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年,唐中宗李顯被韋后和安樂公主毒殺后,扶植了一個傀儡皇帝,宣布臨朝稱制,試圖做第二個女皇。
此后,韋皇后不斷將娘家人(外戚)安插到朝廷各個要害部門,獨攬大權(quán),并架空相王李旦,李唐宗室受到嚴重打壓。
李唐宗室好不容易才從武則天手里拿回了皇權(quán),自然不愿再看到第二個武則天出現(xiàn)。
于是,臨淄王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強強聯(lián)手,發(fā)動唐隆政變,誅殺了韋后一黨,并支持李旦稱帝,是為唐睿宗。
李隆基因誅殺亂黨,輔佐老爹李旦登基,功勞巨大,連大哥李成器都主動把太子的位置讓給了他。

然而,太平公主也因為從武則天時代起,就屢次為李唐立下大功,如今已然權(quán)傾天下,而且唐睿宗李旦十分倚重自己這個妹妹,太平公主由此抵達權(quán)勢最巔峰。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李隆基與姑姑太平公主之間圍繞著大唐帝國的最高權(quán)力又展開了一輪生死博弈!
太平公主抵達權(quán)力的最強巔峰
太平公主原本只是個乖巧賢惠的少女,深受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寵愛,連她的婚事都是征求過她自己意見的。
因此,太平公主后來嫁給駙馬薛紹后,夫妻二人十分恩愛。
然而,不久之后,唐高宗李治病死,武則天加緊了稱帝的步伐,駙馬薛紹由于家里的兄弟參與了反對武則天的武裝反抗行動,遭到嚴厲打擊。
薛紹原本沒參與此事,武則天卻不顧女兒的哀求,強行將薛紹處死,接著又將太平公主改嫁給了武家的人。
自此以后,太平公主心性大變,以往那個乖巧的淑女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腹黑女,而且還是個機智干練、權(quán)謀能力比肩武則天的政治強人。
太平公主有多厲害呢?
史載,太平公主“沈敏多權(quán)略”,是個權(quán)謀高手,連武則天都說,太平公主這個女兒是最像自己的。
后來韋后臨朝稱制,手握唐帝國最高權(quán)力時,誰都不怕,唯獨認為太平公主多謀善斷,十分忌憚。
這樣的人物,和一代雄主李隆基斗法,注定是一場巔峰對決!
太平公主的權(quán)勢,從李旦登基后,逐漸抵達最巔峰,無人可望其項背。
由于太平公主也領(lǐng)導(dǎo)了唐隆政變,擁護李旦稱帝,論功勞完全不輸于李隆基,而且她還是李旦的親妹妹。
因此,李旦對自己這個妹妹極其倚重,什么事都聽她的,連她的三個兒子都給封了異姓王。
而且李旦這個人比較佛系,屬于淡泊名利那種,連皇位都推辭過幾次,他坐上皇帝的位置,對朝政之事自然無心過問太多,所以很多事務(wù)都依靠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幫他決策。
但在李旦的心目中,太平公主經(jīng)驗老到、機敏聰慧,而且多年來在朝廷中威望甚高,因此比李隆基更受倚重。
史載,每次宰相們向唐睿宗李旦請示工作時,他的第一句話總會問:“這事兒跟太平公主商議過嗎?”,接著又問:“和三郎商議過嗎?”。
可見,當(dāng)時的朝政大事,幾乎都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在做決策。

