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蘭芳共和國(1777年—1886年),又稱蘭芳大統(tǒng)制共和國、蘭芳大總制共和國、蘭芳公司,是1777年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建立的國家,首都是東萬律,國號蘭芳,國祚108年。在明清交替之際,許多華人由于戰(zhàn)亂前往南洋的婆羅洲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羅芳伯抵達婆羅洲,以教書為生,并聯(lián)絡當?shù)厝A人和土著居民,組建了“蘭芳公司”,迅速崛起為最大的華人聯(lián)盟之一。

1777年,羅芳伯以東萬律為首都建立“蘭芳共和國”,并將這一年定為蘭芳元年,羅芳伯為首任國家首腦,為“大唐總長”“大唐客長”,被當?shù)厝俗鸱Q為“坤甸王”。

蘭芳十九年(1795年)羅芳伯去世,江戊伯繼任。后因江戊伯于蘭芳二十四年(1800年)歸國,闕四伯繼承了大唐總長之位。闕四伯繼位后,當?shù)赝寥思娂姺磁?,江戊伯遂于蘭芳二十八年(1804年)復位進行平定。江戊伯去世后,宋插伯、劉臺二相繼繼任。

蘭芳四十八年(1824年),荷蘭人于坤甸設立公班衙,劉臺二被荷蘭人封為蘭芳大總制甲太,并簽訂三色字合約,誤升荷蘭國旗,被荷蘭視為屬國,引起非議。蘭芳六十一年(1837年),劉臺二去世,古六伯繼位。

蘭芳六十六年(1842年),受蘭芳共和國管制的土著萬那土人反叛,六伯戰(zhàn)敗,眾人迫使六伯辭去大唐總長職務。此后歷經謝桂芳、葉騰輝兩位首領,蘭芳七十年(1846年),劉鼎當選大唐總長,改年號乾興。由于劉鼎管理不善致政務大廳破敗,荷蘭人在乾興二年(1847年)推劉生上位。劉生在位期間,先是同萬那黎子交好,共采文蘭金剛石;后又與荷蘭人兩次秘密簽訂割地條約。

乾興二十一年(1866年),劉生讓位給劉亮官,在其去世后又復位。乾興三十九年(1884年),劉生去世。荷蘭人趁機占領東萬律,義士梁路義率領軍隊與荷蘭人展開激戰(zhàn)。乾興四十一年(1886年),由于被內奸出賣和軍火不繼,梁路義戰(zhàn)敗逃往吉隆坡。蘭芳共和國滅亡,歷十二任首領,共一百零八年。

蘭芳共和國是一個具有共和制特征的國家,蘭芳共和國在內政、外交、經濟和社會方面展現(xiàn)出了獨特的治理模式和文化特色,在法治、民主選舉和教育方面有著先進的理念和實踐:在政治上,蘭芳共和國實行官員的民主選舉;司法上推行法治,嚴懲犯罪;軍事上實施全民皆兵政策、并自主制造軍械;經濟上積極發(fā)展商業(yè),同時重視農業(yè)生產;文化上創(chuàng)立漢文學校,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

遷徙南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明清之際,受到國內戰(zhàn)亂的影響,東南沿海地區(qū)的大量人口被迫前往海外謀生或躲避戰(zhàn)亂。其中很多人來到了南洋的婆羅洲(今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從事農業(yè)或礦業(yè)生產。當時,婆羅洲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極為惡劣,但在華人的積極開拓下,當?shù)氐纳瞽h(huán)境不斷改善,吸引力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此地。

羅芳伯(原名羅芳柏,羅芳伯是后人對他的尊稱)生于乾隆三年(1738年),廣東梅縣石扇堡人。羅芳伯自幼愛好學文習武,然而科舉之路并不順遂。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已經34歲的羅芳伯因多次鄉(xiāng)試不第,對仕途徹底灰心。5月,羅芳伯帶領一批客家青年飄洋過海,經過虎門到達婆羅洲西部的坤甸。

