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小紅書的互聯(lián)網巨頭前赴后繼,360的“輕選”、抖音的“可頌”、騰訊微信的“小綠書”、微博的“綠洲”、阿里巴巴的“態(tài)棒”,這串長長的名單之外,還有許多悄然上線的類小紅書的種草社區(qū)產品,截至目前,互聯(lián)網巨頭旗下的多款類小紅書App都已銷聲匿跡,巨頭們的輕度試水,壓根打不過小紅書。

然而,這些巨頭們依然沒死心,還是想學小紅書,想做成“下一個小紅書”

據郭靜的互聯(lián)網圈觀察,2024年11月20日,網易在App Store上線了一款名為“網易小蜜蜂”的App,根據介紹,它是一款“年輕人分享和交流生活日常的內容社區(qū)”產品,目前安卓版也已經同步上線,僅支持手機號一種登錄方式,用戶可以選擇當前的就業(yè)狀態(tài),“還沒畢業(yè)”或“已是職場人”,如若選擇職場人,可以直接上傳工卡證明身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外觀和UI風格來看,“網易小蜜蜂”和小紅書App非常類似,顯然,網易也想學小紅書,做出自己的內容社區(qū)產品。

有媒體曾在2024年7月報道稱,小紅書當時的的估值達到170億美元。

一面是小紅書的“成功”誘惑,一面是行業(yè)的機會。

新聞資訊、搜索引擎、短視頻直播等領域,早就被巨頭們給搶占,其他公司很難找到機會,小紅書的內容社區(qū)模式,是目前國內眾多互聯(lián)網應用中,唯一還沒巨頭給搶占的領域,所以,網易想試水內容社區(qū)還是很容易理解的,而且,網易公司過去還是比較擅長或者說有過以后來者追趕的經驗,比如,數(shù)字音樂領域,當時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蝦米音樂等都非?;鸨W易云音樂硬生生從數(shù)字音樂領域找到新的機會。

2023年12月,網易也上線了一款免費小說閱讀產品“紅豆小說”,來跟七貓小說、番茄小說、QQ閱讀、書旗小說等產品競爭。

總之,成熟市場并不意味著其他產品完全沒有機會。

據郭靜的互聯(lián)網圈觀察,“網易小蜜蜂”雖然學的是小紅書,但很明顯也是想在產品方面做出差異化,其區(qū)別在于:

1.支持職場工卡驗證。在用戶ID方面,可以看到用戶真實的職場情況,比如網易、職場運營。通過職場工卡驗證,用戶信息的可信度大大增加。

2.支持為圖文/視頻內容打賞?!熬W易小蜜蜂”為產品設置了錢包充值體系,用戶可以通過充值為喜歡的圖文內容打賞,單個禮物最高金額為18元,單次充值的上限為888元。

3.支持群聊功能。社區(qū)產品如果沒有社交屬性,其價值就大大降低,而作為“后來者”的“網易小蜜蜂”明顯有了“前車之鑒”,于是,在比較醒目的地方就設置了創(chuàng)建群聊功能。從測試的情況來看,群聊支持在線答疑、分享職場干貨和面試經驗。

4.廣場區(qū)域可以看到公司、手機品牌、MBTI人格評分,用戶可以對相關公司/手機品牌打分,點擊詳情頁,也可以看到其他用戶的對應評價,同時在廣場里用戶也可以自由添加評分話題。

從上述差異化功能來看,“網易小蜜蜂”目前的側重點是大學生和職場社區(qū),其錢包打賞的設計,也為將來的盈利點埋下了伏筆。但目前沒有上線電商相關內容,屬于純內容社區(qū)產品,也沒有廣告,比較純凈。

實際上外界對小紅書的“吐槽”并不少,但在內容社區(qū)領域,小紅書的地位還是非常穩(wěn),騰訊、阿里巴巴、字節(jié)跳動等巨頭都沒能撼動小紅書的地位。這與小紅書本身的內容深度有非常大的關系,成立于2013年的小紅書,比其他內容社區(qū)要做得更早,這就為它所積累的內容厚度提供了契機,市場上的追趕者雖然能在產品上模仿小紅書,整個產品雛形做得幾乎一模一樣,但要想做出跟它一樣的內容深度卻沒辦法做到,一是成本太高,二是能力和人員配置不足。

盡管學小紅書的產品前赴后繼,但互聯(lián)網大廠的慣常玩法是快進快出,有互聯(lián)網巨頭僅試水不到100天就把產品下線了,這種情況下,拿什么跟小紅書競爭?很少有互聯(lián)網巨頭是實打實投入巨額人力、物力、財力來押寶類小紅書產品,強弱對比之下,巨頭的產品只能悄然離場。

在當前的互聯(lián)網行業(yè),推出一款類似小紅書的App并不難,真正難的是后續(xù)的運營、推廣、用戶活躍度和留存率,而且這些不僅是靠著一款“看著很像”的產品就能實現(xiàn)。

小紅書的困境在于盈利問題。電商方面,既有拼多多、京東、淘寶這類綜合型電商平臺跟它競爭,同時抖音、快手等平臺的電商構建也在不斷加碼,而整個電商市場的增速和市場空間是有限的,這就意味著留給小紅書的空間并不多,而且,也比較考驗小紅書在電商方面的成長速度和體系搭建能力。

小紅書的另一個盈利點是廣告,社區(qū)產品跟廣告之間是存在沖突的,要想達到賺錢和用戶體驗的平衡,這個度很難把控,某貼吧類產品就因為廣告過多而造成用戶體驗奇差,最終被用戶逐漸放棄。

對于“網易小蜜蜂”而言,從產品上學習小紅書很容易,但接下來的運營、推廣、用戶活躍度和留存率,這些都是需要花錢砸的,只要是互聯(lián)網產品,有一個硬性指標就是下載量,而要想拉下載量,要么向各個流量平臺投流,要么向App Store、華為應用市場、應用寶等應用商店投廣告。如果純靠自然流量,或者僅靠網易公司的相關產品為其導流,后面的效果必然不會太好。

社區(qū)類產品非常具有考驗的一點是用戶活躍度,比如,某個新用戶上去后在上面發(fā)布了內容,但沒有點贊、收藏、評論,或者這方面的數(shù)據很少,用戶收獲不到正反饋,可能過段時間就把產品卸載了。沒有龐大的用戶規(guī)模,社區(qū)類產品的用戶活躍度也升不上來。

據郭靜的互聯(lián)網圈觀察,內容社區(qū)產品比較常見的拉動活躍度玩法有兩點:

1.讓新用戶感受到正反饋,比如,點贊、收藏、評論,讓人感覺到被重視感。

2.贈送流量券,用戶發(fā)布新內容后,用戶會獲得流量券激勵,這個玩法現(xiàn)在連新聞客戶端產品都在用。

針對社區(qū)里的圖文/視頻內容提供打賞,這里雖然能作為一個新的盈利點,但難免過于理想化,想想看,有多少人會對小紅書內其他博主的圖文/短視頻內容進行打賞?

互聯(lián)網巨頭們前赴后繼學習小紅書,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互聯(lián)網領域領域創(chuàng)新空間不足的縮影,前幾年巨頭們還在拼命地嘗試做社交產品,騰訊曾連續(xù)推出過十多款社交App,都沒能成功,現(xiàn)在想做什么互聯(lián)網產品,都不容易。

學小紅書,有點“圍城”那味兒了,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