按照常理,做決策的人只能是一個,如今卻成了兩個人,一山之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二虎,兩者必然爆發(fā)激烈沖突。
事實上,和李隆基不同的是,李旦極度器重太平公主,只要是太平公主想做的事情,李旦沒有不答應(yīng)的。
自宰相以下的所有官員任命,實際上都是太平公主說了算,就算是李隆基也做不到這一點。
因此,朝廷大臣們紛紛改換門庭,投入太平公主麾下,太平公主的府邸一時間門庭若市,勢力遍及朝野。
此外,昔日韋后一黨原本應(yīng)該被清洗干凈的,但這幫人不甘心就此沒落,于是改投到太平公主麾下,被太平公主收編,由此,太平公主實力大漲,羽翼更加豐滿。
到了這一步,太平公主已然權(quán)傾天下,加上她對自己的權(quán)謀水平十分自信,所以對于李隆基這樣一個乳臭未干的侄子,她雖然有所防備,但并未足夠重視。
而李隆基這邊,看著太平公主不斷地擴充實力,網(wǎng)羅黨羽,自然是不愿意看著太平公主坐大,而無動于衷的。
于是,李隆基率先出招,這第一個回合,雙方斗爭的焦點正是太平公主庇護韋后黨羽一事。
李隆基出招,太平公主始料未及
事情是這樣的,昔日韋后黨羽中的重要人物,蕭至忠、崔湜、韋嗣立、趙彥昭四人原本應(yīng)該被逐出朝廷的。
誰知,在太平公主的運作下,李旦不僅沒把這四個人貶官降職,還讓他們進入了三省六部工作,其中有兩個還進了宰相班子。
李隆基見著姑姑急速擴張,自己當(dāng)然也不能閑著。
所以,成為太子后,李隆基開始利用自己太子的身份和在朝廷中的影響力,將兩個重要的心腹調(diào)入京城,并將這二人送進了宰相班子任職。
這兩人一個叫姚崇,另一個叫宋璟,都是日后輔助李隆基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的功勛人物。
姚、宋二人進入宰相班子后,開始對朝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得各項法度重新得到整飭,一時間朝廷綱紀(jì)肅然,一片政治清明的景象。
時人都認為此時的朝政頗有昔日貞觀之治、永徽之治的景象。
由于姚崇、宋璟進入了宰相班子,能夠很大程度影響朝政事務(wù),并影響皇帝的決策,而他們又是李隆基的心腹,所以李隆基此時也建立了自己勢力體系。

另一方面,李隆基不愿看著太平公主坐大而無動于衷,于是率先發(fā)起攻勢。
當(dāng)太平公主說服皇帝李旦將昔日韋后一黨中的蕭至忠等四人重用后,李隆基隨即向老爹李旦施加了影響力,阻止這四人在朝廷中央任職。
史書上沒有記載李隆基到底對李旦說了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太平公主新收的這四個黨羽剛剛被宣布重用后僅僅幾天時間,全部遭到打擊。
首先是崔湜,作為昔日的韋后一黨,如今還是太平公主的情夫,原本被捧上了宰相之位,沒想到在李隆基的影響下,直接被罷免,改任尚書右丞。
其余三個人,統(tǒng)統(tǒng)被攆出了京城,貶官到外地做了刺史。
這場戲劇性的變化,從開始到結(jié)束,僅僅經(jīng)歷了幾天時間,它的發(fā)生,標(biāo)志著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的權(quán)力爭奪戰(zhàn)正式打響。
這一回合,李隆基完勝,不過,太平公主可不是好惹的。
此事發(fā)生后,太平公主大吃一驚,他一直以為,李隆基雖然有些能力,但只不過是個小年輕,乳臭未干的小子。
如今看來,自己這個侄子是個不小的威脅,所以決不能讓李隆基坐大。
這個時候的斗爭,雙方都沒有動殺心,太平公主經(jīng)過這件事后,認為一勞永逸的辦法就是將李隆基從太子之位拉下來,再換個軟弱的人坐太子,這樣就沒人能與她爭鋒了。
于是,太平公主為了將李隆基拉下馬,發(fā)動了一輪輿論戰(zhàn)。

太平公主的凌厲攻勢,李隆基驚懼
眾所周知,李隆基只是皇帝李旦的第三子,而且是庶出的,并不是嫡長子,按照古代的制度,他是沒資格做太子的。
因為李隆基發(fā)動唐隆政變,擁立李旦登基,立下大功,這才使得他可以登上太子之位。
太平公主思來想去,身份問題正是李隆基的軟肋,于是決定拿李隆基不是嫡長子這事兒做文章,把他趕下臺。
不久之后,太平公主開始利用自己在朝廷龐大的黨羽力量,大肆散播輿論,聲稱李隆基不是嫡長子,根本沒資格做太子。
以至于在很短的時間里,李隆基不適合做太子這事兒被傳得沸沸揚揚,連皇帝李旦都經(jīng)常聽到這些話。
李旦作為武則天的兒子,也是經(jīng)歷過風(fēng)浪的人,他深知,這是自己的妹妹和自己的兒子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了。
但他是個重情義的人,他既不想貶太平公主,也不想傷害兒子,而是希望自己能居中調(diào)停,試圖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實現(xiàn)一個政治平衡。
這一幕像極了當(dāng)年李世民和李建成爆發(fā)奪嫡之爭時,李淵一開始也不愿傷害任何一個兒子,也希望尋求一種平衡。
殊不知,權(quán)力這種東西,是無法平衡的,一山豈能容得下二虎,只要陷進去,就是你死我活的斗爭。
李旦為了幫兒子度過難關(guān),干脆以皇帝的名義下詔,禁止任何人再討論關(guān)于廢立太子的事情。
本以為事情會這樣過去了,可他低估了太平公主的決心。

