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展廳:西周時期
長子口銅簋guǐ形觥,器身為簋guǐ形,很獨(dú)特。

透雕夔龍紋銅鉞,電影《封神》里的道具來源。

骨排簫,中國最早的排簫實物,或可稱為“龠yuè”,與金文的“龠yuè”字形似。


銅方爵,方形的爵罕見。

晨肇貯銅角(jiǎo或jué),角與爵功能、形制相似,不同的是沒有柱,口緣兩端都是爵尾形狀,多有蓋。此角也稱父乙角,是已知角中尺寸最大、紋飾最美的角,且有銘文12字,當(dāng)年在河灘修壩時挖出來14件青銅器,晨肇貯角出土一對,另一只在信陽博物館。

匍雁銅盉,銘文記錄了西周的外交禮儀。



柞zuò伯簋,記錄了射禮的盛況,中國最早的競技體育獎杯,視頻號講過。


玉柄鐵劍,九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中華第一劍,劍身是由塊煉鐵經(jīng)過滲透鍛打形成的塊煉滲碳鋼,證明了兩周之際我國已經(jīng)開始冶鐵。玉柄中空,內(nèi)置銅芯,連接了鐵劍身和玉柄,銅劍首還鑲嵌了綠松石。


劍身臃腫是包裹的絲織品和皮革,已經(jīng)無法剝離。虢國墓地出土了8件銅鐵復(fù)合器,制作工藝采用了套接、鑲嵌、鉚合、合鑄等,處于人工冶鐵的初級階段。

七璜聯(lián)珠組玉佩,與玉柄鐵劍同出土于三門峽虢國墓地M2001,是完整的兩周之際虢國君主虢季的墓葬,出土七鼎等大量文物。此虢國655B.C.被晉國滅掉。

其他:


4展廳:東周時期
蓮鶴方壺,九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見前文。

錯金銀銅轅首,是車轅(連接馬匹和車的長木部件)頭上的裝飾品。

刻紋銅鑒殘片,在春秋中期偏晚開始出現(xiàn)一類薄壁刻紋銅器,制作方法是熱鍛捶揲dié,與一般的鑄造不同,器物成形后在內(nèi)壁刻出紋飾,這種工藝流行于春秋晚期和戰(zhàn)國早期。

石圭盟書,1980年在溫縣西張計村發(fā)現(xiàn)春秋時期盟誓遺址,出土石圭萬余件,毛筆墨書,內(nèi)容為盟誓者要忠心服侍君主,違背誓言要滅族,時代在晉定公十五年(497B.C.)前后,主盟人是韓氏宗主。與山西的侯馬盟書可對照研究。

羽紋銅扁壺,滿飾羽狀紋,格欄上嵌紅銅。這樣的銅扁壺常出土于陜西,被稱為“亞形壺”,一般認(rèn)為是戰(zhàn)國時期富于秦國特色的器物,不過三晉、齊國也有出土。

跽坐人銅燈,與羽紋銅扁壺同出于三門峽市上村嶺M5戰(zhàn)國墓中,銅人的頭和身體是分鑄后鉚合的,燈盤、柄和銅人間也是鉚接和榫卯套扣連接的,這種分鑄后再組裝的方式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燈盤外緣有三角形髹xiū漆,用漆來裝飾和保護(hù)青銅器。

其他: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