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跟我探討一個話題,她說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為什么在家里付出最多的那個人,往往是最不落好的呢?
朋友說,她爸去世幾年了,雖然她媽還健在,但她不敢肯定,在她媽媽百年之后,她會想爸爸多一點,還是想媽媽多一點。
朋友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明明是她的媽媽付出更多,而她爸,一向是家里的老好人,做得少說得少。
巧的是,我刷到心理咨詢師王立寧老師的一個視頻,她也探討了這個問題,她說,在一個家庭中,付出最多的那個人,往往是最不討好的。

立寧老師說,她媽媽去世的時候,她才14歲,在她的記憶里頭,媽媽好像永遠都是冷臉的,沒有給過她任何和顏悅色的表情,暖心的話語似乎也沒幾句。而這些,爸爸似乎也沒有。立寧老師長大后見過形形色色的家庭,也見過很多她羨慕的那些類型的父母,他們很溫柔,會輕言細語地問孩子吃的好不好,穿得暖不暖。而這些,是立寧老師沒經(jīng)歷過的。
有一天立寧老師說,她和她的老師一起坐下來喝茶聊天,老師說了一句話,當時深深的觸動了她。老師說,一個家庭中看似好的那個人,其實不見得是好人,看似壞的那個人,其實也不見得是壞人。而你最思念的那個人,通常是為你做事最少的那個。
立寧老師說,她瞬間她就想到了她的父母。
那天晚上立寧老師給她的姐姐打電話,她問姐姐,想爸爸還是想媽媽。那時候,她們的爸爸已經(jīng)去世兩年多了,媽媽去世的年頭就更久,有二十多年了。
姐姐說她想爸爸。立寧老師又問,媽媽剛走的時候,有沒有想她?姐姐說也想,怎么會不想呢。立寧老師接著問姐姐,想誰多一點。不出意外,姐姐說她想爸爸多一點。
立寧老師又問了姐姐幾個問題,她的第一輛自行車誰買的,第一塊手表是誰買的,工作是誰幫著安排的,學校是誰幫著找的?不出意外,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媽媽。
那爸爸為我們做過啥呢?立寧老師繼續(xù)問。
電話那頭姐姐不說話了,陷入沉默。立寧老師感覺姐姐不高興了,就趕緊跟她解釋,她知道家里人的情感都偏向爸爸,她也很納悶,因為在她看來,她們生命中的很多重要決策和大事,好像都沒有爸爸的影子。
姐姐說,爸給咱買過好吃的,咱們小時候的好吃的都是爸買的。
立寧老師問,那錢是誰賺的?媽賺的,姐姐停頓了一下回答。
那你說為什么媽在咱心里不討好呢?她向姐姐發(fā)出了靈魂拷問。

立寧老師說,在她的記憶中,她媽媽經(jīng)常講這樣的話,我為你操碎了心,我為你安排了那么多……
確實如此,中國式父母,大多都做得多。其實做得多本來沒有問題,但實際上,父母們一邊做,一邊提著要求,要求孩子聽他們的,要求孩子們對得起他們所做的事情。否則他們就會抱怨,甚至道德綁架,訴說他們的付出,以及孩子的不理解。而這些,很多時候會讓孩子生出愧疚感,以及想逃離的心情。
我也想起了我的父母。我爸去世兩年多了,雖然在我和我哥成長的過程中他參與不多,他對家庭的責任感也不高,但我還是經(jīng)常想起他。
而我媽,大半輩子勤儉節(jié)約,要忙農(nóng)活要操持家里還要照顧我們,但若在她百年之后,在我爸和我媽之間,我不敢確定我會想我媽多一些。
早些年我媽和我嫂子不和,但我媽依舊幫著照顧孩子,反觀我爸,該怎樣還怎樣,沒額外付出過什么。但就是這樣,我嫂子也是念我爸的好,不念我媽的好。
想起我爸,我至今記得發(fā)生在他身上的幾件暖心小事,而想起我媽,大多是一些嘮叨、指責,以及恨鐵不成鋼。
有位網(wǎng)友說,在他家也是媽媽付出多,因為媽媽比較強勢,家里人做什么事都要按著她的標準,否則她就不開心,會嘮叨。這位網(wǎng)友說,也許是做得多錯得多吧。

也有人說,付出的多,如果還不被理解和體諒的話,落差感會很大,所以就會抱怨,埋怨,時間長了,付出多的人就不被大家喜歡。
在我成為媽媽后,我漸漸理解了這種情況。在我家,對孩子們的教育,我自然是付出多的那個,我老公差不多是個甩手掌柜。同樣,因為我付出了,內(nèi)心就有了期待,有了要求。當我家的姐妹倆達不到我的期待,我就會生氣,會沖她們發(fā)火。這時候,她們當然會覺得爸爸好。
覺察到這點,我也在慢慢調(diào)整,改變。
正如立寧老師說的,為人父母者,如果覺得為孩子做了很多,卻不被理解,甚至被反抗,被抱怨,那不妨少做一點。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