沒過多久,太平公主還大量在太子的東宮安插各種眼線,隨時監(jiān)視李隆基的一舉一動。
這些眼線會隨時搜尋各種對李隆基不利的事情,大到李隆基工作上的失誤,小到李隆基的生活瑣事都不放過,然后再把這些事情傳到皇帝耳朵里。
太平公主試圖用這種長期在李旦耳邊說李隆基壞話的方式,使得李旦對李隆基的印象變壞,到時候再廢掉李隆基就易如反掌了。
好在李旦始終保持了清醒的頭腦,不信謠、不傳謠,一直相信自己的兒子,才使得李隆基沒有被不利輿論吞噬。
公主每覘伺太子所為,纖介必聞于上,太子左右,亦往往為公主耳目,太子深不自安?!顿Y治通鑒》
但是,作為一個權(quán)謀高手,太平公主的手段又怎會局限于此呢?
太平公主前期打了輿論基礎(chǔ)后,過了一段時間,突然有一日,太平公主趁著大臣們下班的時間,乘坐專用車攆在下班必經(jīng)之路光范門將宰相們堵在了門口。
隨即,太平公主當(dāng)著眾宰相的面,說了一番義正言辭的話,大概意思就是暗示她要廢了太子,讓宰相們跟著她一起集體行動。
誰都知道,太平公主和太子如今斗得不可開交,如今情況不明,隨意站隊,容易把自己玩兒死,所以眾宰相面面相覷,根本沒人敢回話。
誰知,就在現(xiàn)場一片沉寂時,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聲音打破了這種沉寂:
太子有功于天下,乃是社稷之主,公主怎么能有這種提議?
大家定睛一看,說話之人正是擁護李隆基的宰相宋璟。
而此時的太平公主,聽完之后,臉上并沒有生氣的表情,反而是露出一種帶有殺氣的冷笑,隨即揚長而去。
留在原地的宋璟深知,自己此番發(fā)言已經(jīng)徹底得罪了太平公主,不出意外的話,他將遭到來自太平公主的無情打擊。

而另一邊的李隆基,面對姑姑發(fā)起的一波又一波攻勢,他才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這個姑姑的能量這么強大,因此十分不安。
為了避免被搞下臺,李隆基只能每天謹言慎行,保持低調(diào),避免被抓住把柄。
但此時太平公主顯然已經(jīng)準(zhǔn)備把廢太子這事兒提上了日程,李隆基就不得不著手應(yīng)對。
經(jīng)過李隆基團隊的商議后 ,對于太平公主的攻勢,他們決定先下手為強,與其讓太平公主在京城天天整李隆基,不如把她擠出京城,這樣她就鞭長莫及了。
于是,由李隆基團隊中的兩位宰相姚崇和宋璟出面,找到皇帝李旦,表示自己有辦法調(diào)解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
這正是李旦朝思暮想的事情,于是當(dāng)即召見了兩位宰相。
他們在進言中表示,只要做三件事情,就可以避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爆發(fā)激烈沖突。
1、把敏感人物調(diào)離京城。
所謂敏感人物就是當(dāng)前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度,有資格做太子的兩個人,一個是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另一個是唐高宗的嫡長孫李守禮。
如今太平公主總是在挑撥離間,一旦這倆人被利用,站到了李隆基的對立面,那太子就真的危險了。
所以,把他們先調(diào)離京城,放到地方任職,既可以避免被人利用,也能鍛煉他們處理政務(wù)的能力。
2、把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隔離。
他們提議,將太平公主一家安置到東都洛陽,這樣的話,兩人分隔兩地,就不會爆發(fā)沖突了,時間一久,李隆基地位日益穩(wěn)固,太平公主也漸漸跟他沒有交集,沖突就可以避免。
3、加強太子李隆基的勢力。
怎么加強呢?就是把李隆基的幾個兄弟歧王李隆范、薛王李隆業(yè)調(diào)到東宮做太子左右衛(wèi)率,既可以讓他們輔佐太子,又增進了兄弟感情。
瓃與姚元之密言于上曰:“宋王陛下之元子,豳王高宗之長孫,太平公主交構(gòu)其間,將使東宮不安。請出宋王及豳王皆為刺史,罷岐、薛二王左、右羽林,使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請與武攸暨皆于東都安置?!鄙显唬骸半薷鼰o兄弟,惟太平一妹,豈可遠置東都!諸王惟卿所處?!薄顿Y治通鑒》
這三條建議,客觀地說,如果得到徹底執(zhí)行的話,的確可以打擊太平公主一黨,但這只是一廂情愿。
因為太平公主不會坐以待斃,她面對李隆基如此攻勢,必然發(fā)動反攻,而且李旦對自己的妹妹也寵愛有加,執(zhí)行也是打了折扣的。

