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曾對他的妻子說:“我不與你結夫妻之緣,但生生世世都與你結解脫之緣。”
說得便是,再恩愛的夫妻不過百年的緣分,終有分別的那一天,愛的盡頭便是分離之痛,而這種愛別離的痛苦,又是世人無法承受的痛苦之一。
如何這篇文章能通過釋迦牟尼的悟道經(jīng)歷,讓你修得一份正念,讓自己免除一點塵世間的悲痛:

【愛的基調是公平尊重】
釋迦牟尼在開悟前一直以悉達多王子的身份生活在皇宮內,在他身邊始終縈繞著全天下各色美女。其他皇親貴胄沒人能逃脫這種情愛的誘惑,他們在對待這種情愛時的態(tài)度,有游戲、有發(fā)泄、更多的是帶著對女性的不尊重。
在他們的觀念里,女性生來就處于情愛關系中卑微的地位,是注定不被尊重的那一方。
而悉達多卻不這樣認為,他的父親凈飯王安排美女為悉達多侍寢,悉達多卻和這名女子跪坐聊天一整夜。
第二天當所有為其他王子們侍寢過的宮女,紛紛拿出王子賞賜的金銀珠寶各自炫耀時,她們看到從悉達多宮殿里走出來的宮女卻兩手空空,一問才得知和悉達多在一起的一夜都發(fā)生了什么。然而這名宮女卻仍滿心歡喜,驕傲的說:“悉達多賜給我的是對于女子的無上尊重?!?/p>
后來,悉達多看到因生病拒絕服侍提摩達多,而被提摩達多痛打虐待的宮女時,悉達多更是向凈飯王請求頒布新法律:“任何女子都有權拒絕因武力讓其臣服的男人。”

這一舉動在當時男尊女卑的時代背景下,不僅是一種先進的思想,更彰顯了釋迦牟尼對待任何事物都有著一顆平等的慈悲心。
釋迦牟尼不僅對待無辜的女子有一顆慈悲心,對待曾有過邪念的一樣給予改正自新的機會。
在《楞嚴經(jīng)》中,有過一段關于摩登伽女愛上阿難的故事。
說的是摩登伽女被阿難吸引,便利用母親的法術誘惑阿難前來,摩登伽女因為自己愛上了阿難,便迷暈阿難想與其結為夫妻。

釋迦牟尼感知到阿難即將破戒后,命人前來解救阿難。
佛陀并沒有因此發(fā)難責罰摩登伽女,而是向她傳授愛情的真諦。佛陀說:
愛有凡夫俗子的愛,是自私是占有,這種小愛充滿了欲望,有了欲望,這種愛便會不純粹不干凈,愛而不得后便會生出怨恨。但是愛還有大愛,還有法愛,這種愛是完全付出不存在占有欲的愛,是真正的大愛,也是超脫之愛。
最終摩登伽女被佛陀感化,成為阿羅漢果。

【愛應該是放手不該是束縛】
釋迦牟尼成為佛陀后到處傳經(jīng)授道,這時候他的妻子耶輸陀羅因深愛著他,卻無法和他在一起而深陷痛苦之中。
耶輸陀羅曾托人給佛陀贈送蓮花,因為這是他們曾經(jīng)相愛的信物,但是佛陀卻拒絕了。那時候佛陀認為耶輸陀羅是他的半身,她的行為是出于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愛的執(zhí)著。
當耶輸陀羅知道佛陀最終會為了解救世人的痛苦,而選擇離開耶輸陀羅和他們的兒子時,她感到悲痛萬分,她質疑佛陀:
“你的修行為何要選擇離開我們,為何不能接受俗世,難道非要奉行禁欲才能終成正覺嗎?如果真是那樣,她愿意放手,不去阻擋佛陀的道路。”
佛陀這時對耶輸陀羅說:“女子身處眾多束縛之中,也能得到解脫,但女子和男子的心思卻大不相同,水不經(jīng)陽光的蒸騰就不會有雨水的形成,我必須斬斷與塵世的聯(lián)系,以諸苦磨煉身心,抑制內心的雜念,在獨處之中將內心降服,為自己解答關乎生死的疑問。內心解脫,我才能得到正覺?!?/p>
這時候耶輸陀羅已然知道佛陀不會再留在他們身邊了,因為如果考慮他們母子二人的悲傷,那么世間受苦的眾生便不得解脫。
佛陀告訴耶輸陀羅:“我們因燃燈賜福,得以生世相連,而這一世因為你的堅忍,我才能得到正覺,這一世是我欠你的?!?/p>
至此,耶輸陀羅也感知到了是自己前世發(fā)愿,即便忍受痛苦也要生生世世都要做佛陀的妻子。于是她便放下執(zhí)念,不再執(zhí)著與佛陀的夫妻情愛。
【懂得放下,便得解脫】
愛情也好親情也罷,都是世間最美好的情感,這或許是上天賦予蕓蕓眾生最美的情感享受。既然是美好的,為何佛陀又要世人“放下”?
佛陀教會我們的“放下”,并不是讓我們做無情之人,而是教世人在面對任何情感時,都不要執(zhí)著,都不要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因為過分的執(zhí)著就會被情感蒙蔽住雙眼,看不到自己的初心,最終做出讓人追悔莫及的事。

佛陀講因果,愛情的聚散也有因果關系,要明白“緣散則散,緣聚則聚”的道理,要有“隨緣”的心態(tài)。緣來,則好好珍惜兩人的情感,彼此真心對待;緣散,就祝福對方,轉身之后你依然可以笑著面對自己未來的人生。
道理似乎都明白,但是真正深陷情感糾葛時,又時常無法自拔。如果真的痛苦,如果對于“放手”實在不得要領,那你就試試活在當下,就是無論是緣來亦或是緣散,只去關注自己當下的生活,不用想太多,不用關照太多,用心過好每一天,或許驀然回首的時候,你會突然發(fā)現(xiàn),當你學會放下后,那些因執(zhí)著而衍生的痛苦,早已被每一個認真對待的當下所消解。
愿各位都能認真過好當下的每一天!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