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了當(dāng)小孩子,老子名字那么老氣,年紀(jì)那么超遠(yuǎn),不惜沌 ( dùn ) 沌 ( dùn ) 兮,不惜昏昏,不惜悶悶。”——愛佛僧

很多人認(rèn)為老子的“道”無法言說,或者不能說出來,因為能說出來的就不是道。

加上老子自己又玄之又玄,妙之又妙的,把人都弄得云里霧里的。

其實,這是很不對的。

很簡單的邏輯,如果說不出來,或者說不清楚,老子又何必寫五千言呢?

那不是說廢話了么?五千言的目的不就為了讓人了解、接受自己所謂的“道”么?

除非老子就是個純粹的標(biāo)題黨。

老子沒這么不明智,明知說不清楚,何必自討沒趣?他不是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人家成天高喊無為呢。明明可為之事,尚且不屑為,故意不為,更何況不可說、不可為之事,還去說什么為什么呢?

老子既然說了五千言,那就說明能說清楚。

其實,老子只是說他所說的“道”與“名”,與我們平常所說的“道”和“名”是不一樣的。

換句話說,老子把兩個常見的字,拿去做了他的本質(zhì)概念的總括。以前大家把貓叫做咪咪,你說咪咪,人們知道是貓,你說貓,人們也知道是咪咪。

現(xiàn)在,老子說,我說的貓,不是你們平常所謂的能在家擼的那個貓;我說的咪咪,也不是你們平常所認(rèn)為的那個咪咪。

這是定性,是概括,也是一種認(rèn)知上的改變。

老子能不能自己組一個詞,甚至尋摸一個不常見的字來命名自己的“道”或“名”呢?

應(yīng)該可以。

但為什么不呢?

故意為之,因為他說的道的玄妙、道的道理,就是違反人們平時的認(rèn)知或者經(jīng)驗?zāi)?。滿世追尋賢才的時候,他說“不尚賢”(《道德經(jīng)第三章》)。

人們都愛五色、欣賞五音、貪圖五味的時候,他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經(jīng)第十二章》)。

大家都爭當(dāng)先進(jìn),努力奮進(jìn)的時候,他說“夫唯不爭,故無尤”(《道德經(jīng)第八章》)。

這可真是反常,至少不平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家都想成人,都想聰明,唯獨老子要當(dāng)個小孩子——“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為了當(dāng)小孩子,老子名字那么老氣,年紀(jì)那么超遠(yuǎn),不惜沌 ( dùn ) 沌 ( dùn ) 兮,不惜昏昏,不惜悶悶。

這種“反?!钡乃季S方式,很能干得出來拿平常的字眼命名自己本質(zhì)概念的事情。

另一個原因,就是諸子百家中,老子最是追尋根源的,他思考的極限一直到了萬物本源,這玩意兒本就玄妙。

概念大了,說起來難免不讓人覺得縹緲。

更何況,這“道”,還是不斷變化的呢?更何況是所有變化的總和呢?

這就讓一般人難以理解,覺得說不清楚。

但無論如何,既然老子能說出來,且可以應(yīng)用,那就是能說且可以說清楚的。

誠然,世上的事情很多時候說不清楚,說不出道理。比如蘋果為什么要往地上掉,不飛上天去?很多人就說不清楚,但并不代表不能說清楚,牛頓不就說清楚了么?

老子的“道”,也可以說得清楚。

怎么才能見道呢?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常,不用管,就是平常、恒、經(jīng)常的意思。

重要的是有和無。

這個老子也說了。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保持天地之始的那種欲,就能看到道的奧妙;保持萬物之母的那種欲,就能探尋出道的邊界。

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把道探察到了。

道和名,有和無,只不過是萬物萬事變化時的不同形態(tài),都很玄,玄了個玄。但卻是探尋道的奧秘的門徑。

總之,道如果說不出來,老子后面還說個鬼哦!

但老子的“道”,確實在現(xiàn)實中是難知易行的,司馬遷就認(rèn)為“道”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

因為這種“術(shù)”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沒有常規(guī),沒有固定形勢。不講究什么面子里子,順時順勢而已。西漢的很多皇帝,都會用老子之“道”,但讓他們講道,似乎不行。

漢之開國皇帝,很懂老子的道,常處弱勢,但最終得天下。他幾乎沒什么固定的規(guī)章制度,性格和行為上都比較自然瀟灑,該裝慫就裝慫,該逃跑就逃跑??傊?,劉邦是以柔弱而得天下。文景之治,也是以柔弱而御天下。

說“道”不能說,說不出來的,那是莊子,不是老子。莊子說道不可見、不可言,比wifi還神奇。而莊子的道畢竟跟老子的道是有區(qū)別的,不能一概而論。

至于老子的道,到底是什么道。那得看老子后面說了什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