羅芳伯在坤甸很快察覺到當?shù)氐囊恍﹩栴},他發(fā)現(xiàn)華人群體自動形成各種類似于“同鄉(xiāng)會”的組織,然而這些組織之間相互獨立,缺乏統(tǒng)一的領導和協(xié)調,引發(fā)了頻繁的利益和地盤沖突。尤其是客家人與潮州人混居在一起時,矛盾的發(fā)生尤為頻繁。作為外來族群,婆羅洲土著居民對華人抱有敵意,歧視并排擠華人,而來自印尼的荷蘭帝國東印度公司則時刻虎視眈眈,想吞并西婆羅洲島拓展勢力,對華人的小規(guī)模騷擾和侵襲始終沒有停止。羅芳伯決定發(fā)揮他的特長,繼續(xù)以教書為生,但在課余時間積極聯(lián)絡當?shù)氐娜A人和土著居民,利用自己的交際才能逐漸成為華人中的佼佼者,隨后成為當?shù)氐目蛯俚貐^(qū)的領袖人物。

政權成立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羅芳伯召集了一百八十位志同道合的人士,組建了“蘭芳會”,后來又成立了“采金公司”——“蘭芳公司”。這個組織很快成為西婆羅洲最大的華人聯(lián)盟之一,擁有龐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涉足采礦、農業(yè)、糧糖等諸多行業(yè)。羅芳伯經常提醒大家團結一致、奮發(fā)圖強的重要性;在這樣的信念下,“蘭芳公司”不斷發(fā)展壯大。金礦的開發(fā)提高了當?shù)厝嗣竦纳钏?,推動了經濟的發(fā)展。

此后,羅芳伯的名字不僅在華人圈子傳開了,當?shù)赝林用衤牭揭矔C然起敬。解決溫飽問題后,羅芳伯又開始處理安全問題。當時,島上社會治安極為混亂,土匪橫行、海盜稱霸致使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土著首領卻束手無策。羅芳伯見狀,團結華人,組織“同鄉(xiāng)會”,繼而聯(lián)合婆羅洲的蘇丹,迅速平定了蘭臘、萬諸居、斯芳坪等地的土匪海盜,得到了首領的嘉獎,當時其率領的部隊已有三萬人,蘇丹首領便將當時的東萬律劃歸羅芳伯管轄。平定土著人的叛亂后,又有二十多萬當?shù)厝酥鲃託w附,此時羅芳伯的聲望如日中天。當?shù)靥K丹亦表示臣服,甚至多次提出要將王位讓給羅芳伯,均被羅芳伯拒絕。最終經過蘇丹不懈的勸說,羅芳伯松口答應接受其政權,卻決不答應做國王。

乾隆四十一年(1777年),羅芳伯以東萬律為首都建立“蘭芳大統(tǒng)制”共和國,并將這一年定為蘭芳元年,羅芳伯為首任國家首腦,為“大唐總長”“大唐客長”,被當?shù)厝俗鸱Q為“坤甸王”。國家實行禪讓與選舉結合制,國家首腦必須獲得民眾認可。

這個新興的共和國展現(xiàn)出資本主義的色彩。羅芳伯是一位學識豐富、見識廣博的領袖。他曾親自訪問雅典并深入研究其政治體制。為了防止出現(xiàn)類似于“家天下”的局面,羅芳伯借鑒了西方的民主制度,與其它領導人共同為蘭芳共和國設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機構。他們明確規(guī)定,歷任領導人的職位不能傳給血親。雖然設有國防部,但并未組建常設軍隊,而是實行全民皆兵的制度,平時分散各地進行生產活動,戰(zhàn)時則集中起來抵御外敵。地方行政分為省、府、縣三級,并由各級公民投票選舉出當?shù)氐男姓C關負責人。羅芳伯擔任大唐總長職務長達19年之久,之后接任該職務的其它人也都通過全國公民選舉產生。

蘭芳十九年(1795年),羅芳伯去世。臨終前,眾人詢問繼位事宜,羅芳伯表示:“我們飄泊海外,共同努力,方有今日,我怎敢存私心?請各位推舉賢能繼任。”眾人問誰為賢能,羅芳伯推薦江戊伯,并得到公推繼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江戊伯、闕四伯時期

