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512字,閱讀約需7分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全文3512字,閱讀約需7分鐘

據(jù)潮新聞12月4日報道,廣西一女孩疑在學校被打,向媽媽哭訴。卻反遭媽媽質(zhì)問:為什么就你被打?女孩瞬間情緒崩潰:

“被打的時候你總問我,是不是我自己的原因!”

“我都說了我是無緣無故被打的!你還問!”

“我再也不想跟你說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多少人和我一樣,隔著屏幕都狠狠共情了女孩的憤怒和委屈?評論區(qū)有不少網(wǎng)友傾吐自己類似的童年遭遇,我愿稱之為《父母的背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點擊圖片放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點擊圖片放大)

01 孩子頻繁被欺負,因為父母都是慫蛋

既然這位媽媽問了,那么我來告訴這位媽媽,為什么偏偏就你的女兒被打?

第一,因為打你的女兒成本最低。

從女孩的一句“被打的時候你總問我,是不是我自己的原因!”中,我們可以探知,女孩遭遇被打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一次告知母親。而母親知情后,女孩的處境也并沒有改觀。

從心理學上講,根據(jù)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一個行為如果沒有得到懲罰(負反饋),那么行為就會傾向于再次發(fā)生。因為驅(qū)動行為的動機,可能就是正反饋,即欺負同學的爽感。

女兒每次告訴你自己被欺負時,你都讓她反思自己,從不到學校為她出頭。她知道自己身后沒有依靠,更加不敢反抗,以免激怒對方,招來更多的毆打。

人都是欺軟怕硬的,霸凌者或許也曾欺負過其他同學,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抗或懲罰。而沒有父母撐腰的你的女兒,打了就打了,戲弄了就戲弄了,反正也不會受到任何懲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將石頭扔向水里,都可能濺一身水花,而打你的女兒就像拿石頭砸棉花,不僅對自己沒有任何負面影響,甚至都不會發(fā)出一點聲響。

第二,因為你們做父母的就是慫蛋!

有俗話說“我們不惹事,也不怕事”,但是很多父母只踐行前半句,也只拿前半句教育孩子。背后的意思是,你惹了事,我承擔不起,你遇到事,我也處理不了。我不敢為你打抱不平,找上門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些父母自己一輩子軟慫地活著,還要求孩子遇事忍氣吞聲。忍氣吞聲也罷了,還不懂得撫慰孩子的情緒,反叫孩子反思自己的過錯。

因為如果自己的孩子有錯,那么他們的“慫”便有了道理。這也是心理防御機制中的“合理化”。他們很清楚,孩子被欺負,自己不敢出頭太窩囊,為了避免自己焦慮,于是就把問題推給了孩子。真是360度的全方位慫蛋。

02 你背刺孩子的樣子,在別人眼里比猴戲還好看

女孩瞬間情緒崩潰,是因為,

她已經(jīng)忍受了不知多少次的毆打、霸凌,也不知被霸凌后回家,又遭受母親多少次的質(zhì)問。她明明什么都沒有做錯,卻要遭受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傷害。這是她的委屈。

在她潛意識里,父母本應該給予她無條件的愛,永遠和她站在一起,在她脆弱委屈的時候,給她一個堅定溫暖的懷抱。她沒想到,她所期望的、她最信任的那個懷抱里,卻裝滿了扎向她的刺!這是她的憤怒。

背叛總是令人心痛,而來自母親的背叛,更是澆滅了她心中最溫暖的火苗。她心中關于安全感的那塊自留地里,從此荒無人煙。

母親,是一個人的生命本源;母親的愛,是一個人安全感的最初也是最恒久的來源。而遭遇母親背刺的人,生命的燈光被母親親手掐滅了。

不知你們是否記得這樣一則新聞:繼父與生母合謀殺死孩子,起初只有繼父控制孩子的時候,孩子拼命掙扎,當叫繼父叫來生母幫忙時,孩子“立馬就不動了”。因為那一刻他知道了,原來自己的媽媽也想要他的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拋開校園霸凌和刑事案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當大一部分父母不懂得與孩子站在一邊,尤其是在家族聚會等場合,甚至會和別人一起貶損、取笑自己的孩子。

一位年輕小伙子在與王慧玲的連線中傾訴,自己從小到大,母親都熱衷于在家庭聚會場合和舅舅舅媽等人,一起貶損、打壓自己,令自己痛苦不堪,一度陷入精神抑郁。細了解之下,這位母親從小是原生家庭中最小的女兒,最不受重視,也最“為奴為婢”。

這樣的父母,真的是又蠢又賤。他們不明白一個道理:別人打你的孩子就是在打你的臉,別人貶低你的孩子就是在貶低你本人。你和對方站到一起貶低自己的孩子,并不會抬高自己,反而是在貶低自己。

打狗都需要看主人,而毆打或貶損你的孩子,卻可以得到你的默許,甚至你還會親自加入。別人打你一巴掌,你又把另一邊臉伸過去的樣子,不比猴戲好看?

