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派宗室王公為陵寢守護大臣,代表皇帝守護祖陵是清朝的一個創(chuàng)舉。

雍正元年(1723)四月,康熙帝入葬之前,雍正康熙第十四子允禵駐守景陵,成為清代第一位陵寢守護大臣。允禵被派守景陵,是因為雍正帝認為他“無知狂悖,氣傲心高”,所以讓他“瞻仰景陵,感發(fā)天良”,實際上對他是一種變相軟禁。

允禵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仿照父親雍正的的做法,令康熙皇帝二十子簡靖貝勒允祎守護西陵,成為西陵的第一任守護大臣。允祎被派守西陵的情形雖與允禵大不相同,但同樣也帶有勸誡和懲罰的意味。

一、允祎其人

允祎,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七月二十五日,是康熙皇帝的第三十個兒子,成年后排行二十。母高氏為高廷秀之女,雍正年間晉升為貴人,乾隆登基后再封為嬪,后稱襄嬪。

康熙五十五年(1716),允祎11歲,開始隨皇父出巡。自康熙五十五年至六十一年(1722)的7年內(nèi),允祎曾先后6次隨駕巡幸塞外,3次巡視畿甸,1次拜謁東陵,4次隨駕熱河,3次參與木蘭行圍。

雍正四年(1726)五月,21歲被封為貝子。雍正八年(1730)二月,晉為貝勒,自此正式走上了政治舞臺。但事實上,允祎不但沒能站到政治舞臺的核心層,而是一直在邊緣逡巡,甚至屢受責罰,是康熙眾多皇子中存在感最低的一個。

雍正十二年八月(1734)允祎因先后兩次拒絕謁陵差使,激怒雍正皇帝,稱他:人本庸愚,性復懶惰。而且秉性糊涂,毫不知感恩。上年派往祭陵,伊行至通州,稱病而回。今年派出,又托病不往。甚屬無知!將其爵位連降三級,由貝勒至輔國公。

乾隆即位,對這位父皇口中“庸愚懶惰”的皇叔,依然不感興趣。雍正殯天后停靈乾清宮,不允許允祎進入乾清宮內(nèi)吊唁雍正皇帝。直到雍正梓宮奉移雍和宮后,乾隆才降旨,令允祎可以進入殿內(nèi)行禮,同時恢復其貝勒爵位,前往守護泰陵。

剛剛恢復爵位的允祎,即刻被派往守護泰陵。因拒絕謁陵而受到懲罰的他,即將長期駐守陵寢,這顯然具有懲罰的意味。此時的允祎可謂喜憂參半。

允祎自雍正十三年直至乾隆二十年(1755)正月初九,守護泰陵二十年,終卒于西陵任所,年50歲。

允祎守護西陵期間,乾隆九年(1744)正月,泰陵領侍衛(wèi)大臣哈達因所管庫貯銀兩被盜,令原品休致并交部察議。而泰陵事務,甚關緊要,乾隆令貝勒允祎和內(nèi)務府大臣覺和托總理事務。

允祎總理泰陵事務后,奏請設立承辦事務衙門,并“請?zhí)碓O主事一員、筆帖式二員?!庇忠蝾I侍衛(wèi)內(nèi)大臣哈達休致,侍衛(wèi)無人管轄,允祎兼任泰陵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之職,成為西陵的最高長官。

按照制度,陵寢守護大臣除了負責與朝廷溝通外,陵寢和營房的修造、樹株的管理、祭祀事務、八旗訓練、財物管理等項事務都要親自過問。如修理工程,先由各衙門上報應修項目,守護大臣再逐一進行實地勘察,核實無誤,再奏報皇帝。

乾隆十年(1745)十二月,貝勒允祎等奏請將泰陵祭祀的果品中添加柑橘。按例,每當祭祀時都要貢獻時令鮮果,但柑橘產(chǎn)自南方,路途遙遠,運輸不易,又容易腐爛。乾隆認為允祎此提議純粹是為了增加祭祀的經(jīng)費,不僅沒有批準,還對其嚴加斥責。

乾隆二十年(1755)正月初九日已刻允祎卒,年50歲。二月,年僅5歲的次子弘閏襲貝子。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月派守泰陵,繼承父業(yè),直至乾隆五十六年去世,年僅41歲。

弘閏的兒子永玉,嘉慶年間又曾先后兩次派守泰陵,成為允祎家族的第三任西陵守護大臣。嘉慶十五年(1810)七月永玉派守泰陵,十八年三月又因失察之過,尚未滿任,即令回京議處。嘉慶二十年正月再次派守泰陵。守護西陵期間曾因西陵海樹被盜,被宗人府議以降調(diào),折罰半俸。