果然,此話一出,李旦表示十分認同。
但是,皇帝大人認為自己的幾個親兄弟都已經(jīng)不在世了,只剩下這么一個妹妹,不忍心讓妹妹離開京城。
所以,李旦表示,其他兩條都可以執(zhí)行,唯獨讓太平公主去洛陽定居這事兒不準(zhǔn)。
這就比較尷尬了,如果讓太平公主去洛陽這條不能落實,那其他兩條能產(chǎn)生的效果其實也是有限的。
不過,事情很快迎來轉(zhuǎn)機,而這個轉(zhuǎn)機來自于一個宮廷術(shù)士。
有一天一名宮廷術(shù)士前來奏報說,最近天象異常,按照專業(yè)推斷,五日內(nèi)就會有兵變發(fā)生,這是上天的警示。
李旦聽完,大驚失色,他當(dāng)即就想到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爭斗,這倆人都掌握著大權(quán),弄不好還真會搞出兵變什么的。
上謂侍臣曰:“術(shù)者言于五日當(dāng)有急兵入宮,卿等為朕備之?!睆堈f曰:“此必讒人欲離間東宮。愿陛下使太子監(jiān)國,則流言自息矣?!薄顿Y治通鑒》
但他又拿不準(zhǔn),于是找來宰相們商議,這時,擁護李隆基的張說和姚崇都明確表示,這種聳人聽聞的言論,肯定是有人在背后故意散播,試圖離間太子和皇帝的關(guān)系。
李旦也不傻,冷靜下來之后,他很清楚,散播這種虛假預(yù)言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皇帝覺得,太子想兵變奪權(quán),畢竟大唐早就經(jīng)歷過很多次這種政變奪權(quán)的事情了。
所以這種虛假預(yù)言是最容易觸動皇帝敏感的神經(jīng)的。
而散播這種虛假預(yù)言的人,不可能是李隆基自己,那只能是太平公主。
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兒子和妹妹之間的矛盾已經(jīng)到了這種地步,作為一個經(jīng)歷過風(fēng)浪的人,他很清楚癥結(jié)的所在。
如果把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放在一個地方工作,斗爭是不可避免的,他實在是不愿意看到兒子和妹妹這么互相傷害。
幾番權(quán)衡后,李旦終于下定決心對這二人實施隔離操作。
于是,李旦下令將太平公主安置到更遠的地方——山西蒲州,隨即又下令將六品以下官員的人事權(quán)以及徒刑以下的判決權(quán)交給李隆基。
此舉意圖很明顯了,李旦試圖讓妹妹換個地方養(yǎng)老,然后加強自己兒子的權(quán)力,幫兒子穩(wěn)固根基。
不過,太平公主比肩武則天的權(quán)謀水平可不是吹出來的!
當(dāng)?shù)弥约阂粩f到蒲州去的時候,太平公主頓時大驚失色,但冷靜下來后,他決定給李隆基當(dāng)頭一棒,讓這小子清醒一下。
于是,太平公主接下來的手段十分高明。