蘭芳二十年(1796年),江戊伯繼位。[21]江戊伯初為茅恩蘭和營功爺,身材高大,武藝超群,以力量聞名。

蘭芳二十四年(1800年),江戊伯返回中國,闕四伯繼位。闕四伯自其繼位以來,坤甸的土人紛紛反叛,四伯多次作戰(zhàn)均未能獲勝。

蘭芳二十八年(1804年),江戊伯歸來復位。帶領兵丁至冒頓黎烏,依港設帳。土人紛紛不戰(zhàn)而降,此后,遠近的土人皆不敢再囂張行事。

江戊伯任職八年,確保了此地的不法之徒徹底收斂。此后的三十余年,蘭芳共和國安享太平,無任何不法之徒滋擾之事。

宋插伯劉臺二時期

蘭芳三十六年(1812年),江戊伯去世,次年,眾人推舉宋插伯繼任。宋插伯雖然功名事業(yè)沒有很突出,但是能維持國家太平。

蘭芳四十五年(1821年),宋插伯去世,眾人推劉臺二繼位。

蘭芳四十八年(1824年),荷蘭人抵達坤甸,設立公班衙。劉臺二被荷蘭人封為蘭芳大總制甲太,負責以坤甸河為界,劃分公班衙與蘭芳共和國的地域。根據(jù)條約規(guī)定,雙方不得侵犯對方領土。此外,吧達維亞總督曾召劉臺二至吧城,再次確認其蘭芳大總制甲太的地位,并簽訂三色字合約,明確地界劃分,確保雙方互不侵犯。然而,劉臺二誤解了條約內容,錯誤地升起了荷蘭國旗,自視為屬國。三色字合約包含漢文、巫來由文和荷蘭文三種文字,而三色旗則代表荷蘭國旗。

蘭芳共和國自成立成立以來,領導人羅芳伯、江戊伯、闕四伯、宋插伯等均被稱為太哥。然而,當劉臺二擔任蘭芳共和國首腦時,公班衙開始介入治理,并任命劉臺二為蘭芳共和國甲太大總制。劉臺二被降封為甲太,自貶身份,已不再是唐朝總長,時人以瑪腰、甲必丹、老大等名號稱之。

同時,本廳副頭人和本埠副頭人也紛紛請求封為甲必丹。自此以后,各地如新港、停喃、沙拉查、喃吧哇八閣亭、淡水港、坤甸、新埔頭等地也設立了公館,并選舉甲必丹。當時,所有的錢財歸公班衙管理,而各馬餉務則由蘭芳共和國負責。

蘭芳六十一年(1837年),劉臺二去世,眾人推舉古六伯繼位。

羅芳伯肖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古六伯謝桂芳葉藤輝時期

蘭芳六十二年(1838年),古六伯繼位。在他任職期間,和萬那王家發(fā)生沖突,導致萬那公館和甲必丹的職位空缺。后經過協(xié)商,雙方決定休戰(zhàn)。

蘭芳六十六年(1842年),受蘭芳共和國管制的土著萬那土人反叛,六伯戰(zhàn)敗,眾人迫使六伯辭去大唐總長職務。

蘭芳六十七年(1843年)春,公眾推選謝桂芳繼位。謝桂芳曾在武庫工作,能力出眾,劉臺二對他寄予厚望。然而,在劉臺二去世后,關于甲太的選舉出現(xiàn)了分歧,最終古六伯被選為甲太,古六伯辭職后,謝桂芳被推舉為新的甲太,但他年事已高且患有風疾,僅在位八個月就離世。

蘭芳六十八年(1844年),眾人推選葉騰輝繼位。葉騰輝為商人,被推選后仍住在店中,不到政務大廳辦理事務。政事多廢,蘭芳共和國的國土逐漸削減,形勢比劉臺二時更為惡劣。

