是明清皇帝去天壇祭天、去先農(nóng)壇祭祀的必經(jīng)之地,歷史延續(xù)了近600年。自20世紀初前門地區(qū)及其向南的前門大街兩側由于交通便利,逐步成為了北京市的商業(yè)聚集區(qū),素有“前門樓子九丈九,四門三橋五牌樓”的贊譽。但隨著20世紀末城市規(guī)模的快速擴大,前門大街人口快速聚集,房屋老舊現(xiàn)象嚴重,交通與商業(yè)沖突顯著,已經(jīng)嚴重影響到城市的良性發(fā)展。為此,在21世紀初,借著北京申奧成功,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前門大街功能與風貌改造提升工程。規(guī)劃設計方案在2007年10月經(jīng)市政府批準全面實施,歷經(jīng)10個月,改造后的前門大街在2008年8月7日北京奧運會的前一天正式對公眾開放。除了將原來的交通商業(yè)混雜街道改為古都風貌文化商業(yè)步行街外,還恢復了歷史上的鐺鐺車供游人乘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世紀30年代前門大街上的鐺鐺車(經(jīng)過AI放大)

此外建國后中軸線上的一些建筑也因為時代原因消失了,甚為遺憾。包括:位于景山與鼓樓之間的地安門于1954年拆除;中華門(明代為大明門,清代為大清門,20世紀20年代改為中華門)于1959年拆除,后來在其基礎上修建了毛澤東紀念館,千步廊也于該年拆除。永定門較為幸運,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957年被拆除,在50年后的2004年得以恢復重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已經(jīng)不存在的中華門(1959年拆除,來源:網(wǎng)絡)

在700年的中軸線演變圖景里,除了上面所述的國家重大政治、文化功能建設外,還有市井生活空間的演變。這里不得不說一下鐘鼓樓,鐘鼓樓及其周邊的功能演替體現(xiàn)了北京城市井圖景演化的一面。1272年,作為元大都定都的中心區(qū)域,鐘鼓樓所在的中心臺、中心閣是都城的司時中心?!段鼋蛑尽酚涗浀溃骸扮姌?,至元中建,閣四阿,檐三重,懸鐘于上,聲遠愈聞之”。同時,得益于萬寧橋作為京杭大運河的起點,眾多商賈云集,給鐘鼓樓帶來了巨大的商業(yè)發(fā)展機遇。明朝后鐘鼓樓重建,但鼓樓前及煙袋斜街的商業(yè)發(fā)展勢頭不減,陸續(xù)出現(xiàn)了錢莊、茶館、當鋪、浴池、煙社、布店、米市、飯莊。這個時期北京城尚沒有西單、王府井,鐘鼓樓地帶是名副其實的商業(yè)CBD。清代《天咫偶聞》記錄道“每日攘往熙來,無物不有?!敝旃鉂撓壬?936年在《論語》半月刊上發(fā)表散文《后門大街》中寫道:到了上燈時候,尤其在夏天,后門大街就在它的古老軀干之上盡量地炫耀近代文明。理發(fā)館和航空獎券經(jīng)理所的門前懸著一排又一排的百支光燭的電燈,照相館的玻璃窗里所陳設的時裝少女和京戲名角的照片也越發(fā)顯得光彩奪目。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10年代的鐘樓(來源:斯諾文尼亞民族志博物館,https://vazcollections.si/en/predmeti/fotografija-stolp-zvonov-zhonglou-v-pekingu-2/)

結 語

回顧700年歷史圖景的北京中軸線,從一個表征皇權的國家禮儀秩序軸線,向著近代的外交、交通樞紐和商業(yè)中心演替,再到現(xiàn)代的歷史博物、文化紀念、節(jié)慶活動、體育運動和市民休閑軸,生動展示了這座古都的歷史變遷。最最后,再上一道大餐,在300年前有一幅名為《康熙南巡圖》(第十二卷,王翚等繪)從卷軸畫里全面展示了北京中軸線的全貌,更體現(xiàn)了皇帝南巡返回京城的盛大場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歡迎光臨小程序世界古城數(shù)字博物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參考資料:

【1】北京中軸線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4%BA%AC%E4%B8%AD%E8%BD%B4%E7%BA%BF

【2】故宮中軸線為何不是正南正北?這個“誤差”竟是元朝遺存 https://k.sina.cn/article_1893892941_70e2834d02000rzjb.html

【3】明代北京城和中軸線如何建成:一條軸線 統(tǒng)領全城 https://www.visitbeijing.com.cn/article/47QkJLeE4un

【4】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籌備與設計 https://www.sohu.com/a/668844878_121375869

【5】前門大街整修設計介紹 https://www.sohu.com/a/302898731_651721

【6】歷史影像中的前門大街(1915年至今) https://xinwen.bjd.com.cn/content/s64f5bb62e4b00547e3de381d.html

【7】東郊民巷民國往事 https://www.sohu.com/a/161595247_773040

【8】北京城曾經(jīng)的報時中心:鐘鼓樓的時間哲學 http://cul.china.com.cn/2021-08/17/content_41648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