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受,現(xiàn)在的孩子越來越容易得抑郁癥了。

根據(jù)《2024年兒童青少年抑郁治療與康復痛點的調(diào)研報告》顯示,我國患有抑郁癥的兒童平均年齡提早到了13.41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面對孩子的抑郁癥,許多家長其實并不能理解:相比起老一輩子,現(xiàn)在的孩子吃好喝好住好,能有什么心理問題?

反觀自己小時候,吃不飽穿不暖,還天天挨打,長大了不也沒有什么心理問題嗎?

于是,許多家長就得出了這樣一個結(jié)論,現(xiàn)在的孩子實在是太脆弱了。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心理不健康的父母,才會養(yǎng)出不健康的孩子

實際上,過去的孩子并不見得沒有心理問題。

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人們只顧著吃飽穿暖,顧不上精神上的問題。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現(xiàn)代人對健康的定義,不僅包含了身體層面的健康,更包括心理層面的健康。

對于老一輩來說,他們并沒有意識到心理健康對一個人的影響。

他們認為,只要身體沒毛病,那就是一個健康的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于是,我們便經(jīng)常聽到老一輩這么說,“好好的人,不知道為什么喝農(nóng)藥走了”。

再加上,如今的孩子和過去老一輩的成長環(huán)境非常不同。

在老一輩的童年里,就算有什么煩心事,也能在和放學后與同學的打鬧玩耍中釋放

然而,如今的大部分孩子,他們都過著在學校、家、輔導機構(gòu)三點一線的生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們在公園里,很難看到像小時候那樣追逐打鬧的孩子。

現(xiàn)在的孩子一旦有了心理問題,既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也無法從同齡人那里得到疏解。

久而久之,積壓在心里的情緒,就變成了抑郁癥。

孩子的心理問題,病癥在父母

一個非常扎心的事實是,孩子的心理問題,病癥都在父母身上。

曾經(jīng)看到這樣一個新聞,一個患有抑郁癥的女孩,在凌晨大量服藥企圖自殺。

被母親及時發(fā)現(xiàn)后,送往醫(yī)院洗胃。

結(jié)果,當醫(yī)生搶救出來之后,母親問的第一句話,是孩子明天能上學嗎?

這是一位名為急診科大徐的博主所分享出來的真實事件,他感嘆道,孩子有問題,大人也一定要去看看精神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許多孩子心理問題,都是被父母逼出來的。

美國心理學戴安娜·鮑姆林德曾將父母劃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專制型父母、權威型父母忽視型父母溺愛型父母。

專制型父母”指的是父母要求孩子絕對的服從和控制,如果孩子一旦違背自己的想法,就會迎來嚴厲的懲罰。

“忽視型父母”則指的是只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不關心孩子的情感,跟孩子的生活處于脫節(jié)狀態(tài)。

在我們的許多家庭中,“專制型父母”和“忽視型父母”占了絕大多數(shù)。

這其實也是很多老一輩的觀點,只要給孩子一口飯吃,讓他活下來就好了。

做個“不掃興”的父母,養(yǎng)出健康的孩子

要想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必須正視自己的問題,去做一個不掃興的父母。

不掃興父母的第一點,就是要做到不給孩子潑冷水。

比如,當孩子給自己準備禮物時,不要說“還不是花了我的錢”,而是感謝孩子的心意。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不掃興的父母,其實是一種共情能力的體現(xiàn)。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意味著,父母不會忽略或者曲解孩子的情感,而是以一種理解、包容、支持的態(tài)度,去看待孩子的選擇

掃興式父母一方面說明了父母并沒有和孩子站在一個同等的地位上交流,而是一種命令式的目光去審視孩子。

這類的父母的背后,其實說明了老一輩都處在一個精神非常貧瘠的時代。

他們并不懂得如何去處理自己的情緒,如何去回應他人的情緒

因此,才會對孩子的情緒總是報以輕蔑、不耐煩,甚至是否定和懷疑的態(tài)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總而言之,一個心理有問題的孩子,背后必然是有一個心理有問題但不愿承認的父母。

當父母選擇關心、接納孩子的情緒時,也就意味著孩子的心理問題會逐漸好轉(zhuǎn)。

要想孩子能夠積極健康的成長,先從做一個不掃興的父母開始。

-The End - 作者-貓頭鷹 圖片源自網(wǎng)絡,侵權請聯(lián)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