首先,她指使自己心腹向皇帝進言,給姚崇和宋璟穿小鞋。
太平公主的心腹大臣進言的事情,是姚崇和宋璟做宰相后大力罷免“斜封官”一事。
所謂斜封官,就是前任皇帝李顯在位期間,韋后、安樂公主等人亂政,販賣官爵,只要給錢,就給封官,因此封了數(shù)千人的官職,這些人都是花錢買的官。
因此姚崇、宋璟做宰相期間,進行了大力整頓,大量地把這些人要么罷免,要么逐出朝廷。
而太平公主的心腹此時卻向皇帝表示,如果這樣做,不僅會刻意彰顯先帝的過錯,還會給當(dāng)今皇帝招來怨恨。
言外之意很簡單,你新皇帝登基后,就這么迫不及待地要貶低先帝了?
而且這些斜封官數(shù)量龐大,全給擼了,很容易激起重大變故,引發(fā)朝政不穩(wěn)。
說白了,這么做對皇帝沒有任何好處,反而會有不少壞處,但對于施行這些措施的宰相,卻可以博得一個整頓吏治的清正之名。
這是在暗示,姚崇和宋璟大量裁撤斜封官,根本不是為了大唐江山社稷,而是為了給他們自己博取個人政治資本。
果然,李旦聽完之后,頓時大怒,心里十分不爽,姚崇和宋璟倆人這不是拿皇帝當(dāng)槍使,為他們自己博取政治資本嗎?
就在李旦為此十分不滿時,太平公主出現(xiàn)了。
和那些動不動就跑到皇帝面前哭訴的女人不一樣的是,太平公主并沒有來哭訴,而是以妹妹向哥哥辭行的名義來的。
見到李旦后,兄妹二人寒暄一番后,太平公主隨即將話題引導(dǎo)到“斜封官”這事兒上來,然后引經(jīng)據(jù)典地陳述了罷免“斜封官”的種種危害。
太平公主的口才果然是一流的,李旦被他說得心服口服,言談間不斷點頭表示同意。
太平公主這一出高明在何處?
首先,他讓心腹大臣按照他的意思先去進言,搞好鋪墊,而且即便是進言,矛頭絕不直接指向李隆基和姚崇等人,而是站在皇帝的角度陳述這些事情對皇帝的不利之處。
接著,太平公主又以辭行的名義見皇帝,這個人畜無害,反而有親情意味的名義首先打消了李旦擔(dān)心她來哭訴的警惕心。
然后太平公主一番陳詞,也是站在皇帝的角度來說的,而且處處體現(xiàn)出妹妹對哥哥的關(guān)心。
如此一來,李旦就認為,自己這個妹妹對于被攆到外地一事不僅沒有怨言,臨走前還不忘為哥哥分憂,于是龍顏大悅,對太平公主所提之事全部信以為真。
就這樣,太平公主前腳剛走,李旦就下令停止罷免斜封官,并且對這些人要量才使用。

太平公主為什么非要拿斜封官說事兒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這些斜封官幾乎都是昔日韋后、安樂公主黨羽,如今都被太平公主收編,一旦這些人垮了,太平公主的勢力必定受到打擊。
所以,保住斜封官,就可以保住自己勢力體系,有這些人在,即便離開長安,她也能隨時掌握朝廷動向,二來可以借機剪除李隆基的核心羽翼。
不過,太平公主還差最后一步——面見李隆基。
姑姑要離開了,怎么能不去見見侄子呢?只不過她不是去辭行的,而是擺足了排場,到李隆基府上,把他臭罵一頓。
面對姑姑的責(zé)罵,李隆基見那簡直要吃人的氣勢,也沒敢反駁,只能任由她發(fā)泄完情緒。
太平公主走后,李隆基已經(jīng)通過內(nèi)線消息得知了太平公主及其黨羽在李旦面前說了很多對姚崇和宋璟不利的話。
事情發(fā)展到這一步,李隆基大感不妙,如果自己再不出面的話,宋璟和姚崇勢必在太平公主及其黨羽的攻擊下性命不保,說不定還會把火燒到自己身上。
一番思考后,李隆基決定壯士斷腕,主動認錯。
他找到皇帝李旦請罪,表示自己有錯,而且還表示,姚崇和宋璟勸說皇帝將長兄李成器以及高宗嫡長孫李守禮外放京城,還建議把太平公主外放到洛陽,這是在離間他們兄弟以及他和姑姑的感情。
所以,李隆基建議對姚崇、宋璟處以極刑。
太平公主聞姚元之、宋瓃之謀,大怒,以讓太子。太子懼,奏元之、瓃離間姑、兄,請從極法?!顿Y治通鑒》
誰都知道,姚崇和宋璟是李隆基的支持者,他把話說這么絕,很顯然是料定了老爹不會真把人給殺了,所以才敢這么說。
果然,李旦還真沒把姚崇和宋璟殺掉,而是將他們貶官外放到地方做了刺史。
就這樣,李隆基為了自保,自斷一臂,身邊又少了倆智囊。
這一回合,李隆基可以說是遭到了慘敗,損失慘重。