二、允祎園寢探微

允祎園寢位于泰陵東北10公里的中黃蒿村,園寢大部分已經(jīng)淹沒在水庫中。園寢坐北朝南,地勢高平開敞,遠朝諸葛嶺,后靠永寧山,左右有綿延的低嶺環(huán)護。園寢的后寶山稱龍坡,從永寧山綿延而來,南北起伏蜿蜒如龍形,南為龍頭,北為龍尾。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上圖黃圈位置為地宮所在,紅圈位置為影壁山所在。

遠朝近案后靠,左輔右弼,等風水要素齊全。園寢兩側(cè)有泉水環(huán)抱流淌,匯聚于園寢前方西南,過影壁山后再向東南蜿蜒流去。確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相對于西陵周邊其他的王爺園寢,其風水格局堪稱最佳。

地宮遺址前方約300米處,有人工堆砌而成的影壁山,現(xiàn)仍存高約2米多的黃土堆,土堆的下部,仍可見夯土痕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影壁山遺跡

園寢左右兩側(cè),建有護陵的東、西兩所營房,東營高姓,西營吳姓和梁姓,均為東北遷來的滿族正藍旗守陵人。

園寢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為南北走向,南北長約300余米?!皥@寢建筑于一百多年的高大喬木的深處,頭枕溪水”,風景十分優(yōu)美。

允祎園寢的建筑今已無存,但根據(jù)文獻記載和實地調(diào)研,可探知園寢的曾經(jīng)的大致模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園寢平面圖

建筑由南至北分別為石橋、祭臺、碑亭、大門、享堂、園寢門三座、墳墓三座。宮門后有圍墻環(huán)繞。建筑為紅墻紅柱灰瓦。

(一)石橋。影壁山北第一座建筑,為豆渣石建造而成的羅漢橋。

(二)祭臺。建于橋后十五米處,為四十厘米高的方形磚質(zhì)高臺。祭祀時于其上燒祝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碑亭。

碑亭為重檐歇山,坐落在有五級踏跺的須彌座上,樓內(nèi)有龜趺碑一通。龜趺一米高,三米長。石碑的邊緣雕飾有蟠龍,碑的南面涂黑,其上刻有滿漢兩種文字的碑文,東為漢文,西為滿文。1958年水庫建成后,枯水期,龜趺碑上部仍能露出水面。1970年至1971年間被當?shù)卮迕裾А?/stro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大門。

碑亭后,一條石板路通向大門。大門建在兩層月臺上,第一層月臺為兩步踏跺,第二層月臺前建有礓礤垂帶。大門坐落在三級踏跺的基座上。“門板上嵌有虎頭狀門錘,虎口銜環(huán)”。大門兩側(cè)有紅墻左右延伸再折向北環(huán)抱園寢。

(五)享堂。

大門后,一條石板路通向坐落于六級踏跺須彌座上的享堂。享堂三間,為前出廊建筑,殿內(nèi)有三間暖閣,暖閣前各有供桌一張。

中暖閣供奉著允祎及其三位夫人的牌位。

東暖閣中供奉著弘閏及其三位夫人的牌位。

西暖閣供奉著永玉及其三位夫人的牌位。

(六)三座門及墳墓。

墓地前設三門,內(nèi)含三座夯土筑成的黃色墳墓,坐落在五級踏跺的月臺之上。其夯土遺跡于1970年左右被炸毀,現(xiàn)僅存基址。東邊的墓冢葬有固山貝子、中間的墓葬著多羅簡靖貝、西邊的墓葬有奉恩鎮(zhèn)國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地宮遺址

看守皇陵,名義上委以重任,實際上是一項閑散無權(quán)甚至帶有懲罰性的差使。

允祎家族雖貴為皇族近支,如此優(yōu)厚的政治資源卻不能為其所用,其家族始終未能在政治上有所建樹,為幾代當朝皇帝所不用,其主要原因在允祎及其子孫的懈怠和平庸。然而,從其三代守陵,兩代都卒于任上來看,也從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允祎家族忠實履職無爭的一面。

允祎家族三代守護大臣,作為西陵地區(qū)的最高長官,不僅對西陵的管理和保護做出過貢獻,在園寢的營建上,除了不能逾制外,相比那些當權(quán)的王公,有更多的便利和可選擇的空間。其三代人能同葬在西陵周邊風水最佳的允祎園寢,也算是對這個邊緣化皇族的一種補償吧。

供稿:資料科邢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