劉鼎劉生時期

蘭芳七十年(1846年),眾人推舉劉鼎為大唐總長。劉鼎又名劉乾興,繼位后擅自將年號蘭芳改為乾興。由于劉鼎的管理不善,使得政務大廳破敗不堪,人心也因此變得渙散。年末大廳被萬那黎子攻破。

乾興二年(1847年),荷蘭人推劉生為甲太,驅逐劉鼎,然而,劉鼎前往邦戛,成功地劫走了他們的三色字據(jù)并逃脫。乾興五年(1850年),鹿邑大港公司發(fā)動義軍與荷人大戰(zhàn),大獲全勝,克復邦戛。

乾興六年(1851年),劉生有意與萬那黎子修好,但萬那酋長拒絕會晤。直至雙方互通款曲,萬那酋長才同意結盟。隨后,劉生與萬那黎子締結了友好關系,劉生親率五百余部眾,深入文蘭等地開采金礦。次年,劉生率領部眾協(xié)助荷蘭人抵御大港公司的進攻,荷人將大港的鹿邑埠焚毀殆盡,導致數(shù)千民眾流離失所。他們紛紛逃往蘭芳共和國的東萬律,試圖從那里前往沙拉畫。劉生率領軍隊進行抵抗,成功擒獲大港公司首領,并將其獻給荷蘭人。平定大港公司后,荷軍開始轉移至東萬律地區(qū)。

此舉鞏固了蘭芳共和國與荷蘭人的合作關系,進一步穩(wěn)定了當?shù)氐恼浘謩荨?/p>

乾興十一年(1856年),劉生與荷蘭官員阿物恩得里山會面,并與吧督簽訂割地條約,僅保留蘭芳廳所及河東地區(qū)。然而,荷蘭人獲取三色字據(jù)后,聲稱河東地區(qū)應歸屬于荷蘭,劉生稱有約在先,荷人則要求出示約文以供核對。由于劉生無法提供約文,荷蘭人便趁機誘惑他,與他再次簽訂割地條約,僅保留蘭芳廳所地界,而且所得的金銀財物盡歸劉生私囊。然而,劉生的兒子和女婿均不知劉生與荷蘭人有密約,爭相擴張自己的領地,并奉承荷蘭人。這使荷蘭人得以深入了解實際情況,并據(jù)此采取適當?shù)牟⑼檀胧?/p>

乾興二十一年(1866年)劉生讓位給其子劉亮官,然而在乾興二十六年(1871年),劉亮官去世,劉生再次復位。劉生讓位給其子的主要原因是,他深知專制易招致非議,與荷蘭人的密約難以被公眾接受。為掩飾真正動機,他決定通過多傳一代來混淆視聽,避免爭議,維護家族和國家穩(wěn)定。

政權滅亡

乾興三十九年(1884年)八月,劉生在坤甸因病去世。荷蘭人趁劉氏家人送葬的機會發(fā)動戰(zhàn)爭,占領了東萬律,折斷了大廳前的槍桿,撕破了蘭芳共和國的國旗,迫使劉氏家人交出印信,并下令不得再選舉總長。漢人義士梁路義率領軍隊與荷蘭人展開激戰(zhàn),殺敵無數(shù)。然而,由于漢奸鄭正官、葉汀凡、吳桂三、郭亞威、余康、黃福元、陳和二、羅撒庭、林粥唐等人的出賣和軍火不繼,梁路義無法抵擋荷蘭人的進攻。

乾興四十一年(1886年),在眾寡不敵的情況下,梁路義戰(zhàn)敗逃往吉隆坡。自梁路義離開后,無人敢反抗荷蘭人的統(tǒng)治,于是東萬律逐漸被荷蘭人吞并。因懼怕清政府問罪,荷蘭人沒有馬上取消蘭芳共和國,而是將蘭芳共和國舊屬各地劃歸為坤甸土酋版圖,并扶植傀儡繼續(xù)統(tǒng)治,直到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荷蘭人才正式宣布廢除蘭芳共和國政權,將其納入荷屬東印度的西加里曼丹省。蘭芳共和國亡,歷十二任首領,共一百零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