可沒想到的是,僅僅過去不到一個月,李旦突然召集宰相班子,表示自己對當(dāng)皇帝沒啥興趣,不如把皇位直接傳給太子吧。
此話一出,大臣們面面相覷,也沒人敢答話,因為大臣們都是老狐貍了,誰知道皇帝這什么意思,會不會是在試探太子,或者試探大臣的立場呢?
這時,李隆基的心腹大臣李景伯挺身而出,當(dāng)面替太子表示推辭,可李旦還是堅持要讓位。
這下李隆基就慌了,老爹什么意思?該不會在試探自己吧?自己真要表現(xiàn)出對皇位有興趣,那還不得立馬被廢了啊。
而且太平公主雖然離開京城,但勢力體系遍及朝野,就更要慎重了。
雖然從后續(xù)的情況來看,李旦主動讓位這事兒是真心實意的成分比較大,但這種事關(guān)權(quán)力交接的敏感問題,李隆基當(dāng)時是認為皇帝就是在試探自己的。
所以,他先是主動上表推辭,然后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嚴格要求自己,生怕讓別人覺得他對皇位有半點覬覦之心。
而且他深知李旦對親情比較看重,所以李隆基干脆上表請求將被外放的大哥李成器和李守禮召回京城,還有姑姑太平公主也得召回,以顯得太子不忘手足親情的精神。
就這樣,太平公主被攆出京城一個月后,再次回到京城。
但兩人之間的矛盾已經(jīng)達到白熱化,接下來就只剩下你死我活了。
最后的對決,太平公主政變失敗
太平公主回來后,李旦對她依然十分器重,當(dāng)時李旦對現(xiàn)有宰相班子不滿,于是將宰相團隊全體罷免。
而太平公主則趁機進言,將自己的心腹安插進宰相班子。
在太平公主的強勢干預(yù)下,朝廷宰相班子一共7個人,竟然有5個人都出自太平公主門下。
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quán)用事,與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顿Y治通鑒》
至此,太平公主抵達權(quán)力最巔峰!

緊接著,太平公主又發(fā)動一輪攻勢,誰知卻玩兒砸了。
712年,太平公主指使一個懂天文歷法的心腹大臣向皇帝進言道:
臣觀天象,近日彗星出現(xiàn),意味著將要除舊布新,最嚴重的是,帝星移動了位置,這意味著太子將取代陛下成為新的皇帝。
此話言外之意就是借用天象之說,來誣陷太子李隆基想要奪了老爹李旦的皇位,好讓李旦采取措施廢了太子。
按照常理,任何一個帝王都是無法容忍別人染指自己皇位的,哪怕是自己的兒子也不行,就算是唐太宗李世民、漢武帝都做不到這種容忍的。
可在李旦身上發(fā)生了意外!
太平公主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四哥,如今的皇帝李旦,聽完之后,當(dāng)場表示,自己早已淡泊名利,無心過問朝政,既然這是天意,那不如順從天意,將皇位傳給兒子吧。
太平公主使術(shù)者言于上曰:“彗所以除舊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變,皇太子當(dāng)為天子?!鄙显唬骸皞鞯卤転?zāi),吾志決矣!”——《資治通鑒》
太平公主得知消息后,氣得差點當(dāng)場去世。
她顯然是不太了解自己的四哥,別的男人興許不能容忍有人染指自己的皇位,可李旦本來就對皇位沒興趣,甚至還主動推辭過幾次,跟那些權(quán)力欲望很強的人是有區(qū)別的。
于是,在這一年的8月,李旦正式將皇位傳給了兒子李隆基,并改元先天,是為唐玄宗。
不過,太平公主不愧是個高手,她意識到問題后,隨即采取了補救措施。
在一番勸說后,李旦雖然成了太上皇,但保留了三品以上官員的人事權(quán)以及重大刑事案件的判決權(quán)。
所以李隆基雖然成了皇帝,但并不是擁有完整權(quán)力的皇帝。
雖然做了皇帝,但李隆基的心思卻一刻也沒放松,面對太平公主咄咄逼人的攻勢,李隆基被壓得有點喘不過氣。
于是在心腹謀士的建議下,他決定發(fā)動一場政變,像誅滅韋后亂黨一樣,搞垮太平公主。
誰知,他們的密謀竟然被泄密了,雖然沒有直接傳到太平公主耳朵里,但這個秘密被外泄給了一個不是李隆基心腹的人。
天知道那個人會把這事兒又捅到誰耳朵里,一旦被太平公主掌握確切消息,那自己可就完了。
于是,李隆基為了自保,趁太平公主還沒掌握確切消息時,再次上演壯士斷腕的大戲。