所以,維護孩子,既是維護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是維護自己的尊嚴。希望家長們能懂。

03 不要讓孩子丟掉一生的安全感

03 不要讓孩子丟掉一生的安全感

比起校園霸凌,父母的不安慰不維護,甚至背刺,給孩子帶來的將是更深遠的傷害。

(1)生命的破窗效應。

錢會更容易流向富有的人,苦難也會更容易流向苦難的人。當一扇窗被打破,而你沒有及時修復,就會有更多窗子被打破,因為你在向外界表明,無人在意這些窗子。當一個干凈的地方,被扔了垃圾,而無人管理,慢慢這里就會變成垃圾堆。這就是破窗效應。

一個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你的孩子遭遇無端毆打,你不在意,那她后面就可能遭遇更多次毆打,甚至是搶劫、拘禁、強奸……因為無人愛護的她,就像一扇破爛的窗子。即使再毀壞一點,也沒關系。

久而久之,孩子在痛苦焦慮中,將自己遭遇的一切合理化,那么她將“喜提”一個破爛的人生,一個人人可欺的人生,一個自輕自賤,沒有配得感的人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這里,突然想起我自己童年時差點遭遇霸凌的故事。那是在我小學一年級從農(nóng)村老家轉(zhuǎn)學到市里時,一些同學覺得我操著一口土話,人也一副農(nóng)村土丫頭的樣子。于是,一個男孩便常常在言語上貶低我,起初我還沒有激烈反抗只是回他一個白眼,沒過多久,一次沒人的課間,他竟然開始動手推搡我。此時,我沒有忍讓,而是用我這條健壯的農(nóng)村腿,一腳踹中他的腹部,直接把他從前講臺,踹到了后講臺!

從此以后的小學六年,他再也沒有主動跟我說過話,我主動跟他說話時,他也客氣得很。而我也再沒受過任何欺凌。

人都是欺軟怕硬的,反抗不是“惹事”,而是警告!告訴別人,你的邊界在那里,你的尊嚴不容侵犯!

(2)npd的天然血包。

父母常年對孩子實施“受害者有罪論”,會把孩子培養(yǎng)成自卑懦弱的反思性人格。將來在戀愛中或職場關系中,簡直就是最好的pua對象。

孩子養(yǎng)成了“怕惹事”“愛反思”的性格,長大就可以送出去給別人當血包了。如果孩子長大后沒有覺醒,那么他將一輩子都在缺愛和“自責”中度過。

(3)離心的親子關系。

血緣是切不斷的生物關系,但失望可以一刀劃開親子之間的心理距離。

總有一些父母老了之后抱怨,孩子不夠孝順或跟自己關系不親近。他們不知道,那些曾經(jīng)給予過孩子健康的愛的父母,老了之后很少有這樣的待遇。

孩子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曾經(jīng)你親自教他這么做。在她需要你的時候,你不在;在她需要你力挺的時候,你退縮,甚至背刺……于是她對你最原始的情感依戀,漸漸變成了失望性情感隔離。

失望性情感隔離的成因是個體在尋求情感支持時多次遭遇失望,便會在情感上自動與他人保持距離,以避免進一步的心理損害。這是一種“不再相信自己會被愛”的心理狀態(tài)。也可以說是一種,關于被愛的習得性無助。

04 孩子遭遇校園霸凌,家長應該怎么辦?

04 孩子遭遇校園霸凌,家長應該怎么辦?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了解,父母的愛是孩子一切自信和安全感的來源。因此,當孩子遭遇校園霸凌,最根本就是要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給予的充足關愛和強大安全感,以確保孩子的心理健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以下是我對父母的幾點建議:

首先,當孩子向父母傾訴遭遇霸凌事件時,要給予充分的認可,因為這意味著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其次,耐心詢問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引導孩子說清事情原委。過程中,孩子出現(xiàn)委屈哭泣時,及時安慰和擁抱,并表示“同仇敵愾”!甚至可以說一些情緒激動,大義凜然的話,為孩子在情緒上泄憤,同時讓孩子感知到父母可以堅定地維護自己。

再次,當孩子情緒慢慢平復后,逐漸理智地與孩子探討解決方案,如根據(jù)情節(jié)嚴重程度,探討是私下告誡,還是聯(lián)系老師及對方家長,或者直接報警等。但是無論哪種方案,都不是讓孩子忍氣吞聲,都要對霸凌者有所警戒和懲罰。

最后,告訴孩子遭遇霸凌不是你的錯,在以后面對此類事件時要勇敢反擊,以示警戒。日常學習生活中,也要擺脫懦弱可欺的形象,避免招來更多欺凌。

05 母親的背刺固然值得探討,但霸凌者不該美美隱身

05 母親的背刺固然值得探討,但霸凌者不該美美隱身

最后,我想談談對此次新聞傳播的思考。

在此新聞中,媒體側(cè)重強調(diào)女孩遭遇霸凌后,母親的態(tài)度,引發(fā)公眾對女孩的共情和對母親的圍剿。然而,事件中真正的施害者即毆打女孩的霸凌者,卻美美隱身了。

當女孩將被霸凌經(jīng)歷說給母親時,母親以受害者有罪論的底層邏輯,不去譴責霸凌者,反到質(zhì)問譴責女孩。而此事件作為整體進行傳播時,傳播者的視角又放在了母親身上,引導公眾譴責母親??墒悄銈兪欠裣脒^,無論母親有什么錯,這其中最該譴責的都應該是霸凌者。傳播者如此傳播視角,是否本身也是一種受害者有罪論呢?畢竟母親也是受害者一方。

雖然從家庭教育角度,母親的做法大有不妥,但別忘了真正的施害者是那些霸凌者。不是母親的做法不應譴責,而是霸凌者不應在這場新聞報道中被忽視,在輿論討伐中隱身。如果真的關心學生,就應當實地采訪,推動調(diào)查,幫助女孩發(fā)聲。而不是一場輿論的風浪過后,卻發(fā)現(xiàn)受傷的只有自己和母親,真正的施害者卻毫發(fā)無損。

短短15秒的新聞視頻,引發(fā)了廣大網(wǎng)友的共情和熱烈討論。希望那些曾被父母背刺過的朋友,都能在傾訴和共鳴中治愈。從曾經(jīng)不被父母撐腰的孩子,成長為一個堅定給孩子撐腰的父母!反之,如果沒有做好給孩子撐腰的準備,那最好就不要生孩子。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此次事件的思考,希望對你有益。

愿我們一起走過更長的路

歡迎點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