他主動上書舉報自己的心腹劉幽求等人圖謀不軌,試圖搞政變整垮太平公主,請求將其處以極刑。
這相當(dāng)于把所有責(zé)任推給了自己的心腹,而他自己裝作對此并不知情,而且還是他發(fā)現(xiàn)情況不對,還大義滅親了。
這樣一來,李隆基雖然毫發(fā)無損,但他手下的幾個重要謀士全部被判了流放。
至此,李隆基的團隊又被剪除一波,就快要成孤家寡人了。
然而,當(dāng)太平公主得知李隆基要通過政變滅了自己時,怒火沖天,自此以后,兩人都以殺掉對方作為最終目標(biāo)。
很快,太平公主就采取了行動!
太平公主為了徹底結(jié)果了李隆基,于是召集眾多謀士,商議出了具體的行動方案。
具體地說,就是兩種方案,首先是讓宮中負責(zé)進奉湯藥的宮女元氏,在李隆基的湯藥中下毒,將其毒死。
如果這個方案失敗,則立即實施第二條方案,就是發(fā)動政變。
太平公主買通了禁軍統(tǒng)領(lǐng)常元楷和李慈,到時候兵分兩路,一路殺入李隆基辦公的地方武德殿,將其砍死,另一路迅速占領(lǐng)各個權(quán)力中樞。
從事后結(jié)果來看,投毒這個方案應(yīng)該是失敗的,因為李隆基是因為發(fā)現(xiàn)太平公主要政變,才先發(fā)制人的,而且是在太平公主覆滅后才抓到了元氏審問的。
不過,太平公主雖然多謀善斷,水平很高,這個政變計劃也天衣無縫,但她的運氣太差了。
因為這個絕密計劃被外泄出去了,被一個叫魏知古的宰相探聽到了消息。
于是魏知古提前告知了李隆基。
魏知古告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亂,令元楷、慈以羽林兵突入武德殿,懷貞、至忠、羲等于南牙舉兵應(yīng)之?!顿Y治通鑒》
就這樣,一場姑侄二人之間的最后對決悄然來臨!

李隆基獲悉太平公主的政變計劃后,在與謀士們一番商議后,決定先發(fā)制人,一舉鏟除太平公主一黨。
他先是派心腹將領(lǐng)王毛仲率領(lǐng)300心腹親兵埋伏在虔化門,然后以皇帝名義發(fā)出一道詔書,聲稱皇帝召見常元楷等人。
這幾個被召見的人都是太平公主政變計劃中的禁軍統(tǒng)領(lǐng),由于詔書是真的,所以他們沒懷疑就去了,結(jié)果在虔化門被當(dāng)場擊殺,禁軍指揮權(quán)也由此全盤落入李隆基手中。
隨后,李隆基親率禁軍將士沖進朝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捕殺了蕭至忠等大量太平公主黨羽。
太平公主聞訊,自知無力回天,提前跑路,躲進終南山一座寺廟,三天后決定返回家中,隨即被賜死。
至此,李唐自武則天退位以來,不到10年時間,接連爆發(fā)4場政變,這種頻繁的動亂時代終于就此終結(jié)。
政變結(jié)束后,太上皇李旦無奈之下,只好把所有權(quán)力都給了李隆基,而李隆基也因此得以徹底掌握帝國最高權(quán)力。
自此以后,李唐政局逐漸走向正軌,在李隆基和眾多宰相的同心協(xié)力下,終于開創(chuàng)開元盛世這樣的局面。
事實上,這場對決中,李隆基雖然手段也很高明,但他有運氣的成分,更有老爹李旦的保護,不然要是遇到其他權(quán)力欲望很強的皇帝,李隆基很可能直接被廢了,很難有勝算。
寫到這里才發(fā)現(xiàn)9000多字了,篇幅有限,就這樣吧。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
熱門跟貼